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
昨天看了NHK的纪录片《信用卡秘史》。
信用卡秘史实际上应该算是美国人拍的,剖析的也是美国自身的信用卡业界问题。日本人觉得,美国正在执世界经济之牛耳,如果美国经济有隐忧,日本可能也跟着好不了,所以引进翻译、研究学习。中国的道兰翻译组又把这部纪录片从日文翻成了中文,这种思想的传递,想起来颇有意思。
我以前看过一些美国的纪录片,像《华氏911》《神经病人》,都是摩尔拍的,反映、分析、针砭美国的社会问题,认为政府和医疗保险业界都是靠不住的,都是鱼肉百姓的。《信用卡秘史》则把炮火对准了信用卡业界。这些纪录片制作者值得学习,一是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屁股都是坐在普通老百姓这一边,二是纪录片采取的方式都是多方采访、反复分析、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有根有据地告诉人们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特别让人信服。
美国自立国之初,就对力量强大难以控制的组织抱有警惕,比如政府,比如大公司。这些纪录片的不断出现,有其民意基础。中国的民意,则希望有强大的政府包揽一切、拯救一切——这也许和中国多灾多难有关吧。
使用信用卡确实是很方便的事情,现在在美国,用现金结账,可能有不正当交易之嫌。那些按期足额还清信用卡债务的,对于信用卡公司来说,完全是垃圾用户。信用卡赚钱的对象,是那些只付最低应还款项,从而交利息的客户。
信用卡业务的腾飞和信用卡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放宽有很大关系。信用卡业务的牟取暴利,和信用卡公司与客户之间在合同上的信息不对称有很大关系。客户并不能完全理解密密麻麻充斥着法律用语的合同是什么意思就匆忙签字,这给信用卡公司设陷阱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而限制信用卡公司损害客户利益的努力(在国会中通过某项法案),甚至是提醒客户有可能被信用卡公司下套的努力(在对账单上写上可能的还款期限),都会受到重重的阻碍。一方面,信用卡业界游说国会的势力很强劲,另一方面,本应该管理信用卡公司的OCC不仅不作为,反而阻碍地方检察官的作为——这里面文章可就大了。
不过,纪录片中采访的几个普通的信用卡消费者都显得挺傻帽的。也不看合同就签字,也不注意合同中关于调整利率的条款,也不足额还款,希望自己手里面保持尽量多的现金,最后,一个个都摆出无辜的脸,好似信用卡公司都是恶魔似的,毁了他们的美好生活。唉,既要享受便利,又贪婪,又不想负责任,我要是信用卡公司,也会想,不赚你们的钱,赚谁的钱,你们不破产,谁破产?
信用卡秘史实际上应该算是美国人拍的,剖析的也是美国自身的信用卡业界问题。日本人觉得,美国正在执世界经济之牛耳,如果美国经济有隐忧,日本可能也跟着好不了,所以引进翻译、研究学习。中国的道兰翻译组又把这部纪录片从日文翻成了中文,这种思想的传递,想起来颇有意思。
我以前看过一些美国的纪录片,像《华氏911》《神经病人》,都是摩尔拍的,反映、分析、针砭美国的社会问题,认为政府和医疗保险业界都是靠不住的,都是鱼肉百姓的。《信用卡秘史》则把炮火对准了信用卡业界。这些纪录片制作者值得学习,一是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屁股都是坐在普通老百姓这一边,二是纪录片采取的方式都是多方采访、反复分析、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有根有据地告诉人们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特别让人信服。
美国自立国之初,就对力量强大难以控制的组织抱有警惕,比如政府,比如大公司。这些纪录片的不断出现,有其民意基础。中国的民意,则希望有强大的政府包揽一切、拯救一切——这也许和中国多灾多难有关吧。
使用信用卡确实是很方便的事情,现在在美国,用现金结账,可能有不正当交易之嫌。那些按期足额还清信用卡债务的,对于信用卡公司来说,完全是垃圾用户。信用卡赚钱的对象,是那些只付最低应还款项,从而交利息的客户。
信用卡业务的腾飞和信用卡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放宽有很大关系。信用卡业务的牟取暴利,和信用卡公司与客户之间在合同上的信息不对称有很大关系。客户并不能完全理解密密麻麻充斥着法律用语的合同是什么意思就匆忙签字,这给信用卡公司设陷阱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而限制信用卡公司损害客户利益的努力(在国会中通过某项法案),甚至是提醒客户有可能被信用卡公司下套的努力(在对账单上写上可能的还款期限),都会受到重重的阻碍。一方面,信用卡业界游说国会的势力很强劲,另一方面,本应该管理信用卡公司的OCC不仅不作为,反而阻碍地方检察官的作为——这里面文章可就大了。
不过,纪录片中采访的几个普通的信用卡消费者都显得挺傻帽的。也不看合同就签字,也不注意合同中关于调整利率的条款,也不足额还款,希望自己手里面保持尽量多的现金,最后,一个个都摆出无辜的脸,好似信用卡公司都是恶魔似的,毁了他们的美好生活。唉,既要享受便利,又贪婪,又不想负责任,我要是信用卡公司,也会想,不赚你们的钱,赚谁的钱,你们不破产,谁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