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三十岁单身成年人最大的困惑——如何避免孤独终老
这是一篇书评,也是一张问诊单。
然而,别说是十年前,哪怕就是两年前,我也不敢相信我会读这样的一本书,然后写了这样一篇书评。
直到某一天傍晚下班后回家,先后接到了两个催婚的电话,然后想起自己虽然看着还像25,但已然30,又想起自己过去十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情感经历,忽然间一种恐慌感和绝望感扑面而来:难道我真的要孤独终老了?
在很长的岁月里,我都觉得爱情和婚姻是一件不需要去学习的事情:喜欢一个人,就该努力去争取,在一起了就好好珍惜、坦诚相待,日积月累磨合稳当,然后一起走向婚姻。
不就是这么简单一件事?这难道不是婚姻和爱情的真谛?关于恋爱和婚姻,有什么技巧可言呢?那些技巧不都是传说中的PUA套路么?更何况好男儿志在四方,怎能为情情爱爱所困扰?
可如果真的这么简单,为什么我之前的感情经历,都会以失败而告终?一两次的失败或许是遇人不淑,但是屡战屡败,总有自己的原因吧。
我维系了三十年的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质朴的信念,第一次开始动摇。
就在这个时候,朋友给我推荐了这本《如何避免孤独终老——帮你快速找到真爱的行为科学》。看着书名是不是就觉得有点民科,再加点毒鸡汤?可推荐这本书的是我最信任的朋友,给我推荐的东西从来靠谱。看在她的面子上,我下单了这本书。

还刚读了不到五分之一,我就认定,要是早点读到这本书,我绝不会在之前的感情里犯那么多错误,又或者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错过了真正适合自己的人。这本书简直是对我情感世界的一次拨乱反正。
言归正传,来聊聊这本书。
作者洛根·尤里毕业于哈佛大学,专业是心理学和女性性别研究。毕业后在谷歌工作了十年,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帮助谷歌和爱彼迎完善产品设计。后来转行做情感咨询。这本书是她多年科研和实战的结晶,旨在帮助像我这样的人厘清自己在情感中的认知偏差,改变固有的行为模式,进而培育长久的亲密关系。
在本书的序言部分,作者便开门见山地表示,(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买一本讨论爱情的书”“爱情是顺其自然、浑然天成的东西”。但事实是:“爱情可能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本能,但谈恋爱不是。我们并非天生就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伴侣。美好的亲密关系是营造出来的。”
全书一共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爱情观的纠偏。第二部分是给广大渴望喜结良缘的读者的建议,告知普通人该如何更好地利用交友软件,如何通过合适的线下活动结识一生所爱。第三部分是告诉你在做出最终决定(分手或结婚)前需要注重考察哪些点,如何尽可能不伤害对方而又说明原则地分手,以及如何更好地维系一段亲密关系。
限于篇幅也考虑到书评写作的伦理,在这篇书评里我主要介绍第一部分的内容,毕竟思想上的纠偏是行为上走向成功的开始。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一章的内容是如何理解现代婚恋的挑战,为什么现在谈恋爱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难了。其实在我看来,更合适的问题是,为什么稳定的亲密关系或者婚姻比任何时候都难了?毕竟这年头走肾不走心的故事听的可太多了。
作者给出的解释有:1.我们的身份由自己决定。过去的婚姻大多是由你所在的宗教、社区以及社会阶层决定的,自由恋爱很少,绝大多数是包办婚姻。但自由这块硬币的另一面是焦虑,人们往往在选择的时候手足无措。2.我们的选择太多了。过犹不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选择太多反而会降低人的幸福感。3.社交媒体造成了攀比和绝望。惨兮兮地度过了一个节日后刷着朋友圈,发现这个也结婚了,那个也嫁人了,好像只有自己被世界遗忘了。可朋友圈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被精心筛选过的,你见过有几个人在朋友圈里痛哭失声诉说自己的不幸呢?朋友圈给我们展示的只是那个人的高光时刻。4.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缺少榜样。作者举了美国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和自己父母在她18岁那年离婚的例子,如果我们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到如何经营婚姻,我们自己又该如何习得这种技能呢?
但作者在这一章的最后也安慰我们,行为科学对幸福婚姻的研究可以帮到我们,给我们一些指引,让我们走出误区。
第二章的主题为“三种婚恋倾向及其错误”。这三种分别是:浪漫主义倾向、完美主义倾向以及自我怀疑倾向。作者设计了18个小问题,以便我们测试出自己到底有哪种倾向。
先说浪漫主义倾向。浪漫主义者会认为,爱情是一种直觉,自己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灵魂伴侣总有一天会在生活中突然出现,从此两人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作者举了她的一个咨询对象玛雅的例子,玛雅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全球各地飞,她总认为自己会在飞机上邂逅自己的丈夫。每次上飞机前她都会精心打扮,可是上了飞机以后却又拒绝接近任何人,生怕自己太过刻意(类似这样矛盾的心理想必许多人都有)。
浪漫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另一半有非常具体的想象,一旦真的有人有幸能遇到,他们会以极高的期望来发展这段关系,认为在婚姻中从头到尾都会有热烈的爱情,两人应该是最好的恋人和朋友,但是一旦感情转向平淡,或者当两人遇到不可避免的障碍,比如一场激烈的争吵时,浪漫主义者就会认为所托非人,进而放弃这段关系。
作者解释道,支撑着浪漫主义者的,是其背后灵魂伴侣式的思维模式,相信只要找到正确的人,就能建立起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但回顾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论是学业,还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再或者是工作,谁不曾有过倦怠期呢?谁能从始至终保持那种兴奋呢?甚至人生本身,也会偶有生无可恋的时候。这么看来,灵魂伴侣式的思维模式着实幼稚。
与灵魂伴侣相对应的,是事在人为式的思维模式,相信一段美满的感情源自自身努力。秉持着这种信念的人会认为,“被动的缘分很不可靠,喜欢的对象要自己挑”。她们会主动出击,也能接受自己另一半与自己预想的不一样,白马王子只存在于想象中。这个人或许没有你理想中的身高,却比你想象中更能让你觉得安全和有趣。任何感情都不会从头到尾一帆风顺,真正难的是在面对生活中所有挑战时,你仍然记得自己当初为什么会爱上这个人,并且不忘初心。
第二种错误倾向是完美主义。这一类人做决定前喜欢反复比较、思考,直到找出一个自以为的最优解。在感情里,这一类人也秉持完美主义的态度,难以安于现状,总是会想:会不会有更好的人出现?完美主义者容易焦虑,害怕犯错,他们总是会想:我跟这个人能走到最后吗?万一未来我和妻子无话可说而害怕下班回家怎么办?万一日子无聊我有了外遇怎么办?万一离婚了,孩子的抚养怎么办?在进入婚姻前,我得有百分百的把握!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绝对完美的抉择,有的只是相对最优解。
那么,完美主义者该如何避免在找对象时候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呢?作者引入了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作者称其为“秘书问题”。然而在我看来,作者的那个例子举得不够好,我另起炉灶,想起那个十成是杜撰出来的柏拉图捡麦穗的故事。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爱情是什么。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叫他去一片麦地拣一颗最大的麦穗,途中不能走回头路。柏拉图一路走过去,最后竟然一颗都没摘到,两手空空的回到导师面前。他苦着脸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一路走来总是觉得前面会有更好的,所以一直没有摘。走到尽头才发现,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就什么也没摘。”
那么,如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避免这种完美主义的悲剧呢?柏拉图应该观察一下麦地的长度,假如麦地长为100米,那么柏拉图应该在前40米的时候都毫不留恋,路边野花绝不采,但是观察一下哪朵麦穗是最大的。在接下里的60米路程中,如果有任何一朵麦穗大于那一朵,就立马摘下走人。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找对象,假如一个人18岁开始谈恋爱,最晚打算40岁结婚。那么,当这个人到了26岁左右,TA就应该从自己前8年的恋爱史中找出一个觉得最好的前任,一旦之后碰到了比这个前任更为喜欢或是更加合适的对象时,就该考虑结婚。
诚然人不可能如此理性,人也不是商品,不能等量齐观地拿来比较,但这种思维确实给完美主义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决策思路。完美主义者只有学会满足和接纳不确定性,才可能迎来幸福。
最后一种错误倾向是自我怀疑。自我怀疑者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也许是觉得自己太胖,也许是觉得自己还没有升职加薪,总之,要等到自己更加优秀了才能开始恋爱。然而,并不是只有霸道总裁和维密天使们才配拥有爱情,无数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幸福和另一半。即便是瘦了10斤,身材可能还是不够完美;即便是升职加薪,可能也还只是一个打工人。等到那个时候,是不是还要对自己说等我再把身材练得更好些,等我当上了一把手再说?而那又是多少年以后了呢?
不仅如此,作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一直不去接触异性,拒绝约会和恋爱本身也有其机会成本,那就是:约会和恋爱都是需要去学习的,从来没有跟异性亲密相处过,你就不知道如何去维持亲密关系;不去和不同的人约会,你也弄不清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适合什么。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不少老一辈人那种把子女当作机器人般的婚恋观:学生时代严禁早恋,甚至到大学里也只能是学业为重;子女一毕业就开始催婚,25岁以后就无比焦虑,疯狂安排相亲,一次次不成之后又开始指责自己的小孩挑三拣四,“结婚就是过日子,差不多就好,不要要求太高”“你结婚了,我这辈子就放心了”。
然而,很可悲也很现实的是,根据我的观察,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整个学生时代都没有能够认真谈过一次恋爱的话,这个人基本上就是恋爱无能了,TA再也学不会如何和一个人从朋友变成恋人,亲密关系里应该如何相处。就好像我们的消化系统(其实免疫系统亦然),如果青少年时代都没有喝过牛奶,长大了一喝牛奶就拉肚子。
那如何走出这种自我怀疑自我封闭的怪圈呢?作者在书里也给出了详细且极具操作性的建议。
以上三种错误倾向都属于认知层面,然而,知行并不总是合一的。保罗在《罗马书》里生动地描绘过知易行难的这种困境:“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是什么让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呢?是我们更深层次的情感偏好。在这本书里,作者引入了“依恋类型”这一概念。
作者介绍了自己一个咨询对象的例子。这位叫薇薇安的女士是一位职场丽人,事业上颇有成就,感情生活却始终一片空白。她向作者表明了自己的困惑:“所有我喜欢的男人都不喜欢我,但所有喜欢我的男人,我都觉得很乏味。”
作者向薇薇安介绍了“依恋理论”,这是一个常用的分析框架,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被某些类型的人吸引,比如为什么某些女生总是遇上渣男,男生总是遇上绿茶,为什么总是会在感情里陷入同样的困境?
依恋理论起源于英美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有婴孩都对母亲有一种固有的依恋。研究者召集了许多对母婴,让母亲和婴孩进入一间满是玩具的房间。之后指示母亲离开房间。所有的婴孩最终都会呈现出三种反应。
第一种婴孩在母亲离开后放声大哭,开始变得紧张焦虑。当母亲回来时,这些孩子会暂时得到安慰、停止哭泣,但随后又愤怒地推开母亲,再次开始哭泣。(这样的画面在男女朋友相处中是不是很熟悉?)这一类婴孩是“焦虑型依恋”。
第二种婴孩在母亲离开后也会很难过和不安,但是一旦母亲回来了就情绪转向平稳,喜笑颜开,这些是“安全型依恋”的婴儿。
第三种婴儿对于母亲的离开无动于衷,母亲回来后也没有反应。但研究人员从这些婴儿的心率和血压水平的提高中发现,他们和那些哭泣的婴儿一样难过不安,这些是“回避型依恋”的婴儿。
长大成人以后,焦虑型依恋的人在感情里容易大起大落,会自我感动做出很多事情取悦和讨好另一半的行为,一旦没有得到足够的回应又会急转直下,动辄提出分手或是拉黑对方的联系方式,其实只是为了获得对方的挽留。
而回避型依恋的人长大后会装作不想和别人发生关系,内心始终紧闭,给自己营造出足够的舒适区。(想想学生时代那些长得挺帅一脸忧郁沉默寡言的男生)对他们来说,和一个人维持长期的亲密关系,并且袒露心声,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枷锁。
安全型依恋的人则是理想的伴侣,他们情绪稳定,值得信赖,不容易大起大落,会尽可能地避免戏剧化的激烈场面。
然而在现实中,焦虑型依恋的人却经常会觉得安全型依恋的人无趣,太四平八稳没有波澜,反而是另一个焦虑型依恋的人或者回避型依恋的人在开始阶段显得热情似火或者十分神秘,强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关系走向深入后却发现矛盾重重,如此这般一次次循环往复。最终变成薇薇安所说的“所有我喜欢的男人都不喜欢我,但所有喜欢我的男人,我都觉得很乏味。”
只有发掘自己是何种依恋类型并且有意识地做出改变,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两人才能摆脱互相吸引相爱相杀的宿命。
在下一章里,作者介绍了一个终身伴侣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不论男女,很多人最终婚姻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看走了眼”:错误的被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特质吸引,却忽视了那些最该被珍视的品质。
作者首先介绍了哪些品质不那么重要,却经常被我们高估。
第一是金钱。作者首先表明态度,自己绝没有说金钱不重要,“贫贱夫妻百事哀”是绝对的真理。但也并不是说潜在发展对象里最有钱的那个人就是你该找的人。财富带给人的幸福感在超过一定阈值以后就会呈现非常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减。
第二是外貌。时间久了,林志玲看多了也就长那样,而且性欲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可避免地消退。所以东哥说不知道奶茶好不好看,我想也是真心话。对美人的迷恋会消退,性欲也会消退,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有内在吸引你的品质,而不是这个人长得最好看。
第三是相似的性格,很多人在这一点上误入歧途,但也不妨问问自己,愿意和一个异性版的自己谈恋爱吗?红花也总是需要绿叶配,重要的是找一个与自己互补的人。
最后是共同的爱好,这也是很多人的迷思。但和前面相似的性格一样,我们不应该有那种不切实际的希望,指望未来的另一半能和自己完全心意相通,不能指望伴侣满足我们所有的喜好和需求。更何况,与我们有相同喜好的人也未必适合和我们长期生活。给彼此流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各自探索各自的爱好,是一个更好的选项。
说完了那些不那么重要的品质,那么,哪些品质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呢?
首先是情绪稳定、心地善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婚姻状况的研究表明,情绪稳定、心地善良啥两个最重要的品质。关于为什么,想必也不需要我去多说。怎么检测自己的伴侣是否稳定且善良呢?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测试方法。
其次是忠诚,谁都知道这一点重要,但人们在找对象的初期却又经常将其忽视,而且忠诚与否更多只能通过时间来检验。作者举了很多女性受访者是如何掉进坑里的例子。她们对于未来另一半的期许是:他要能陪我在日落时分的沙滩上散步,要喜欢法国美食和皮划艇……等等。最终她们或许确实找到了一个人和自己在日落时分的沙滩上散步,却也很快就遭到了背叛。“重要的是那个人在你住院的时候会陪在身边!”
再次是成长型的心态。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打击和挫败,有的人怨天尤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将其看作是激励和挑战。问题总会出现,我们都需要一个能和自己一起积极携手面对的人。
第四是和这个人在一起能让你本身变得更好。每个有恋爱经历的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过往,为什么跟有些人在一起,我们会觉得放松、自信,而更另一些人在一起,我们却会觉得紧张、焦虑甚至时时刻刻都要怀疑对方是否会另有新欢?找一个能激发出我们好的那一面的人吧。
第五是懂得合理争吵。过去我也是一个特别害怕争吵的人,总觉得吵架就意味着不合适,意味着感情出了问题,遇上冲突我选择默默承受,隐忍不发,直到最后忍无可忍大爆发,对方却一脸懵逼:你之前怎么不说呢?作者指出,争吵也是一个让我们能够表达自己,进而更好处理亲密关系的方式,通过争吵,我们把一些自己在的不满和委屈表达出来。但争吵不是目的,争吵是为了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这同样考验两个人是否情绪稳定、善良且具有成长型的心态。
以上本书的第一部分,我将其理解为认知层面的拨乱反正。在后面的两个部分,作者也有许多真知灼见且富有可行性的建议。成熟是相对的,一个职场上游刃有余的老法师、一个精通上下五千年的学界大牛都可能在情感世界里非常手足无措进退失据。
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可能在未来的感情里依旧会秉持着固有的观念自以为是然后重蹈覆辙。因此,我十分感激自己能在30岁的这一年读到此书,起码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当然我们都尊重差异化的选择,我也非常认可宁缺毋滥,“宁可一个人活得精彩,也好过两个人的孤单”。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内心深处,谁不希望有人可爱也被爱呢,深夜结束加班,回到家里能看到一盏明灯,听到一句问候呢?“张华考上了大学,王力考去了中专,李红在新华书店当服务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希望很多年后我们能说,我嫁给了XX,我娶了XX,我们都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诚挚地向大家推荐这本《如何避免孤独终老》。
飘赣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写给我的儿子熊赳赳 (30人喜欢)
- 2024是我人生进度条拉满的一年,我给自己打98分 (1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