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真题 | 南开大学2021真题分析
by 楠楠师姐


院校简介与考研详情 1.哲学系情况概览 南开哲学院的前身——"哲学学门",历史悠久,自私立南开大学建校之时(1919年)便一同开设,1923年始成"哲学系",1962年正式独立为哲学系(温公颐先生任系主任),至今已历经百余年沧桑,我国著名学者黄钰生、冯文潜、冒从虎 、方克立、刘文英等曾执教于此 ,诸多当代国内哲学界知名学者也曾在此求学,如丰子义、段忠桥、陈立胜等。 2.哲学系学科优势 目前,哲学院哲学相关专业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部人才培养层次,是国内哲学学科仅有的7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哲学学科点)之一 ,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两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整体学科实力在国内哲学界居于先进行列。 南开大学哲学系最早成立于1919年,重建于1962年,是一个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的专业。目前,南开大学哲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逻辑学、外国哲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共6个博士点,所有8个二级学科均可授予硕士学位。 3.哲学系师资力量 现有专职教师38人,其中教授18名、副教授14名、讲师5名、助教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0人,接近专任教师总数的80%。 在诸多学院负责人的推动下,南开哲学争取提供给学生最自由、最广阔的学术平台,努力使学生真正发现哲学思索的意义与乐趣,并掌握良好的学术创作技能,保持对学生前沿动态的敏锐观察力和批判分析力。

真题概论--题目形式与分析 以马哲、西哲、中哲三大主要学科来进行分析 题目设置:据哲学近十年的真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南开大学的出题形式都是比较固定和规范化的,马哲和中哲一共分为两种题型,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西哲分为三种题型,分别是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另外,南开往年的论述题题干一般都比较简短,很多都是一句话就能表达题目的意思,在审题上不会有很大难度。但是,马哲在2021年,也就是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出现了材料分析的题目,所以我们今年22届开始备考马哲的话要有所准备。

卷面规划: 每科目总的分值为150分 马哲:名词解释6道,每道10分,总60分 论述题4道,四选三进行作答,每道30分,总90分 中哲:简答5道,每道15分,总75分 论述3道,每道25分,总75分 西哲:简答6道,每道10分,总60分;论述2道,每道30分 最后一种题型是材料分析题,这个材料分析题是给你一小段材料(一般是欧美哲学通史当中某个人物思想的原文)让你自己分析是哪个人物的什么思想,有时候会给出是哪个人物,然后让你分析是这个人物的具体什么思想,二选其一答题,每道题的分值都是30分。 时间字数分配:考试时间为180mn,因此按照分数来分配时间,每道名词解释分到的时间即为12min,每道简答18min,每道论述题分到的时间即为30--36min。关于字数问题,一般我们按照1分对应30-40字的标准来确定篇幅,那简答要写300--400字,论述要写900--1200字,名词解释的话200,300字即可。

真题特点详解 马哲 特点:“反题库化”倾向更为明显,从19年后出题形式更加灵活,21年的论述题由简短一句话开始像材料分析方向发展,内容上有增加马哲史与马哲派别相关知识的倾向,因此考生要在此领域多加注意。 注意,马哲的“大题”和“小题”分数比重差别较大,所以一定一定要避免的雷区就是“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 中哲 特点:中哲有部分题目超出了以往考察题点的范围,依旧是人物和朝代中的重点,较好把握,但是也出现了较难准备到的原著真题,因此考生复习和答题时要有脉络意识,以及宏观梳理的能力,能应对没有准备过的题目。 针对题目形式,则没有西哲和马哲的大题和小题区分明显,因此要一视同仁的准备 欧美哲学通史 特点:欧美哲学通史,基本内容为西方哲学史,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2021年的考试题目中,费希特、胡塞尔、奎因和谢林等成为考试重点,过去常考的一些重点哲学家这次都没有出现在试卷中,反而是在复习中我们更容易忽视的哲学家成为了考试内容,这就更加重视考察考生对于教材的掌握程度和在课外的拓展程度。

复习建议 主要是在把握好以往真题的基础上(重要!),按照新教研室的出题形式和风格进行针对性复习和押题模拟。 此外,针对每一门课的考察都更加灵活这个真题趋势,以及整个哲学考研界的改革现状,提高【哲学理论素养】成为了考生备考的最根本的高分方法。 1、脉络化、体系化知识:找到每个学科建构的方法,以及体系建立所依据的逻辑,继而在这个体系和脉络中找到“关键点”进行学习和串联,继而可以以一反三。 2、抽象能力的培养:把单个知识点进行思维的抽象,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把知识从2D转换为3D。 3、逻辑的梳理:能把每个重点放进不同视域内讲述,横向的学派比较,纵向的时代串联,继而在答案中呈现出一个逻辑闭环言之有理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