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 Zhaoling
我这个人啊,实在不是个国风迷,对传统缺乏趣味,真真大逆不道。
现在有点忘了,应该是偶尔逛博物馆的时候,碰上了方召麐的画展。就很喜欢。
彼时我还发微信呢,现在退圈很久了,总觉得暗里被歧视,笑。那时我微信的截图:

彼时我还跋山涉水呢,总想在自然界寄寓心声,潇洒得很,哈哈。那句辛弃疾的词多应景啊!
这幅是方1978年画的,题词是(在右侧,照片没拍上,汗颜):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查了才知道是取自柳宗元的詩。
啊,我忽然想起來了,我不是碰上的。是Paul給介紹的,他還買了展覽畫冊送我。我看了畫冊才去看的。哎。。。
方召麐1914年生于无锡,1937年来英国读书,1948年定居香港。其后也曾回英国求学、生活、创作数载,也曾旅居美国。家世显赫,人生多戏,后代英才,非常厉害的人物。
写她海外经历,是为了引这幅画:

题词写得很明白:余自髫齡在故鄉無錫開始學畫 迄今數十年來 由于環境地域時間興趣之变易 對於藝術風格等之愛好亦以此而常时转移 除諸位老師对我之教導期望終身受益不忘獲益不淺外 於吳倉老 齊白石 傅抱石 朱耷 石濤 金農 以及西方画家 如畢加索 馬諦思等皆爲我歷年研究觀察心慕之對象 對祖國古代石刻印度雕塑等觀後印象深刻難忘 此幅六十年代仿白石老人之作 對我以後所寫人物画有較深遠影響也 召麐
看完这段介绍,我突然“悟到”为什么我这个对古风无感的人看了方的画却心生感概,有种感同身受,大喜过望的激动。就是张明敏唱的“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feel啊,虽然我也没穿什么洋装,捂脸。
没在海外生活的人很难体验,无论你是定居了,还是全世界地游走,有些东西是不会消失的,有时她隐藏,有时她强烈,连时间也消弭不了。那个甚至不是酒桌上推杯换盏,言谈间信誓旦旦可以道得出,说得明的。是一种隐隐的痛和思念,像一个熟悉的味道,不知怎的突然触到你的嗅觉,引得你想哭。
我又思绪过度了,笑。
其实方的画是很逗趣的,真的引得我想笑,会心一笑。你看那个僧人,你说他是打算打个盹呢,还是寻思着斋饭呢,冥想呢?悟道呢?很凡人化,又坦然出世,美得很。
说起逗趣,这幅也是真的不错。

画册上说右下角的上印写“召麐八十歲作”,下印写“老當益壯春常在”。1996年的画,八十二岁了,画得如此生机盎然,趣味横生。
上面还介绍了,怎么这么开心呢?原来方女士的两位雕塑家朋友给她做铜像,她每日坐着数个小时当模特,最后画这幅百花齐放来跟朋友“齊欢暢”,真是画之兴之所至。画者以画寄情,也可以以画缓解身体疲劳哈。
所以是我不懂欣赏古风吧,有宁静致远,有妙趣苒苒,享受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