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挑战100本书# 第3本 奥康纳《智血》

《智血》是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代表作,尽管她39岁就死于红斑狼疮,但仍旧留下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作品。这本小说很短,只有152页,三四个小时就可以看完。读这篇小说并不轻松,情节发展荒诞离奇,让人想到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戏剧化,情节夸张。
- 深切的绝望
小说一开始就被主人公海泽·莫茨的绝望牵引着,作为军人他曾数次被抛向陌生的地方然后被遗忘,毫无意义地度过了四年的时光,四年中他努力对抗着罪恶,正如书中所说:“可以皈依虚无而非邪恶”。
当有机会重返家乡伊斯特罗的时候,他看到的是面目全非的村庄,往日的影像消失不见,只有母亲生前用过的柜子依然矗立在厨房里,证明他的记忆没有出现问题。莫茨成为一个无家可归之人。何以为家,也许只有他的信仰能帮他拾起生活的勇气。
- 疯狂的信仰
莫茨初到托金罕的生活,让人联想到《在路上》的萨尔、迪恩等一群浑浑噩噩玩世不恭的年轻人,他们的共同点是游走在社会的最底层,没什么好失去的,所以他们的举动疯狂而无序。而对于莫茨来说不同的是,他在宣扬他的信仰,他不相信人有原罪,不相信基督的救赎,他认为基督是凡人。他创立了无基督教会,然而却没有人接受他的信仰。对信仰的执着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阴暗而残忍的人,他不能容忍以信仰的名义行骗,所以他开车碾死了伪装成他的假先知,而丝毫不以为然。
他的救赎之旅同样残暴,用石灰灼伤眼睛,在鞋里塞满石子,胸前缠满铁丝。他通过折磨肉体,塑造他的灵魂,他通过与肉体的对抗找到精神的力量,从而开辟通往真理的道路。
小说中的“眼睛”似乎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也成为一条暗线贯穿在小说之中。一开头在火车上,希茨柯克夫人就注意到了莫茨的眼睛,“深邃的眼窝像两条通往某处的隧道”,眼睛的深处才是人物极力去探寻的。伪善的盲人布道师,那并不盲的双眼,成为虚伪的意象,成为谋生的道具。再到莫茨真的弄瞎了双眼,将自己封闭在孤独的黑暗中,也许关闭了眼睛才能寻找到真理,他获得了最终的安宁,在无边的黑暗中走向生命的终点,也许他获得了救赎。
- 无边的孤独
恩瑞克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在城市中游荡的孤魂,一个被人遗忘的十八岁青年。他觉得他的血液在引导他去完成注定要做的事情,任凭抓狂的血液主导他的行为,以强烈的预感走向必然的征途。没有一个朋友的他被孤独俘获,他迫切希望能成为莫茨的朋友,百般讨好他,甚至于不惜冒着危险去博物馆偷出那具蜷缩的干尸,要作为新耶稣的证明送给莫茨。
孤独的极端证明,是他在电影院与叫贡钢的大猩猩握手时的场景,他忍不住向大猩猩自我介绍,他悲哀的发现在托尔罕,第一个向他伸出手的竟然是眼前的这个大猩猩。之后的情节戏谑荒诞,在密林深处,他成为一只大猩猩,反复练习着握手的动作,也许只有这一条路才能让他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才能让他摆脱孤独。
戏剧性的结尾还在于房东弗拉德夫人,从对莫茨的好奇到同情到迷恋,最后竟然想与莫茨结婚。这也让莫茨的死成为一个事件,成为有仪式感有情绪的过程,而不是无声无息的消散。“她呆坐在尸体旁,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正从他眼里窥探进去,感觉终于抵达了某个遥不可及的起点,只见他越走越远,渐渐隐入黑暗之中,直到变成那一个光点。"
整部小说荒诞戏谑,有些情节甚至让人觉得无厘头,情绪被充分放大,过程被强烈夸张。小说写于1948年,不晓得当时只有23岁奥康纳是如何驾驭着阴郁、灰暗,而又荒诞的小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