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心理学头脑家庭需要了解的书 | (不定期持续更新)
整理筛选了一下到目前为止自己进入心理行业,读过的不错的涉及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相关的书籍科普。以便于大家能够对于心理咨询有更多的了解,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对应的帮助。
主要分了三类:
1.百科与日常的生活中的沟通
2.心理咨询:个体咨询,家庭咨询,团体咨询
3.自我练习的工具书
选书的原则,是避开那些提供“奇迹型解释”和“成长捷径”的书籍,寻找真正能够带来好的体验的书。
真正的改变往往在我们意识层面之外,它往往来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多方复杂的因素。它需要面对未知和不确定,面对自己的恐惧(包括对于自由、幸福和躺平的恐惧)。
如果回避这个基本原则,再想要成长和改变,都是在进行自我世界的循环。
精神科医生们共同编著,总结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年的常见的一百多个心理问题。重点是专业,又适合亚洲文化。
内容涉及到家庭教养(如何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婚恋(为什么没办法找到合适的爱人,),心理治疗(比如抑郁症,如何和抑郁症的朋友交往,服用精神类药物到底意味着什么),成为父母(如何早出晚归的大雁爸爸),理解老年生活(老年的抑郁,老年寻找伴侣的需求)等等。
可以作为居家常备心理字典,需要是翻一翻。
多一点科普,就可以少一些对于未知的恐惧,可以尽早得到合适的帮助。
写给6-11岁的孩子的儿童心理小百科。
当孩子有很多情感不能确认的时候,他们往往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出现在你面前。除了给予的答案以外,父母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其实至关重要。每一次清晰回答孩子问题的过程,都是和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的过程,都会给关系和爱的小树苗多一些养分。而等孩子越长越大的时候,这些回忆都会成为他们宝贵的资源。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学家在用心地和孩子对话,帮助ta回答一些成长的烦恼。可以爸爸妈妈读给孩子听,这样还能更好地增加亲子互动。
有些关键的问题:比如,
- “为什么妈妈更喜欢小妹妹”
- “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分开?”
- “是否应该向自己的喜欢人表白?”
- “长时间看电子屏幕会影响大脑发育吗?”
- “为什么我害怕说不?”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第七页的练习就让我确信了,要让很多人买它!!
当你辛苦工作了一天,却被老板训诫的时候,你希望你的朋友怎么回复你?作者循序渐进地列举了所有回复的可能性:1.否定感受_(这没什么大不了) 2.讲大道理 (生活就是这样)3.给建议 (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4.提问 (你怎么就让老板生气了?以前发生过吗?)5.偏袒对方 (老板今天可能压力太大了吧)6.过分同情 (那太糟糕了吧,我都想哭了)7.业余心理咨询师(你这么做是因为你在重复童年经历)8.展示共情 (你今天过了糟糕的一天,这么努力工作,老板还训诫你。心理一定不好受。)
很多人都知道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但生活的种种繁忙会让我们忘记自己的感受,没有机会去给自己和他人空间。结果无意间关系就会越变越糟糕。从这8种可能性里面,你有机会看到无意间的一些回复可能会给对方的心理感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看到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和别人(特别是你的孩子,亲密爱人)的情感关系变得更近或者更远。
这本书更好的是会结合漫画和具体的生活情景,通过比较不同的表达方式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影响,让读者能够充分领悟一个足够好的沟通能够给别人带来多好的感受,以及如何共同的问题的解决。
比如,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1.安静专心地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这件事情让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真希望,我能够立即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好的关于心理治疗(一对一的部分)的故事书。 这本书不仅关于来访者的人生故事,也展现了治疗师自己在面对的挑战。故事讲述了治疗师萨利自己定期面对的3个个案(青年,中年,老年),也讨论了萨利自己半路出家成为咨询的心路历程,以及她在自己的心理咨询师陪伴下一同面对人生的困境的过程。
关于心理咨询过程的科普的内容的细致程度和广度是国内里面少有的,谈到了很多实际咨询中来访者和咨询中面对的困难和真相,包括:
1.如何找到合适的咨询师?
2.心理咨询师到底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在咨询室里说的那么少,也不给建议?
3.来访者和咨询师在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有交集?
4.心理咨询本身并不是单纯为了让人开心,而是要让人看到生命的复杂性。让人自主做出选择。
“痛苦可以起保护作用,持续的抑郁也可以是一种逃避。躲在痛苦背后可以很安全,可以不用面对任何事,也不需要和外界的世界有任何互动,这样她就避免受到新的伤害。有些人用让人感到痛苦的方式,来让别人记住自己。”
5.“你越是愿意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会害怕。这和我们年轻时看待生活的方式不同。年轻的时候我们把生活看作是一种开端,一种过程和一些重要的人生抉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每个“过程”都是一次人生选择。于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过程有意义。
一个孩子的“问题”,其实背后也指向了整个家庭系统的当下的困境。
一个完整而动人的家庭治疗的故事。 故事背后无时不刻不包含了专业而富有人性的理解。 看了开头就被家庭治疗室中两位咨询师的专业和有趣打动,读到两位治疗师对于家庭的几个干预的时候,眼泪就忍不住涌上眼眶。
每个孩子在潜意识都试图复制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找到那种熟悉的“归属感”,想要“回家”,再度成为父母的孩子。即便他们成为父母,甚至步入老年,这种感觉可能还不会褪去。过度获得熟悉感的代价,可能压抑了种种无法沟通的无助,悲伤,矛盾与愤怒。这些部分会成为“症状”,(哪怕是为了对方好的理由),间接阻碍夫妻成长,而获得真正的亲密。
关系的双方会共谋选择中的一方出问题(比如出轨,沉迷工作),或者抓着孩子成为替罪羊(孩子成为),来让他们看到自己不得不面对人生真相—面对自己。 而当有了真正的独立才会有亲密。 有表达恨的能力,才会有深层的爱浮现。
这是每个家庭都值得一看的书。未婚的朋友看了之后也会避开一些坑。
“It's all about relationship.——Irvine yalom”
所有的心理困扰,都是人际关系的困扰。——欧文·亚隆
欧文·亚隆在国内心理圈子已经很有名了,也是我的老师,以及老师的老师。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团体治疗师和小说家。他写专业书可以写的比小说有趣,写小说比专业书还专业。
我自己的个人成长的体验,就是从团体咨询开始的。它虽然在团体早期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快给每个人支持,但经过实践证明,它和个体咨询同样有效。它相比个体咨询的费用低一点,同时在提供人际关系的互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国内可能大家对于团体的了解还不是很多。有些人会担心自己在团体无法安全地去谈论自己,或者会担心团体关系无法深入,或者张力太大。读了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对于团体咨询更加了解,多一点点尝试的信心和勇气。
这本书在喜马拉雅上有我的一同接受亚隆团体培训同学朗读的版本,如果买不到书的话,可以去喜马拉雅搜索“叔本华的治疗”找到知秋读书。他富有表现力的朗读给这本书也填了彩。
抑郁症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在加入这个话题。甚至学了点所谓心理知识的人都想要在这个话题上掺上一脚,来显示自己的聪明。但真正的结合实际的咨询经验想要和大众在这个话题上对话的咨询师确实比较少的。
多年的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经验让老于可以把抑郁相关的生活情境写得非常具体,小到职场和家庭中的普通人很容易忽略的自我压抑和合理化。讲得很通俗,且处处到位。 而且,在书中老于也专门花了笔墨写了谈了谈那些“学了所谓心理学的那些人的误区观点”。 这本书是给愿意正视自己,包括自己有点和问题的人。
心理咨询并不像日常生活那么随手可得。
如果能够在一周见一次咨询师以外,自己增加一些练习,那也有机会帮助
正念(英文Mindfulness),是一种对于自我感受觉察的联系。它是对于自我的身心的一种关照。每天画10-15分钟进行正念,本身就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平常习惯于忙于各种事物,或者被很多情感充斥,一开始可能会比较难安静下来。如果能够长期持续地练习的话,慢慢的内心就可以容纳更多自己的感受。
这本书用很清晰的图像和文字语言,介绍了普通人可以用到的正念的练习。插图设计可以直接让你感受到放松与自然。其中的练习的流程展示的也非常清晰。
主要包含了:
1.你如何用正念重新认知自己
2.正念与日常的生活
3.正念与职场的生活
我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发现,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画画。可当他们越长越大的时候,很多的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评价,就放弃了这种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又从中获得能量的方式。保留一个能够和自己相处的心理空间,是帮助一个人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只要你有纸和笔,只要你有时间,你就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个安心的空间释放你内在的压力。
婴儿并不是一开始就会说话的。人的很多情感是无法通过语言来言说的,它会被我们储存在潜意识里(身体里)。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比如绘画,能够接触到我们内心深处的压抑的情感。通过再次艺术加工自己创作的作品,我们有机会从新梳理自己的情感,打开自己内在的资源,开放视野。
涂鸦日记提供了八周完整流程,帮助一个人能够有效地利用涂鸦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从和绘画的对话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 本文版权归 Robin @ T&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