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历年名词解释真题大放送!为你指明名词解释备考方向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川大新传专硕的「准研究生」们~看我!
考研时间已不足三个月,而你还在“海底捞”式背名词解释,想着眉毛胡子一把抓?
今天,小田心又双叒来给大家做减法啦!小田心“爆肝”为大家分析了2011-2021年川大新传专硕真题中,总共114个、14种类型的名词解释,为大家指明冲刺阶段的名词解释部分的背诵方向。

△历年名词解释考察数量
上图为2011年-2021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和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440)两个科目考察名词解释的数量情况。
通过整理,小田心发现每年考察的名词解释题目数量基本都保持在10个左右,题量相对稳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2015年、2016年的考试中,名词解释只出现在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440)中,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里未涉及该类题型。
所以22级的小伙伴们如果在考试时遇到类似的情况,切勿惊慌,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分值分配好作答时间即可。

△历年名词解释考察内容分类
以上划分仅帮助大家大致明确题目来源,其中部分题目有方向交叉的情况,如网络直播是广电与网传的交叉,网络直播产业是网传、广电、媒体产业的交叉。
具体从题目内容来看,首先,2011-2021年的名词解释部分考察范围比较广泛,涉及了新闻学、传播学、新闻史、网络传播学、广电、编辑等14个板块的知识点。除了平日里我们学到的基础知识,如把关人、新闻价值、反转新闻等比较经典的概念以外,同时也涉及一些大家平时不太熟悉的名词,例如情感传播、关系营销、空间辩证法等等(即我们平时说到的“灰词”或“黑词”),这部分名词解释可能来自于社会热点、学界前沿热点、川大老师论文等。
所以,小田心提醒22级的小伙伴们在背诵一些基础的名词解释的同时,记得跟着小田心的脚步,适当关注一下学界、业界热点,这样考到的话就不容易慌乱了。
其次,从名词解释各知识板块占比来看,新闻史、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传播学、编辑学、其他名词考察的力度比较大,而广电、采写、评论、产业运营、摄影、出版、媒介批评以及研究方法等考察较少。
因此,小田心建议小伙伴们在背诵新闻学、传播学、新闻史等占比较大的部分的基础知识时,多花一些时间并注重细节;在备考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舍弃考察占比少的版块中的次要内容。

△历年名词解释各知识板块占比
最后,在考察较多的新闻史、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学等几个板块中,都出现过同一个名词解释反复考的现象,比如新闻史中的路透社、张季鸾、戈公振、文人论政;新闻学中的新闻价值、新新闻主义;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网络传播学中的全媒体;编辑中的版面语言以及评论中的来论等。
由此可见,一些基础知识的名词解释的复考率挺高的,考过的名词和相关名词一定要牢牢掌握,只要大家踏踏实实地背书,大部分的名词解释还是能够覆盖到。
田心说
看完前面的分析你是否对名词解释部分的背诵方向更加清晰了呢?不过小田心在这里要在这里多唠叨两下 :
一、基础知识的名词解释考察力度相对比较大,大家要踏踏实实背书,将这部分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才能沉着应对。
二、课本外名词考察比例有上升的趋势,这也印证了新传是个与时俱进的学科。大家要保持敏锐性,多多关注社会热点、学界大佬们的研究动向,没准它们就出现在今年的名词解释中哦。
三、之前不少同学反映过新闻史背诵困难的问题,有想要舍弃历史的想法。今天的分析直观地告诉了我们,历年真题的名词解释对新闻史进行了大比例考察。所以大家一定不能放弃这部分,要努力攻克这个难关。同时,新闻史的复考率较高,建议小伙伴们在背诵时注意抓住重点,做到精准背诵,稳稳拿下这部分的分数。
四、关于名词解释部分,大家不必过于焦虑,虽然考察范围非常广泛,但也并非无迹可寻。不要想着所有名词解释“雨露均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现在这个时间点,抓住考察重点背诵才是关键。
另外,我们按照其他分类标准,可以将名词分为人物类、事件类、报刊书籍类、新闻机构类、新闻传播理论类等类别,每种类别其实都对应着一定的答题技巧。
小田心也会在针对川大新传专硕单独开设的「冲刺课程」「答题课程」中为大家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大家掌握名词解释答题的步骤、格式、篇幅、技巧,做到背过的得到高分,没有背过的也能抓住基本分数,助力大家的冲刺复习~
好啦,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欢迎大家以「写留言」的方式和小田心互动哟~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