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性消费的思考
有阵子实在被信用卡账单搞得烦了,每个月也没怎么痛快花,工作还这么累,都攒不下钱!这什么时候是个头!于是我开始梳理自己的消费行为。
一般来说分三种情况:
1. 需要
这个很好理解,有问题或者需求。之前我抱持的消费理念是“在能力范围内买最好的”,因为1)女孩子要有见识 2)很多东西不懂也懒得做功课,不如委托给专业人士。
但我最近发现这种观点值得推敲。起因是某天忽然发现或者说承认我是个吃不出米好坏的人。你知道在饭桌上,有时候爸妈会说今天的饭不错,是新米,然后我有一个同事可以辨别出是东北的米还是苏北的米,梁文道也在节目里说好的米、对的水、合适的煮法等等,于是有好多次,当我认真地吃饭、尝试体会细微差别时,用一种“不认输”的说法,我真的对这种差别不敏感。对我而言,只要不是太硬、太烂或者夹生,就是一碗“正常的”“都差不多的”米饭。想明白这点以后,可以从很多营销广告中醒过来。诚实面对自己,对哪些敏感,哪些不能体会,对那些不能体会细微差别的产品,是否还需要买最好的呢?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确实有差别。这时候我会问自己第二个问题,我真的在意这种差别吗?相比较永远坚持不下去的美白、减肥、OOTD,实际每天没有人督促也依然在做的是读古书。对我而言,是,皮肤白很好看,苗条、穿衣服好看也都很好,但不是也没关系。可是学问好不好、有没有下功夫我就真的会介意,戳到痛脚那种。一件事情你是否真心在意只有自己知道,克服虚荣心,不要被裹挟。所以我想我会调整这部分的消费策略,对那些实际感受不到差别或者对差别不在意的东西就买便宜的。
2. 发泄
最常出现的内心戏是“老子工作这么累就是为了花得爽!别拦着我!”这种消费就像打水漂一样,去哪里豪华度个假,买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等等,不追求回报,瞬间爽一下听个响。但是等收到账单的时候往往这个情绪已经过去了,就很心痛。真的浪费掉很多钱。所以现在一方面我会尽量消解掉这种极端情绪——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比较大的话题,以后再说——另一方面,增加几种释放的方式,比如慢跑,或者随便哪种可以微微出汗的运动,比如和朋友一起喝点啤酒,或者自己喝。都有用,也都不贵,重要的是把这几个小时熬过去,又是好好的一天。是的,就是熬过去,承认今天的自己没办法解决,接受失败、无能,然后让这一天过去。
3. 体验
我把好奇心也放在这里,想看看这里有啥好东西、想试试这是啥玩意儿、还有想学习和了解世界的探索的勇气,都在这里。鼓励自己变大。所以未来应该会每个月固定存一笔钱放进一个账户,梦想基金,专款专用。财务上安全,才有实现的基础吧。
嗯,差不多就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