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堂观察:你接受教授的道歉吗?
温哥华英文教练,致力于地道英文表达
最近,在密西根大学校园发生一起引人注目的事情。学校教授、华裔音乐家盛宗亮在课堂上讲解电影《奥赛罗》的时候,被学生投诉,导致停课,继而课程被取消,多次道歉仍旧不能平息事件的局面。
事情的起因是,在新学期的课堂上,盛教授以英国著名演员劳伦斯·奥利佛主演的《奥赛罗》为例,向学生讲解这一部在他看来“最忠实地反映了莎翁原作”的、拍摄于1965年的电影(“one of the most faithful to Shakespeare.”)。而学生投诉说,其中奥赛罗的扮演者奥利佛是用“涂黑脸”(painted blackface makeup)的方式来扮演奥赛罗的(奥赛罗本来是个有色人种,而演员奥利佛是白人),当他们看到这副扮相的时候,学生感到“惊愕”(stunned),“不安,不舒服”(unsafe, uncomfortable)。

课后,一批学生向学校当局投诉,经过一番邮件、公开信等往来推手,学校发出通告说,“盛教授自愿且完全退出该课”(Sheng was voluntarily stepping back from the class entirely)。随后,盛教授发出道歉信,在信中他说,自己播出那部电影并非出于羞辱黑人(mock black people),其中“涂黑脸”的镜头以及这种做法,在舞台上一直存在。他承认自己“判断出了问题……时代变了,我在放这部片子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我太不敏感了,对此,我非常抱歉”(“my misjudgment…Of course, times have changed, and I made a mistake in showing this film…That was insensitive of me, and I am very sorry.”)他还说,自己本身就是个亚裔,也是少数族裔,深知“二字”的含义,在他的经历中,他曾多次帮助有色人种,并为之在职业发展上出过力。
但学生不依不饶,在一封致系主任的信中,有33位本科和研究生,加9位教职员工要求将盛教授逐出课堂,还认为他的道歉信充满煽动性(In an open letter to the dean, a group of 33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and nine staff and faculty members (whose names were not made public) called on the school to remove Professor Sheng from the class, calling his apology “inflammatory” )
在这里,我们先看看盛教授的公开履历:
盛宗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镇海,年仅4岁随母学习钢琴。文化大革命期间赴青海,任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钢琴和打击乐演奏员,期间致力搜集青海民乐和少数民族歌舞音乐,自学青海“花儿”。1978年盛宗亮以第一名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成为文革后首批音乐专业大学生。
1982年盛宗亮移民美国,寓居美国纽约,先后获得纽约市立大学音乐硕士学位(1984年)和哥伦比亚大学作曲博士学位(1993年),其间师从作曲家乔治·珀尔、雨果·韦斯戈尔、周文中、伦纳德·伯恩斯坦等人。他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1999年,比尔·克林顿招待中国总理朱镕基之际,白宫特别委托盛宗亮为晚宴作曲,由大提琴家马友友、琵琶演奏家吴蛮等人表演。盛宗亮2006-2008年间任纽约市芭蕾舞团专职作曲家,1995年加入密歇根大学,任音乐系教授,他的作品常年在诸多欧美、亚洲著名乐团演出。
此事发生之后,在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有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一种认为,这是“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在校园失控的反映,情绪过头、反应过激的学生拒绝接受道歉。所谓取消文化是指,近年来,一些名人因为言辞、行为不当,引起公众强烈不满,对其进行猛烈抨击,在社交媒体的火助风势之下,这些名人面临被从公众平台或职场逐出的局面,包括终止他们的职位,取消名誉,抵制其作品等等,不一而足。(Within the turbulent past few years, the idea that a person can be “canceled” — in other words, culturally blocked from having a prominent public platform or career — has become a polarizing topic of debate. The rise of “cancel culture” and the idea of canceling someone coincides with a familiar pattern: A celebrity or other public figure does or says something offensive. A public backlash, often fueled by politically progressive social media, ensues.
Then come the calls to cancel the person — that is, to effectively end their career or revoke their cultural cachet, whether through boycotts of their work or disciplinary action from an employer.)这种观点代表了支持盛教授的声音,认为他的道歉已经足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Z世代(Gen Z)有权力在观看这类影片之前,被事先告知其中含有不当的内容,如果你不事先打招呼,不事先讲明其中的“上下文”,学生是可以不看的。(If you’re not going to give us the context, we shouldn’t have to watch it)
有趣的是,此事在一些华人的媒体上也有报道,我注意到,这些报道的角度和评论区的言论,基本上都是站在盛教授一边的。我在这里也亮出我的观点:
下面这两幅图,是在美国“排华浪潮”时期经常看到的关于中国人的形象,一幅是丑化中国人的“傅满洲”系列电影招贴,一幅是把中国人与“肮脏”、“邪恶”、“卑鄙”结合在一起的Statue of our harbor的宣传画。


看完这两幅图,我问大家:设想你们回到那个课堂,教授在任何背景都不介绍的情况下,让大家欣赏一部“傅满洲”电影,做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
如果你心潮澎湃,怒火冲天,那说明你的反应是正常的。同样道理,回到盛教授的课堂,为什么你就理解不了座中的黑人看到“涂黑脸”时候的愤怒呢?
海外的华人往往与那些社会显得隔膜,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同理心,凡事以我为主,做不到推己及人。但愿,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事件做深入的解读,我们在思考和行动上,会有所触动。
eurek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安妮女王死了
- 从受人欺压到欺压他人的拉赫曼
- 邮局偏要管 (1人喜欢)
- 狄更斯创造的英文单词(词组) (1人喜欢)
- 记忆(中英双语)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