你为安度晚年所作的准备
查看话题 >管钱和挣钱一样重要:个人财务规划
【文末有福利,记得领取哦。默默收藏的朋友们,请顺手点个赞,感恩的心】
最近和几个女性朋友聊天,大家都是已婚人士,很自然就聊到:家里的钱都是谁在管?每个月花的多不多?存下来的钱都用来做什么?有几个有意思的发现:
1)都不是AA制婚姻,结婚后都会把家庭的收入和开支看作一个整体。
2)一般家里谁懂理财谁负责管钱,如果一方投资风险比较大,会被稳健的对方收走一部分管钱的权力。
3)高收入家庭不一定存得更多,储蓄率高低也很影响现金的增长速度。
4)会存钱的女性,更关注每个月的开支,有记账的习惯。清楚知道哪里值得自己花,哪里不值得。
5)房产投资的账面收益,非常影响总体收益情况。
6)家庭杠杆率都在合理范围,也会配置重疾险、医疗险等,有风险防范意识。
作为一个已婚后全权负责管账的已婚女青年,我觉得:会管钱和会挣钱一样重要!今天这篇就聊聊个人&家庭财务观。
我们刚买首套房的时候手里只有几万块,到现在购置了其他的房产,手里还有比较充裕的现金保障。除了毕业后两个人都在努力赚钱外,也和认真打理手里的钱关系很大。
首先,对于普通财务状况的家庭,我旗帜鲜明地反对AA制婚姻。
一、为什么反对AA制婚姻?
婚前我和对象一直是AA制,财务独立,各自还房贷,当时工资也不是很高,结果就是谈恋爱3年内都没存下多少钱。每个月房贷+房租+生活费开销,偶尔给对方买个礼物,旅个游,仪式感一下,就差不多用光了两个人手里的余钱。
结婚后我开始学习理财,琢磨过银行稳健理财、P2P(当时还没暴雷)、基金定投、可转债打新、港股打新各种赚钱方式,尝到了存钱理财的快乐,赶上19年-20年行情不错,也赚了不少钱。对象就主动上交财权,只留了一部分钱炒美股。告别AA制消费后,我的思维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要把我们的钱看作一个共同体。以前他花钱送我东西,不心疼,现在,疼,都是我的钱。买什么礼物,留着买房、买基金。
从此家里再无各种费钱的仪式感支出,连自己的开支也收敛了不少。大家赚钱都不容易,要一起好好打理家庭财产,多一点被动收入,为未来失业、不工作或者退休做准备。
如果说少年心性是及时行乐,要浪漫和心动,要自由和感性。中年夫妻是同进退共经营,甚至要共克时艰。虽然我们才刚刚30岁,但在一个陌生城市里彼此依靠,共同为未来商量、做决策的经历,对我们的消费观和财务观影响很深的。
说实在的,AA制婚姻只适合两类人:
第一种是双方家底都很厚实,各自有婚前财产,父母家境也殷实,小夫妻各顾各的,花钱也不心疼,AA制不贪图对方什么,反而过得清爽。一个小观察,蛮多江浙富裕地区组合的家庭是AA的。
第二种是两个人都心宽,不太为未来焦虑,也有很强的独立空间意识,婚后依然秉承及时行乐精神,各花各的,开心就好。
如果真因为计较谁赚得多、花得多,最后决定AA制的,婚姻关系经营起来可能会更辛苦。亲密关系里,没法分那么清楚。
好了,到这我就假设两个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管钱,那要怎么做财务规划呢?
二、财务规划的四个方面
第一,制定年度收支计划
要管好家里的钱,首先要清楚每年能赚多少钱,花多少钱,那记账一定是第一步。
我已经坚持记账快3年了,每天分类随手记一下,开支就一目了然。然后根据上一年的数据,可以制定下一年的收支计划。比如我今年的目标是收入30万,支出控制在15万以内。那到了10月一看,哎呀已经花了13万了,后面两个月要注意缩减一下开支。

我对象没有记账的习惯,但是他的消费基本只从一张信用卡走,很好统计,年底拉账单看一下就知道花了多少。基本上除了房贷,我们的家庭年度开支目标控制在20万以内,这笔钱包括了所有开支费用。

在收入目标上,主业收入是很好预估的,如果你有余力开源做副业,就可以开辟多条收入渠道。这两年搞副业断断续续赚了小10万,不算多,但让我有信心尝试自由职业。
另外我对象也是稳定的现金流来源,他个人的储蓄率非常高,远胜于我。但问题也存在,就是职业生涯比较短(比如互联网的35岁)。
除了工作赚钱,另一条开源渠道就是理财投资,用钱生钱。这个话题我以前也写过很多,有兴趣可以翻一下我的历史文章:2020年终总结:今天只谈钱。
当你的家庭收入,可以由工资收入、副业收入、投资收入三条管道同时支撑起来,工资收入的占比越低,你离不上班、也赚钱这件事儿,就越接近。
另外一定要关注你的个人或者家庭储蓄率。一年赚30万,花25万,储蓄率就是5/30=16%。赚20万,花10万,储蓄率就是50%。赚的多的人,不一定存的多,问题就在于:总是让自己的消费层级与收入层级挂钩。
也谈钱博主曾经说过:最舒服的生活状态就是,你的消费标准,始终处于你收入层级的下一层级。拿着中产的收入,过普通平头百姓的生活,告别标榜中产要有的一些消费品牌和生活方式,你的财务状况和身心都会更健康。
拿收入减少开支,剩下就是你的可投资资产,这部分将进入我们的闲钱账户。
第二,评估好未来的现金流
为什么我一直有强调储蓄率?因为我对非体制内工作收入的可持续性抱有怀疑。
大量的工作(甚至包括考公、考编)都限制了只招35岁以下的年轻人。腾讯负责招聘的HR私下有说过,公司现在很少招87年以前的员工,这只是一个代表例子,本质上都属于职场年龄歧视。
所以现在的收入高,不代表40岁的收入高。现在每年有一定幅度的收入增长,不代表以后收入不会下降。最惨的就是收入很可能会随着年龄下降,但房贷每个月还的都一样,物价还会上涨。
未来的现金流情况,会非常影响我们当下的购房、投资、消费的决定。如果你对现金流很乐观,职业生涯也很稳定,大不可必节衣缩食。但如果你不确定未来的收入是否会停滞增长,甚至断崖式下跌,那就很有必要及早做好财务规划,负债保持合理金额,避免风险高的投机性投资,手里多存钱,提高储蓄率,配置好保险,总没有坏处。
我假设过,如果我们夫妻双方都在35岁失业,手头房产负债清完,每年需要20万生活费,一生的家庭开支还得花700万。如何把手里的资产盘活,能够cover未来三十多年700万的开支,就是财务规划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让理财收益每年达到20万?这就成为了我俩做理财投资的重要目标。
第三,做合理的投资配置
世面上讲理财投资的博主特别多,我以前也写过不少,就只讲两个重点。
首先要避免一把梭哈单一投资。看P2P收益高,全买了P2P;觉得银行理财稳健,全买理财;某公司(比如恒大)对外称有收益8%的内部理财项目,全跟了,甚至把亲戚朋友的钱都放进去。自己都不清楚投资了啥,最后亏得也稀里糊涂。
当然,如果你太保守,完全只存大额存单或者定期存款,利率又很低,只能说勉强保本,谈不上赚钱。
另外建议大家做组合投资,选择相关性弱的多个投资品。举个例子,美股和A股的相关性就比较弱,美股涨的时候,A股不一定涨,两者的行情没什么影响,这样你两边各买一只宽指基金,涨跌的波动就比较缓和,收益更稳健。
想让投资简单点,就拿一部分钱跟投基金组合,一部分存R2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或者结构型存款,剩下的零钱存货币基金、可转债打新,就是个蛮稳妥的配置方案。
我在且慢APP跟投了E大的两个长盈指数投资计划:S定投、150份(投资周期在5年以上)。这些组合包括了债券、黄金、股票,也涵盖了境外、境内市场,各个投资品的相关性比较弱,风险可控,历史投资收益(约年化9%)也不错。
当然,这种跟投是建立在了解投资主理人的投资风格、投资产品,能够接受一定限度的短期盈亏,具有基本理财知识和心态的前提下。这里就不作具体的投资建议了。个股慎碰,不建议小白入手。

如果你实在不想碰基金、股票,觉得有风险,也可以关注一些金融APP薅羊毛,一些地方银行的结构型存款利率还能达到4%-4.8%,经常发加息券,单个账户50万以内存款有国家保护,是很安全稳妥的。
第四,越早越好的保险配置
最后是保险配置,每个家庭都应该挪出一部分资金,及早配置保险。保险就是用当下很小的一笔现金流,换取未来特殊情况下的大额现金流。尤其是私企员工、自由职业者,收入不稳定,也无法像体制内一样享受公费医疗,更需要通过保险来提高抗风险能力。如果年轻,没有房贷,可以配重疾险+医疗险的组合,为治病提供费用保障。如果有大额房贷或子女,可以再加一个寿险,给家人留个现金流保障。
特别是重疾险,趁着年轻身体健康,越早配置,保障越全面。我有朋友体检时发现比较严重的乳腺结节,今年去买重疾险,乳腺癌就不纳入保障范围了。
我们俩每年配置保险大概花费1万多,一共配置了两款:
一款是重疾险: 40万保额,55岁前1.8倍保额,保到70岁,已售罄;
一款是税优健康险(万能型):医疗费用最高报销20万,续保到75岁,还有部分保费进入投资账户。当时是亲戚推荐买的,我对这个险种的具体条款比较迷糊,也不清楚账户里有多少钱。
最近我看了《老后破产》,再加上家里有老人生病,深感70岁后才是大病高发阶段,想补充一点医疗保险,但不太清楚配啥。正好有一家叫「小雨伞」的保险经纪公司约我体验1v1服务,我就花了一分钱感受一下。
通过企业微信加上「小雨伞」的保险顾问,顾问电话我,仔细了解基本情况后,让我把以往的保险产品名发给他,然后为我讲解了每一款的优缺点是什么,还有调整建议。

挺意外的是,只要我说了保险的名字,保险顾问就很快能查到了其中关系利害的重要条款。要知道保险合同都是密密麻麻几十页纸,小白想抓住关键信息太难了。
他指出我买的这两款保险里:
1)重疾险性价比很高,但很可惜我只选择保到70岁,以后也不能再更改为终身险了。如果预算多,可以再补充一个终生重疾险产品。
2)税优健康险(万能型),优点是续保到75岁,很多医疗险只能续保到55岁。缺点是:保额太低了,才20万。我现在30岁,买百万医疗险年费才200多元,即使到55岁年费也不到1800元。而这款健康险每年要2400元,未来还会岁年龄增长涨。
听完以后,感觉比起税优健康险(万能型),百万医疗险才是我更需要配置的险种。
我也对这家公司做了点背调,「小雨伞」不同于传统的保险公司,而是一家保险经纪平台,会综合比较市面上的多种保险,货比三家,还是蛮中立、客观的。同时,它和平安、国寿、人保等多家知名保险公司都有合作关系,针对不同险种,联合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模式让利给消费者,无论是重疾险、寿险,还是百万医疗险等,都有性价比很高的标杆产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万一出了什么意外,到了理赔那一步,小雨伞也能够为你提供协助服务,站在你的立场帮你争取利益,包括理赔资料的整理,谈判措辞指导,相关条文解析等等,目前小雨伞已经累计协助了40多万人完成理赔,支持闪赔的保险产品快的2分钟就能到账。
我这次体验的就是「小雨伞」的1对1保险咨询。由于每个人适合的保险都不一样,比起听熟人说哪款产品还不错就一冲动下单去买,更科学合理的配置方法,是在专人指导下,基于个人需求和预算情况,量身定制一套保障方案。
这次小雨伞也给我一些1V1咨询服务的体验名额,只需要0.01元,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领取:https://www.xiaoyusan.com/pay/consult?id=1004&consult_id=5049&chn=tf-douban-zhitui-sunnysunriesling-211026-#/entry
有需要的豆友可以约他家的专业保险顾问聊一聊。如果你不知道该买什么保险,被推荐了好几款保险不知道该选谁,对买过的保险条款有不清楚的地方,都可以咨询保险顾问,获得来自专业人士的解答。
另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小雨伞官方公众号后,还可以免费领取一份防癌险,最高保额10000元,销量100份,羊毛薅起来~


Riesli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记录一些有助于缓解上班倦怠感的小事 (220人喜欢)
- 开工反思之“做题家”心态究竟错在哪里? (60人喜欢)
- 2024年终总结:远离又靠近自由的一年 (128人喜欢)
- 我如何应对工作中的窒息感(二) (234人喜欢)
- 我是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窒息感?(一) (8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