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看完明琪桃子的剧场版联想到新桥恋人,又去回头看了一遍。
天是白的,云却是黑的。现在这个岁数看这片子,才发现这片子也不是光谈恋爱,真正的主题,是控诉社会贫富差距、繁华下财富的不公如一叶障目一般,遮住了本该如日光一般耀眼的人和人之间,自然、自由的那种爱,跨越阶级,跨域富人区、贫困区的,那种真正自由的爱情。
这片子三重意象,第一就是新桥。这桥是巴黎第一座桥,象征着那种自然的,人与人、地域与地域之间的连接,那种自由的该有的爱情。新桥开篇中断重修,结尾修完,新桥修复的事件本身既作为舞台,有作为一个跨越贫富的象征性事件,让全篇有了一种史诗性见证。
第二重,眼睛。虫师以前有一篇,说人有两重眼睑,闭上第一重是黑暗,闭上第二重是至暗中绚烂的光之河。如果闭久了第二重眼,会永远不再睁开。虫师的解释和新桥恋人简直互为注脚,新桥的海报,虚化了比诺什那张美丽的脸,将焦距放在了她的眼睛之上。而全篇大部分时间,比诺什其实都是一个从半瞎,走向全瞎的状态,最后才找到了一种新对焦治疗方式,恢复了双眼。女主瞎的是第一重眼睑,闭上了看世间繁华的眼、放开了富贵出生的隔阂束缚。而她来到新桥,见证男主的那种生存的呐喊,那幅画,实际上那些刺眼的火光,画,宛如闭上虫师的第二重眼睑,是被人性的那道光灼烧的同时,却飞蛾扑火一般深深吸引。所以最后眼睛治好其实象征着繁华、身份、富贵、再次蒙蔽上那份天性,女主又一次要回到她固有的富人阶级之中了。但结尾探监时,女主告诉男主,她本以为会忘记他,她那时候看不到他,却记得那时的触感,那时候的岁月。这时候见证了那双被繁华遮蔽的治好的眼睛即使再次睁开,女主也不会忘记曾经见证的人性的光芒本身。
第三重,就是这句告白,天是白的,云却是黑的。这片子其实很想自由平等博爱的红白蓝三部曲,或者乡愁,都是在讲诉一种宏大的形而上的沟通、联通的诉求。乡愁是拿着蜡烛,走过那个澡堂,走过的实际上是冷战东西方那形而上的整体隔阂。而新桥恋人,也是拿着蜡烛,走过新桥,走的是跨过巴黎腐烂了的阶级固化,腐烂了的隔阂,希望让云散去,再次见证那个让穷人、富人、同在一起自由相爱的白色天空。
所以实际上新桥恋人虽然依靠比诺什强悍的演技,展现出情感上出神入化的细腻感,但它真正的叙事充满了宏大的,史诗感的象征意义。
打2次7响,男主在桥上向前,女主在亨利四世的马背上,你感受到那种步骑兵联合,贵族平民联合的象征感吗?两人来到海边的时候,女主说,你能够轻而易举的看到地平线,而我看着你的背影追随这你,你能够感受到被质朴所吸引,走出繁华的亦步亦趋。女主到博物馆进门的那副巨大的自由领导人民,包括地铁中把寻人启事全部烧掉那种强烈的用圣火荡涤人间罪恶的形象感。
我觉得那个时代,无论是欧洲那边永恒的一天、红白蓝、英国病人、新桥恋人,苏联那边,乡愁、再见列宁、雾中风景都有之中强大的雕塑感,他们的塑造能撑起这一种壮阔的架子,他们的主题都面向隔阂、贫富差距、国界、信仰。那个时候还不流行解构,带有明显的结构性的,古典象征主义的精巧。比如女孩瞎一只眼,男孩崴一只脚。最后女孩眼好了,男孩却用手枪打掉了自己的一只手指。这种开始对称性的消融错觉,后续面向现实时,又讽刺性的打破这种平衡。包括结尾像毕业生的致敬,那时候电影有典型的19世纪文学的那种集大成的味道。
我觉得现在再看新桥恋人,它各方面造诣都是非常高的,它擅长古典长镜头的宁静,但却不止步于此,片中大量的一镜到底的高动态镜头,花哨的剪辑手法,配合比诺什天后级别的演技,而且我真的觉得新桥恋人很多镜头都在孔雀、苏州河这种第六代导演的片子中有明显的复现。那时候觉得张静初孔雀演得好,现在长大了再看朱丽叶比诺什,还是强啊,一颦一笑万千情感,人上有人。
总体来说新桥恋人再看一遍静止造景宛如雕塑或者建筑,而动态镜头情绪调度不亚于现在任何好莱坞大片,最好的演员,配上最好的主题,而且正好聚焦在新桥修缮这一个事件中,天时地利,一种决绝的,不可复制的真实感(实际上这片子是造景重拍的,但它的那种象征性,就这新桥修缮这个事件本身所表达的那种记录性,是很容易感受到的)。拿海量资金,拍文艺片,能拍出什么,新桥恋人是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