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电影节13篇影评
前几天,借着第2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光,看了13部电影。大学生电影节一般都是春季举行,今年因为疫情改到了国庆前后,而且先举行闭幕式,再开始影展。这也正常,本来评选就是专家的事情,观众能看电影就满足了,有没有话语权才无所谓,反正这年头奖项多,也不值什么钱。
影展每天要放映四部电影,八九天下来要放映30多部,对影迷而言可谓一场盛宴,比如我就成了饕餮之徒。可惜,由于各种原因只看了13部,还是有点饿。
这次影展,大部分是主旋律电影,这是好现象,而且很多主旋律电影思想性艺术性都很精彩。还有一些是文艺片,基本上看不懂,我们普通观众和艺术家脑回路是不相同的,我是不明觉不厉。
下面点评一下这13部电影。其中最后两部也是本次电影节参展影片,不过我是以前看过的,这次一并列入。
《攀登者》
事先没想到这部电影这么好看,可以说是这次电影节所看电影中最好看的。虽然落泪次数没有《中国医生》那么多,但依然多次激动感动。影片情节特别扣人心弦,很多场面紧张的我不得了。过去对登山运动缺乏直观了解,这次如同身临其境,才明白登山竟然那么艰难那么危险,真是玩命的运动,更加钦佩那些为国争光的登山运动员。但不佩服那些有钱有闲为了寻求刺激而登山的富人。影片的特效太棒了。
本片也是明星云集,有吴京、张译、章子怡、胡歌、成龙、井柏然、王景春、陈龙、刘小锋,导演李仁港、徐克。过去不喜欢章子怡,主要是她绯闻太多。后来看她演的电影也都是面无表情,比如《卧虎藏龙》、《英雄》、《夜宴》、《十面埋伏》等。这次发现她的演技还是很厉害的,她在片中的表演富含深情,像毛阿敏的歌曲一样富有沧桑感,特别打动我,也可能跟我特别喜欢艰苦年代产生的纯洁爱情有关吧。吴京也不错,跟《战狼1》相比,演技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张译演的也好。井柏然、胡歌表演一般。我不喜欢王景春演这个角色,我对他的印象一直都还是在《粉红女郎》中那种贱贱的样子,不适合演这种严肃的领导角色。
影片展示的那一代人的爱国奉献精神令人感动,香港导演竟然还能拍出这种影片令人钦佩。
有个瑕疵,井柏然吹口琴吹的是《敖包相会》,这在那个年代应该是不可能的。
《中国医生》
这部电影是描写去年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后,武汉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故事,以金银潭医院医生护士为主要背景,他们与支援武汉的外地医护人员共同抗击新冠肺炎可歌可泣的事迹。
去年的抗击新冠肺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和参与者,那场大劫难的日日夜夜至今思之仍历历难忘,所以看这部电影觉得很亲切。
电影非常打动人,白衣天使们的奉献、艰辛,剧中人的悲欢离合,一个个患者死亡给人的震撼,最后艰苦努力取得的胜利,都令人激动感动悲痛,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我观影时流泪达十几次之多,这是很少见的。确实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优秀影片。
如果说有不足之处,一个是没有钟南山出现,一个是应该多一些中医的内容,一个是应该多一些护士的内容。这是在总体不错的前提下希望能更完美。
刘伟强这个香港导演频频导演大陆的主旋律影片,而且拍的很大陆,很不错。演员有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易烊千玺、欧豪、耿乐、梅婷、宋佳、刘威、刘佳、倪虹洁、王挺。其中袁泉朱亚文演的最好。
《夺冠》
这次电影节看了三部主旋律大片,分别是《中国医生》、《攀登者》,还有就是今天看的《夺冠》,三部电影的特点都是爱国主义情怀爆棚,观影时感动不断,激动不断。
《夺冠》反映的是中国女排奋进的历程,重点描写了女排第一次夺取世界冠军和夺得里约奥运会冠军的经过。看电影时回忆起当年密切关注老一代女排为国争光的熟悉经历,特别亲切。那一代女排的每个运动员都很熟悉,从演员中就能认出谁是杨希、孙晋芳、陈亚琼、周晓兰等,特别是白浪演的郎平,非常好,形神兼备。朱婷这一代女排队员真人上镜,演的也非常出色,看来女人天生会演戏啊。
巩俐这次演郎平,那股霸气以前没见过,也算是她演员生涯的一个突破,感觉她就是郎平。不过,一想起演郎平这个民族英雄的竟然是一个出生于中国、后来却离开祖国改而宣誓效忠新加坡的人,总觉得有点尴尬。
陈忠和是剧中的二号人物,一直都是面带笑容,但感觉黄渤的笑有点油腔滑调,倒是彭昱畅的笑更加纯真,带着那个年代的特色。另外,剧中的陈忠和前半部分不像陪打教练倒像助理教练,似乎抢了邓若曾的戏。
吴刚有点老,当年的袁伟民还是很帅的,而且年富力强。
这么优秀的主旋律电影竟然是香港人陈可辛导演的,而且本届电影节三优秀主旋律大片都是香港人导演的,内地那些名导反而尽拍垃圾电影,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柳青》
这部电影是我国五六十年代著名作家柳青的传记片,描述他为了创作出贴近人民生活的好作品,离开北京,放弃舒适生活,在陕西一个村庄扎根下来,一住就是十几年,最后写出了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作品《创业史》。
柳青是中国四大农村作家之一(另外三位是赵树理、周立波、孙犁),他不属于那种下笔千言立马可待的才子型作家,而是属于笨拙但扎实型的。他喜欢托尔斯泰,也想像托尔斯泰那样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著,为此不惜抛弃一切扎根农村,与农村农民零距离接触。他的精神十分令人钦佩,可惜他孤注一掷选择的题材没能完全实现他的愿望。
农业合作化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探索,是想通过生产关系的改变快速提高生产力,我个人认为农业合作化步子迈得太大,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阶段,加之其他方面比如大跃进的干扰,导致这一探索不够成功,欲速则不达。我是几十年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待这个问题,所以能相对客观点,而柳青当时身在此山中,自然不可能完整地看清庐山真面目,毕竟谁也不能超越时代,所以他的作品也就必然会带来先天缺憾,很难准确地描写出那段历史。由于不好把握,导致他十几年时间也没能把书写完,只写了一二部。对此我感同身受,因为我在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或者没把握的东西时也很难下笔,即便勉强写完也不满意。当然,《创业史》中关于农村农民生活的描写,人物的塑造刻画都还是很精彩的,这点毋庸置疑。《创业史》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一样,都是以小见大,通过描写陕西关中一个村庄的历史发展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宏大面貌。但我更喜欢《创业史》,觉得《白鹿原》写的乱七八糟,有很多伪历史。这是我个人的感受,不要求别人认可。
《柳青》前半部分拍的挺好,后半部分有些问题,感觉编导的倾向性有点明显,渲染和忽略不够客观。比如领导不满柳青长时间不写东西,大跃进时期甚至逼写,这些都着重展示,而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当时叫稻田风波)的发表则没有适当渲染,稿费捐出去也没有提及,只是后来才提到。社教运动只展示了王家斌莫名其妙被批判,却不提柳青在运动中保护干部的内容。文革时周总理关怀柳青的事也没提。还有,他夫人去世的原因是什么也没写,病故还是自杀?为何自杀?
观影时颇有感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在人们心目中绝对是高大上的存在,在老百姓心目中,他们地位高,有学问,令人尊敬。即便在八十年代,作家仍威望不减。谁能想到,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作家都成了百姓鄙视嘲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是一帮自我感觉良好者,整天躲在象牙塔里,自高自大,自娱自乐,写东西胡编乱造。
《1921》
这部电影是描写中共建党历史的。刚看时我很不满意,主要是导演走的是偶像剧的路子,革命先驱都是帅哥靓女,与真实历史反差很大。其中最让我不满的是陈坤演的陈独秀,他跟陈独秀除了都姓陈,其他哪儿都不像,以至于一到他出场我就跳戏。记得以前哪部电影里他还演过蒋经国,也都不挨。演不著名的历史人物倒也罢了,反正观众也不认识,但观众熟知的历史人物即便讲究神似为主最起码长相也得差不多吧,比如本片中李晨演李大钊,就大致还凑合。王仁君演的毛泽东最像。此外,演王会悟的倪妮太过妖娆,演李达的黄轩应该剃光头,演邓小平的王源个子太高了,张超演的陈公博太美化这个狗汉奸了,宋佳演的高君曼像个贵妇,哪儿像陈独秀的老婆?包惠僧没有被介绍也不知何故,毕竟他也是十三代表之一吧。
很多情节也不真实,比如奥地利特务抓马林,历史上哪有此事,只是秘密监视罢了。日本特务追踪日共党员也跟剧情无关,黄金荣一直参与追踪行动也是拉大旗作虎皮。尼克尔斯基与特务飙车技更是不靠谱的事。尼克尔斯基是赤色劳工组织的代表,片中却演的像马林的保镖。
看到后来,觉得也不能算完全瞎编,还是有点依据的,这种表现手法也算是另一种表现建党事件的形式吧,起码比《建党伟业》拍的好。黄建新倒是挺时髦。
几个革命先驱的牺牲没有放在最后而是放到中间莫名其妙。但何叔衡杨开慧的牺牲还是令人震撼的,壮烈无比,我感动的都哭了。最后血红加炮火连天没必要。
没想到王会悟还是茅盾的表姑。
明星太多,我认出来的只有耿乐倪大红袁泉雷佳音祖峰这几个。
总之,这是一部颇有特色但毛病很多的影片。
《革命者》
这部电影是歌颂李大钊的,描写方式有点诗一般抒情的味道,那个在红布棚下唱歌喊口号的场景就充满象征意义。
但我不大喜欢这部电影,总觉得味道有点怪。因为该片的监制是管虎(其实是导演),他老婆是制片人。管虎是果粉,他的每一部电影思想倾向虽然隐晦,但也很明显,我自认为能读出管虎背后的意思。在他的设计下,李大钊总感觉像个失败者,尽管对理想未来充满美好期望,呼吁人民奋起抗争,但在现实中却充满无奈,比如他和蒋介石的较量,比如他和张作霖父子的较量,比如三一八惨案,比如最后的监狱生活,都令人沮丧。即便那次为阿晨举行的全民抗议胜利了,感觉也不大真实。
让于谦演行刑官不合适,他是喜剧演员,不适合在这种严肃题材中出现,尽管他演技不错。李陈两人总是唱“友谊地久天长”,不知有没有依据,因为这首歌是《魂断蓝桥》上映后才在中国广为传唱的,而《魂断蓝桥》是1940年上映的。李陈都是共产党人,更适合唱苏俄歌曲。
演员有张颂文、李易峰、佟丽娅、秦昊、韩庚、成泰燊、彭昱畅、马少骅、梁静、李九霄。其中韩庚演的蒋介石给人印象较深。
《除暴》
这是一部警匪片,根据当年轰动一时的张君案改编的,看着还行,起码比文艺片好看。虽然感觉那帮警察有点窝囊,但现实如此,也很无奈,虽然损失很大,最后总还是破了案,消灭了张君匪帮。
影片描写三十年前的生活,场景很真实。那时还没有严格枪支管理制度,科技很落后,装备落后,没有网络,没有天眼,摄像头很少,导致警察办案效率不高,今天看来颇让人感慨。当然,那时的警察训练水平低,跟悍匪搏斗很弱势,几个人打不过一个,屡屡让罪犯逃脱,这就跟科技水平无关了,是警方管理水平不到位所致。
有些情节不很合理,王千源说他是某省公安厅刑侦支队支队长,显然是口误,应该是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支队长。不过,作为支队长一直冲在破案第一线,甚至有时一个人行动,这就不符合常理了。第一次歹徒抓住并打昏了王千源,被王千源咬掉耳朵,丧心病狂的歹徒不打死他反而把他放了,就很莫名其妙,可能是所谓的主角光环保佑吧。最后王千源和吴彦祖在澡堂里肉搏一场戏,也只能电影里这样写,生活中绝对不行。明明手里拿着枪,面对穷凶极恶的悍匪不开枪却跟他叽叽歪歪,最后不得不肉搏,还差点被人家捏爆,风险太大了。
监制韩三平,演员还有春夏,鲍起静。
《没有过不去的年》
这部电影是今年年初上映的,导演尹力,演员有吴刚,吴彦姝,江珊,郭涛,林永健,吴军,丁嘉丽,郭虹。
影片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展示这个纷繁杂乱的世界中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前半部分太乱,让人不知所云。
全片中吴彦姝老太太演的最好,最感人的两场戏都是老太太演的,一场是吴刚在舞台上回顾出生时场景,一场是全家团聚过年时,老太太的眼神和面部表情非常能打动人。最打动我的是最后一个镜头,老太太不在了,吴刚打开冰箱,里面满满的馄饨,都是老太太一个个包出来的,她大概知道自己已经来日无多,怕死后儿子没人照顾吃不上饭会影响身体,就为儿子做了最后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看到这里我突然泪如泉涌,深深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那份深情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
吴刚演的是一个生活经历复杂的都市中年男人,他对母亲孝顺,有一定正义感,为了生活也做了一些妥协。同时他包养情人,对妻子孩子不够关心,就是这么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吴刚的表演达到了编剧和导演的要求,不过这个角色并不讨喜,可能是人们都希望剧中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吧。他在北京住着那么大的房子,还有钱送老婆孩子到美国定居,还有钱包养小情人,给小情人买那么多奢侈品,应该是很有钱的,至少得是千万富翁,但没有看出来。
配角里除了郭涛给人有点印象,其他的似乎都是活动道具,江珊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但在本片中的角色定位很尴尬,所以演的也很尴尬。至于丁嘉丽,完全成了一个老大妈,只能演一些只有一两个镜头的小角色,好像还是导演施舍的,让人觉得挺可怜。
这部电影的有些镜头感觉过于恶俗,有一个镜头不断展示并放大女人的乳沟。还有吴刚的裸体镜头,不知道老男人的裸体有什么可展示的,不理解为何有些导演就喜欢这一口。最恶心的一个镜头是王自亮的妹妹敷面膜,让人心理极不舒服,我不得不用手挡着眼睛,导演好像为了恶心我,还特意用特写,难道导演变态?
《第十一回》
今天本想去看《金刚川》,但一想,明知道导演在歪曲历史,还去给他捧场,不啻于自虐,不值得,于是改看《第十一回》。
影片由陈建斌编导演,他老婆做制片人管钱,演员有周迅窦靖童大鹏刘金山于谦牛犇贾冰宋佳李九霄黄建新春夏。这也是一部文艺片,文艺片的特点就是不知所云,直到走出电影院我也不知道影片演的啥意思?想说明什么?想表达什么?
不过,片中几个人物的表演还算不错,比如陈建斌始终装傻充愣,周迅面无表情但内心丰富、以无招胜有招,牛犇瞎热心帮倒忙,宋佳挨打后哭着跑走的搞笑表演,都演的挺好。
《送我上青云》
这部影片是姚晨监制并主演,本来冲着姚晨我都不想去看,但吴玉芳自从四十年前演过《人生》后就没再见过她,很关心这位曾经的女神,就冲着她来看了,可惜女神已经变成了庸俗的老大妈。演员还有杨新鸣梁冠华李九霄袁弘,杨新鸣是当年看他跟蔡明的小品认识的。
影片结束,我也没明白这部电影是啥意思,就知道姚晨得了癌症,没钱治病,一会想给老板写自传挣钱,一会心里烦又不想写了。没钱还带着老妈跑到风景美的地方度假。剧中很多情节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老头为何自杀,男主为何穿个红衣服参加葬礼,都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头顶铁锅的人什么意思象征什么?她卵巢癌都大出血了为何还要找人做爱?是想害人吗?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估计姚晨觉得自己很深刻,但我觉得很可笑,嘴大无脑还想扮酷玩深沉,浅薄。
《辑魂》
原以为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侦缉悬疑探案片,没想到却是一部具有良好催眠效果、让我一直昏昏欲睡的电影,乏味至极。
这是一部台湾电影,编导演都是台湾人,剧情背景也是台湾的,只投资人是大陆的罢了。主要情节是换灵魂的,科幻不科幻,鬼片不鬼片,不伦不类。
这是一部文艺片,是以文艺片形式搞侦缉破案,所以节奏缓慢,剧情拖沓,一部破戏竟然演了俩小时,这个题材要是让香港人拍,绝对快节奏。
演员倒是有俩名角,张震、李铭顺,但也没啥出彩的。张震的造型倒是很像癌症名人,还算敬业吧。
台湾片确实没看头。
《你好,李焕英》
贾玲导演的,演员有贾玲、张小斐、沈腾、刘佳、陈赫、杜源、王琳、丁嘉丽、魏翔、大潘、冯巩、乔杉、宋晓峰、何欢、卜钰、许君聪。电影还是不错的,让我哈哈大笑多次,剧场里也是笑声不断,特别是沈腾被脱掉裤子一段。除了可乐的内容外,还有悲伤的内容,最后贾玲奔跑时大哭的一段引起共鸣,我流泪不止,观众也多有流泪。不过严格要求的话,如果有一个杰出导演,悲剧部分还能更精致更感人。
《拆弹专家2》
这是一部枪战片,我的评价不算高、因为里面一些比较专业的内容看不懂,恐怖分子准备干什么,怎么干,看不懂,于是就感受不到惊险程度。还有一些情节太假,觉得香港警察太笨了,那么多警察追一个一条腿的刘德华竟然追不上。一个恐怖分子的狙击手一直在一个位置开枪打警察,警察愣是半天不知道恐怖分子在那儿,这水平也太差了。
刘德华都60岁了,还演年轻人跟倪妮谈恋爱不般配。刘德华年轻时演老年人(郭富城的爹),老了又演年轻人,不行啊。刘青云也是一脸褶子了,演的人物缺乏激情,两人应该演老年人了。倪妮演的还行。
刘德华本来是个优秀警官,因为伤残后更换工作不如意就变成恐怖分子,不太可能。最后一段幡然悔悟后牺牲自己救助别人还是挺感人的。香港电影节奏太快,中间缺乏应有的铺垫,这大概跟这个城市节奏快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