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工作的要点(上):定战略不要好大喜功
前言
领导者的主要工作是什么?网上比较流行柳传志的一个总结——“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后来马云改了一下,把“定战略”放在了最前面,确实更合理,无论做啥事,第一步肯定得把方向和目标琢磨清楚。
我这里再修改一下。先把“搭班子”改成“拉资源”,班子其实也是资源的一种,就是人力资源嘛,但是还有很多其他资源,比如财务、技术、战略合作等等,也需要你去拉。再把“带队伍”改成“沟通协调”,带队伍无非就是对内对下的沟通协调,但显然还是有很多对外对上的。最后就是“定战略,拉资源,做好沟通协调”,比之前的总结更为全面。
今天就聊一下“定战略”和“沟通协调”的问题,主要以老编熟悉的IT和房地产行业为背景。因为“拉资源”这个事,真得太依赖你自己在这个领域里的积累,你自己有没有相应的资源可以匹配,策略和技巧倒是其次的。
本篇先聊“定战略”。
战略这个词听起来很高大上,本质上就是定一个目标——要做什么,以及围绕这个目标,大概琢磨清楚为什么做、怎么做。战略的核心,还是这个目标,不仅要高屋建瓴,全面、长远、深刻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得出一个纲领性的战略级目标,还要落到实处,把这个战略级目标层层拆解成员工可执行的战术级目标。
定战略这个工作需要决策者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工作,要长期的高强度用脑,非常痛苦,很多人都做不来,只有用事务性的忙碌来掩饰,所以雷军才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当然,你也不能非要把锅底琢磨穿才去干活,马云也说了,“定战略,三分是想出来的,七分是干出来的”,因为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二是实践才能出真知,一定要边想边干,既有坚持又有调整。
定战略中最大的一类问题,还是“好大喜功”,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做到最好,把下面的人折腾死,最后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下面就逐条详解一下:
1.盲目多元化
很多老板主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想扩展自己的商业版图了,搞起了多元化经营。这个东西坑了太多的企业,最近一个就是恒大,因为多元化要成功,需要太多苛刻条件。
首先,要有一个稳定赚钱的主业,就是现在常说的“护城河”,支持你烧钱去发展副业。华为有通讯业务,才能去做手机,比亚迪有电池和电子代工,才能去做汽车。恒大的主业,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其实不太符合这个要求,一是它是资金密集型,不仅赚的钱很大一部分要投入到新的项目,还要借很多钱,才能维持住这个业务,所以现金流不太好,没法持续给副业输血,二是它太不稳定,受政策、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太大。
然后,多个业务之间,要有相通性。有了相通性,业务之间才能相互支持和驱动,由此每个业务都会比它的对手取得一些竞争优势,特别是早期,通过主业务带动新业务。再举华为的例子,做通讯设备,深受运营商信任,才有机会给它们做定制手机,打开局面。还有万达,先做住宅,再做住宅旁的配套商业综合体,再运营综合体里的业态,影院、游乐园、酒店等等,影院运营好了直接投资拍电影了...后来万达欠一屁股债割肉,和它的多元化没啥关系,主要是误判时局,大规模海外化。
所以恒大想做恒大冰泉这种消费品,应该是先借助房地产业务做商超/便利店的运营,然后再通过这些渠道去销售自己的消费品,要先把这个业务链条打通。当然,新能源汽车和房地产的链条,我是哪儿想不到能打通的,这就纯纯的是许老板赚了些钱,有了自己是超人的幻觉,认为干啥都能靠砸钱搞定。
最后要关注组织力建设,看团队有没有好的扩展性,因为再好的战略,再好的业务架构,都需要人去执行落地,所以要确保新团队在新业务上迅速形成战斗力。这点,华为又是个楷模,一套研发体系建立后,通讯能做成世界一流,手机、芯片、自动驾驶也都能在较短时间内突破到行业前列。还有一个在扩展性上举世无双的组织——中国人民解放军,日本人、伪军、国民党、土匪,无论谁来了,都可以改造成忠于人民忠于D的革命战士,而对面的国民D军队,补充兵源主要靠拉壮丁。
所以,大部分人,还是先聚焦,至少聚焦到主业有了“护城河”,再琢磨多元化的事儿。
2.追求完美主义
做老板的,当领导的,肯定是有追求的。但追求着追求着,钻到太多细节里去,就变成完美主义了。Facebook创立的时候,扎克伯格就提出一个准则“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完成比完美更好”,针对的就是这种完美主义精神。干活啊,肯定得先追求把主体工程完成,能基本交付使用,其他的东西我们可以后续慢慢改。当然,也不一定要改,因为有些东西投入回报比实在太低,不值得。
完美主义的问题,在用户体验领域最为严重。因为这个东西,没啥专业门槛,鬼都能出来点评一下。但是这玩意根本就没那么重要,我之前也写过文章分析过,而且它就是个无底洞,用户体验的提升永远都没有止境,你要追求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瑕,那就要付出很高成本,在你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你达成主要目标。罗永浩的锤子科技可以说是这个问题的典型案例,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操作系统,各种强迫症和抠细节,人们都印象深刻,感叹“工匠精神”,但你的手机交不了货,或者说有基本的质量问题,前面都是白瞎。
3.口嗨式学先进
在网上看了别人大厂搞了点什么东西,觉得很牛逼,人也非常激动,立马想在自己的公司推行。其实呢,你的业务量、业务模式、组织架构、资源水平和别人都千差万别,别人的概念很难在你这儿落地,到最后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只能在会上喊喊口号,下面干活的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
不是说不让你学先进,真要学得有模有样,咱就拿出一副破釜沉舟的气魄来做个事儿。华为请IBM过来做管理咨询,来改造自己,前后弄了两轮,累计花了近40亿人民币,这可是2000年前后的40亿,远超当时华为一年的利润。钱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还是一个态度,任正非说了,如果华为的脚穿不进IBM的鞋,拿就削自己的脚,而不是要别人去改鞋,任何不服从新体系的人,无论功劳多大职位多高,都得滚蛋。
觉得破釜沉舟成本、风险太高,也可以小步快跑。充分调研,方案做好本地化,先小规模试点验证,逐步完善方案,成功后再推广开来。
无论是破釜沉舟还是小步快跑,都是为了真正让先进的概念落地。没有一定要落地的决心,没有琢磨出扎实的落地方案,还是少喊一点相关的口号。喊多了,就变成习惯性口嗨了,下面的员工再对什么改革,都是一种麻木的心态,严重阻碍团队的创新进步。
4.考核指标有太多杂质
前文讲了,领导者还要把纲领性的战略级目标,拆解成员工可执行的战术级目标。这个战术级目标执行得怎么样,当然要进行考核。订考核指标的时候,还是要聚焦到主要业务工作上来,不要牵扯太多与之无关的东西。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阿里的价值观考核,搞了这么久,结果却是阿里成为了一家在人事方面风评非常差的巨头。员工的行为道德,你用法律规章画红线亮黄灯就行了,出了错,报警/开除/降级/罚款等等等,有足够的工具直接进行惩罚,但是你千万别和业务工作的考核混合在一起,最后要么成了摆设,要么就成了整人的工具。
有人说搞这类考核是为了公司文化建设,拜托,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有一些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改不掉的毛病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所以就该在招聘环节把好关,就别让和自己文化不对路的人进来。
还有一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一些国企,就是搞一些行政类的任务,要所有人员分摊指标。比如说,一个IT部门,要求每人至少写两篇内宣,不然就评不了优,就因为这个部门老大想争一个内宣数量第一的名分。争这个对部门的宣传工作的实质意义,以及它的投入回报比,咱暂且不说,关键还是这种考核办法,对部门的主要业务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内宣这种文字工作是非常耗神的,咬文嚼字,反复修改,所以对一些天天加班赶重点项目、写作能力稍差的骨干程序员非常不公平,而且,这些程序员做的项目基本上都配了项目管理人员,那他们稍微就闲一点,平时项目材料也该他们写,对项目的整体情况本来就比技术人员就清楚,那立马抢了机会把这个项目的内宣就给写了,你再叫别人怎么写?因为这种事儿,影响了骨干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那对整个团队的士气,还是有很大打击的。
华为是坚决反对这种考核的,任正非有言“一定要打倒繁琐的人力资源考核”、“(考核中)与主业务关系不大的要减轻”、“我们不要在一个东西上承载太多内容,让人都变成小人了。我做了大的成绩,还要考我这考我那,扣来扣去都没有了,那我以后也不创造价值了,专注行为”......
5.小结
领导者乱定目标,最大的危害倒不是最后没达成,折腾了员工、浪费了资源,而是伤害了定目标这件事儿的严肃性,伤害了领导者的威信,降低了团队的执行力。再有什么新的目标,哪怕完全是合理可行的,但员工因为之前的经历,认为“100%达成目标”并不是必须的,缺乏紧迫感,最后导致又一次失败。
当然,我相信有些领导不是不明白上文说的这些道理,人精着呢,他“好大喜功”啊,就是为了搞出一些表面文章来,好向上面表演、汇报,来升官发财。
这就是典型的大公司病。公司的大体量允许了较大的容错空间,有足够的资源给你瞎折腾。上下之间信息传达不够通畅,高层不了解下面的执行细节,很容易被糊弄过去。中低层级的管理人员,对公司也没什么主人翁精神的,自己升职加薪才是首要目的,扎扎实实推进工作、提升效益,来的太慢!
还有一种情况更恶劣——老板自己“好大喜功”,单纯的为了炒新概念好融资,圈机构、其他老板的钱也就算了,还有配合庄家炒作割散户韭菜的,参见贾跃亭的乐视。
最后,提一位和“好大喜功”截然对立的传奇人物——“本分”的段永平,他创立的步步高系企业这几十年一直很成功,后来转型做专业投资,也被誉为中国巴菲特,他就一直强调“能力优势圈”、“不为清单”、“不要求快,而是坚持做对的事”。在经历了这么多折腾和波动后,希望未来中国商界能少一些许家印、贾跃亭的“好大喜功”,多一些段永平的“本分”吧。
欢迎阅读下篇《带队伍不要太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