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4世纪---16世纪发展史
14世纪
“1337年5月,法王菲利普六世宣布没收英王领地吉约那,10月,英王爱德华三世则公开宣布他应该拥有法兰西王位,海战遂开始。1338年,英王率军至尼德兰与佛兰德尔同盟者会合,次年联合侵入法国。”(1337)
“自1347年到1558年的211年间,加莱一直在英军占领之下,成为英国在大陆进行羊毛业贸易的中心站,英王则在此抽取出口关税,对英国发展商业和增加王室收入都十分有利。另一方面,占领了加莱港,英国人很容易在法国登陆,这对法国的政治统一是不利因素。1347年加莱投降之后,法国内部政局混乱,加之黑死病在欧洲的流行以及两国的财政困难使战争双方不约而同地偃旗息鼓,百年战争进入了短暂的间歇时期。”(1347)
“菲利普六世死后,其子“和善者约翰二世”继承法国王位(1350—1364)。1355年,百年战争又起,英格兰黑太子爱德华于9月率军在法国南部的波尔多登陆,穿过中部的布尔热转向西北,当得知法王约翰二世率军截其后路之时黑太子立即南撤。”(1355)
“1360年10月,法国约翰王获释,但正在兴起的民族意识使法国公众不愿接受国家长期分裂的状况,约翰也未彻底履行割地赔款条约。同时,法王则通过外交途径和向法兰西各地的领主行贿的方式,一点点地收复了丧失的土地,并使之统一于法兰西王国之下。”(1360)
“鞍马劳累使黑太子于1376年病卧至死。1377年,年老昏聩的爱德华三世也辞逝人寰,黑太子11岁的长子继位为理查德二世(1377—1399)。这时,英王在大陆的占领地已基本上丧失殆尽,只剩下加莱、波尔多、巴约那和瑟堡这几个港口城市。而且,英国已无力支持长期的海外战争,法国新王查理五世则极具统帅才能,法国人民也纷纷在本土开展游击战,新王于1369年与卡斯提尔结盟,并向卡斯提尔人学习海战及造坞技术,从而获得了海军方面的优势。”(1377)

15世纪
“亨利七世时,英国已经进入农业和手工业并行发展的时期。农民兼作手工业已较为普遍:在沃尔特郡和萨福特郡的高地农民们纺织羊毛,在康沃尔和德文他们开采锡矿,在英格兰北部,他们掘地挖煤,在米德兰西部他们制造铁钉。然而,在农村手工业中最主要的还是羊毛纺织业,毛纺织业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沃尔特和萨默塞特,东部的东盎格利亚和北部的约克郡西部地区。”(1485)
16世纪
“。在16世纪初,英格兰已有352个大集市,其中最大的是英格兰东部的斯图尔桥集市,它从每年的8月24日到9月29日一共开集5周。同时,有760个商业城镇获得每周开市一天的特许证。”(16世纪初)
“1536年至1540年,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扩大和活跃了许多地区的土地买卖活动,这是乡绅兴起的最主要原因。同时,王国行政体系的扩大,工商业财富向土地阶层的转移,律师、医生、教师等社会职业集团的兴起,也是促进乡绅阶层兴起的因素”(1536)
“总之,亨利八世通过封闭修道院使王室固定收入增加了约两倍,但是巨大的军费开支和世俗人士的分赃大大消耗了亨利八世的财政收入,使封闭修道院带来的好处很快消失殆尽。修道院土地并没有长久保留在国王手里,到1547年亨利八世过世时已有1/2—2/3被转让或出售给俗人。”(1547)
“1500年,维兰制、农奴制和庄园制都已不复存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区别变成了财富的区别,而不是法律界定的身份地位的区别。在莱斯特郡的大威格斯顿,外村地主占有全村50%的土地,教会占地30%,余下土地中38%为20户农民占有,而60户农民是无地农业人口。有的人甚至认为,此时“土地兼并”与圈地运动相比是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前者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后者则有一定的地区局限性。”
“圈地运动往往涉及向租佃农夺佃的问题。当时有三种形式的租佃农:只需缴纳象征性地租而完全自由地保有土地的“自由持有农”;通过各种租佃形式而可以长期占用土地的“习惯租佃农”;地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随时收回土地的“短期租佃农”。其中习惯性租佃农人数最多,占所有租佃农民的3/5,地主可以靠抬高租金来圈地”(1550)
“除宗教问题之外,伊丽莎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是经济复兴,其主要措施是继承玛丽的货币改革,以新币兑换旧币,使英镑对佛莱芒先令的比价恢复到1:26,从而提高英国货币在外国商人中的信誉。”
“在伊丽莎白时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较快。由于粮价的上涨幅度超过了羊毛价格,不仅圈地养羊的速度放慢了,人们还热衷于改进耕作技术,越来越多的农民大量使用泥灰土等肥料,加快休耕地与农作地的轮换频率。还有人把土地圈围起来精耕细作,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据该时代农业专家约翰·诺登估计,有围栅的农耕地与敞田相比,前者的产量是后者的1.5倍”(1558)
“1558年统计数字变为4.8%为王有,6.5%为教会所有,11.4%为贵族占有,75.4%为乡绅拥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原属修道院的地产落入地方乡绅之手,为下一个世纪乡绅的兴起打下了基础。”(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