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为什么想读这本书?
当时的自己感到很迷茫,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具有低价值感),感觉自己完全没自信了。恰恰看到微信读书推荐了此书,所以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给自己带来一些启发。
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自我接纳、信赖他人、他者贡献。
课题论。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确我有时会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想去符合他人的期待,可能是别人家的孩子当习惯了,并没有做到自我接纳。其实我也可以遵从本心,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以及想做的事情,这都是我自己的课题,至于别人怎么想,那是他人的课题。
目的论。你的所做所想都是基于自己想达成的目的去的。打个比方,“不是因为下雨了才出不了门,是根本不想出门,所以才以下雨为借口”。同样,作者并不认可原生家庭论,所谓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只是有利于解释现状的借口罢了。
我的感觉是,你是谁,比你经历了什么更重要。也不必过分地去忧虑未来,未来与现在也没有必然的关系。人要专注当下,享受此时此刻,只有现在的你,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应该就是自我接纳吧。
伙伴论。感悟是,不要把人放在对立面,所有人都可以是你的伙伴。所以也不存在完全的失败,我们总能够从教训中成长。看似竞争对手的存在,正说为了把你变得更好的伙伴。
有什么收获?是否达成了阅读此书的目的?
我感到有所宽慰,也走出了抑郁情绪(不知道是因为此书、还是因为时间、还是因为给自己放了两周的假,哈哈)。
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都可以用到目的论,如此一来可以较好的处理一些委屈的情绪。还有课题分离,是不是可以让我以后不鸡娃哈。
没有那么担心未来了,要专注此时此刻,这点需要时常提醒自己。
用书中的一段话做结束吧——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全文摘录如下:以后会时常阅读、体悟。
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意义人生中的必然能力。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而人们又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
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却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
为什么讨厌自己? 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那就是,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辅导顾问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某个国家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而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青年:由我开始? 哲人:是的。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青年:那么,我再来问问您。先生您说“人只要活着就对别人有用,仅仅从活着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青年:我承认工作有他者贡献的一面。但是,表面上是贡献他人,但最终是为了自己。这种逻辑无论怎么想都是伪善。先生,您如何解释这一点呢?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并且,哲人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幸福就是“贡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