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入门方法篇一———逻辑、体系性表达
一、应试教育的不足
传统学习学习方式的一个短板,就是强调被动输入,俗称背多分,考前达到记忆巅峰,考后迅速遗忘。有人说,遗忘后知识也会有沉淀,请问,忘了的东西还怎么沉下来呢?
想想你高考后的数理化、史地生,文言文,English,它究竟在哪里呢?


二、那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掌握?
那就是输入的同时输出,以输出为目的积极输入。
我一贯主张,输入的信息或知识,其有效性,须通过积极输出来验证。说不清的地方,往往就是自己没弄明白。
什么叫作积极输入?就是输入的时候,想着这些信息,怎么给人讲明白,你能让人听明白,首先得整自己明白吧。
不是像被动输入,听完自己觉得心里明白就行了。
而且输出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逻辑、体系性表达,因果分析、成本效益(的制度)分析等,笔者对于如何训练逻辑性表达,十多年的教学,还是有点心得的。
学科有分界,问题往往无界限,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往往相通的。
世界史学的方法,也能用来分析其他问题。
与应试教育不同,我并不主张比记忆力似的背诵知识点,而应掌握方法,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有效获取想要的知识或信息。也就是通常说的,毕竟学无止境,自学能力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三、那有逻辑、成体系的方法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所幸是ap、ib或古典学之类的教育,早已将其系统化、可操作化,一般人循序渐进,假以时日,皆可掌握。
这些方法,今后会慢慢介绍,今天先参考Holt McDougal world history里的社会科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介绍体系性表达的基本方法:

这就是本初中教材,这里面的方法,高中大学也是通用的。
首先,开头(引论)部分,说明要讲什么问题,问题的背景,你对问题的主要观点。
其次,主体部分,将主要观点具体化成若干个点(points),点与点之间要有逻辑关系,比如时间、因果、主次等,这个不好理解的话,等会我举例。
每个点用事实、数据、例子、权威观点论证,就是通常说的论据。
总之要有这样的意识: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
最后,结论,概述的你的全文观点,用不同的词汇重述、提炼全文的观点。
还是举个例子说明吧,关于中国法的起源一直有争论,而且传统中国法一直有很强的暴力、刑罚色彩,所以有个解释起源的观点较刑起于兵,兵刑合一。
接下来展开这个观点,部落联盟时代战争频繁(点一)导致首领战时对外要惩罚敌人,对内要约束成员(点二),于是在战时采用了以兵器为刑具,以军官执法为法官的做法(点三),后来又把这种长期战争中惯用的做法用于平时(点四)。点与点的逻辑是因果关系,当然每个点要有证据支撑,这里就不展开了。
最后给个结论吧,中国古代法是王者的统治工具,战与刑虽有内外之别,都是对不服从者进行惩罚,共同的特征是暴力色彩浓。
这个方法一点出来,看起来不难嘛,做起来不容易,还是得持之以恒的练习,长期坚持,无论作报告,写文章,能把输入的信息这么讲清楚,你对输入对象的理解无疑就很透彻了。
三、怎么验证我输出的效果呢
我输出的很清楚嘛,这很可能只是一种自我感觉,怎么验证呢?答案是提问。这套书也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要阐述的问题在开头点明了吗?主要观点说得明确吗?每个点都清晰吗,点与点之间有清楚严密的逻辑关系吗?最后的结论概括了主要的点吗等等
其实还可就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最好是由听者或读者象提出,可以促使输出者完善自己的观点、论述或发现不足。
所以最好的教学也许还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和弟子攀谈式的教学,一问一答中迸发出智慧火花、教学相长。当然这在一个教育规模化、标准化的时代,这样的学园式教育很奢侈。 当然,这么多年我还是尽量在做,学会了一点灵魂发问的方法。
最后再补充一点,如果这里输入、输出的媒介是外语的话,在学习方法、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学习外语,一举多得。这也是我一直推荐的学习方法。
四、这些方法只能用在世界史吗
再重申一遍,问题是相通的,ap世界史强调的一个理念就是,每一章节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都可以归结到某一人类的重大议题(issue),并力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看出现象或事件背后,涉及的主要问题到底是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看这张ap世界史的议题表

人类历史包含的议题之丰富之复杂,的确是锻炼我们分析复杂问题的好对象。
五、小结
在文末,我们在此也有逻辑、成体系的总结一下。知识或信息的输入效果要用输出验证,且输出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对于不同领域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相似的。社会科学的方法可以循序渐进系统习得。
学科有分界,问题往往无界限,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往往相通的。
嗯, 还有用外语输入、用外语输出世界史,可以做到世界史学习与外语学习的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