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刻决定要在豆瓣记录自己
查看话题 >Vol.13 将写作作为方法
近期有朋友问我,怎么才能保持良好的输出?说自己总想写些什么,但总觉得自己写的不够好,书评影评也是无从下笔,搁置几天之后干脆就不了了之。我回复:“先真诚表达内容,再磨练风格。”
我有一个不闲聊只发读书记录的群,群里160多个人,几乎只有我一直在坚持写读后感。我在豆瓣上每本读过的书都在认真斟酌写评价,想着既能表达感想又能给看到的人一些简单介绍。我一直在坚持用文字磨练自己。即使我写的不够好,但是我无法停下写作,我说过:文字会治愈我。
为什么许多人不愿意在公共场所发表意见,主要是因为当着许多人的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评价,而面对评价很需要勇气,更别说是恶评了。如果对自己没有足够肯定的人是承受不住的,从小受到的“谦虚教育”让我们很容易怀疑自己,敏感脆弱,受过伤害之后更不想表达了,这很正常,不要过度反思,或许只是你遇到的人不够好,你要相信自己可以被治愈,拥有重新表达的勇气。当你进入到一个没有那么多攻击性的群体的时候,或者遇到真正懂你的人时候,你自然会试着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平台很重要,这也是我喜欢在这里记录的原因。
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一开始我建立的播客群只有几个“社牛”的人说话,到现在很多潜水的人都出来交流分享了,还有一些朋友拉自己喜欢听播客的朋友进群,我很开心。我一直在坚持真诚的分享、鼓励大家温柔的回应,正是因为大家感受到了这里的包容、开放和自由,所以逐渐打开了自己,拥抱了更多可能性。
说到上面的害怕被人评价所以压抑输出,我们是否因为害怕而就不去做某件事情呢?可以听听自己心里怎么想,当你渴望表达时语言是会冲出大脑变成文字的,当认真的思考被记录下来,好的输出便产生了,如果你的输出能帮助到其他人,不是更好吗?沉默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避免冲突。但只有当你发声,才能被看到。听「海马星球」的时候这种感觉非常强烈。或许你的经历能鼓舞到世界上另一个和你同样经历的人,告诉彼此 “我们都不是独自一人”,给彼此力量吧,要相信文字和声音有这种力量。
关于如何应对评价,首先要学着接受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接收来自不同人的评价。我们只要生活着,就会被不断评价。所以根本没办法避免,与其美化不好的评价,不如和评价共存。从另一个角度看,得到他人的评价可以加速你的成长方式,自己苦思冥想有时候会绕进去。写出来的东西得到负面评价时,可以反思并且改善,得到正面评价会更加激励你输出。凡事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带着成长心态去看待很多事情就不会那么怕失败了。再者输出能力是真的是需要锻炼的的,有想法,将想法说出,将想法转换成文字,是三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为什么输出有益呢?因为文字是最能直观体现你逻辑能力的载体。你可以用语音表达,但语音不留痕迹,除非你有录音,比如播客。日常的语言过于口水化,而文字往往更直观,也方便查看。我们读书、看电影、与人交谈,得到的都是他人的思想,当你用自己的语言输出之后就变成了属于你的思想,对自己的内在也更笃定些,所以输入和输出缺一不可。
如果你总不跟自己对话,久而久之连这个世界上最该了解自己的人都变得陌生了,孤独感由此而生。我们应该感谢文字,文字会陪伴我们。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真的想表达、想记录,开始去做吧,记住,不是为了展示给任何人看,只是为了你自己。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至于你的文字能被谁看到,被怎样解读都是你无法控制的事情。
千万不要害怕丢人。我们之中的大部分都不是真正作家出身,也不从事文字工作,不必对自己太过苛责。我写下来的文字会反复阅读,不断修改,直到顺畅、满意。对于文字我最看重的是“真实的表达”,在翻译中有“信达雅”,如果映射到写作中,“信”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达”是准确流畅地传达,“雅”则是语言的艺术性,也就是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多人会认为“雅”是最难的,但这个却是可以后天练习的,而真正难的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真诚,是我们来人间的基本目标。”我们总是会不自主的美化、修饰自己所展示出来的东西,所以我想尽可能用文字靠近内心深处的那个她,倾听她的想法,触碰她的喜怒哀乐,给她最长久温暖的陪伴。
我需要用文字看见自己。如果幸运的话,也可以被你看到。文字成了我们之间的连接,它牢固又紧密,浪漫又温柔。
文字把你带到了我这里,我相信所有相遇都是有意义的,无论你从我这里获得了什么都是我的荣幸,再次感谢相遇。在豆瓣分享的照片和文字得到了很多暖心的评论和私信,是这里让我更加坚信文字是有温度、有力量的,坚信即使是网络互动也可以给现实生活带来力量。我会继续「将写作作为方法」在这里延续生活,希望你也可以用心生活,拥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