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9月读书小结
整个月份算下来断断续续读了9本书,这一半原因得益于每一本都近似于薄薄的小册子,使我得以在三而竭前顺利完本,另一半原因却是在月前,由踌躇不决到最后下定决心,我终于试着违背自己懒惰的天性,立了一个十分宏大的计划,希望借此补足一些阅读方面的短板。以下9本书都属于这一计划的一部分,在此我记录下每本阅读后的简单感受,为自己善忘的毛病打下一个补丁,也为完成这个计划做一个进度上的更新,以此不断督促自己完成这个遥远的目标。
一、
以雍正皇帝的几个大的命运节点作为故事结构主干,再将其一生中诸多波澜壮阔的事件穿插分布于其中连成线,足可以看出作者成熟的作品掌控力。纵览全书有两点明显较弱的构思,一是堪称半个主角的邬思道的结局没有详细交代,二是雍正自裁的结局太过戏剧化,与历史演义小说朴实的风格不符,不过因为演义小说篇幅较长,所以我们能容忍一些细节上的瑕疵。说来奇怪,我最喜欢书中简介上仅有的一句话“本书记载了雍正皇帝的一生,展宫廷百态”,简简单单,却是一道珍珠翡翠白玉汤,朴实无华,就笼罩了一个帝王精彩纷繁的一生。如果需要句话作为一篇阅后感的结尾,就应该用这句:本书记载了雍正皇帝的一生,展宫廷百态。
二、
简直是用肉眼能看得出来的浪漫色彩。我认为作者在写作时的水准并不稳定,可以说成也抒情败也抒情,前半程读起来有一种明显的蹩脚感,过于苍白的直抒胸臆,扑面而来的不是沁人心脾的花香,而是堵人口鼻的冰雪,进入中后半程才愈发成熟,疾风骤雨版的大段抒情中既有充满激情的恋人絮语,又有一些宿命般的人生悲剧论思考,读起来竟然有一种俄罗斯文学的味道,令人惊喜。正因为那十年是最压抑人的情感的时代,磨没了人一切的美好与希望,所以如此热烈地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本书才得以疯狂传抄,也算是大众对于一个极端年代默默的反抗吧。
三、
句子短小精悍,几笔勾勒,一个故事就结束了。有点像说书人醉叨叨讲惊奇故事,似真似假,半虚半实。不喜欢。
四、
我深信在那个年代,这篇先锋的习作给当时的文坛以及文学爱好者带来的感受不亚于亲眼目睹一颗炸弹在眼前爆炸。我们只消把第一篇读完,就能看出作者在小说叙事技巧上的反叛与探索:人物关系、故事背景忽略不提,直接从情节入手推动故事发展;过场转场无过渡,时间与地点不断跳跃变换;故事叙述的视角来回切换;故事结构层层嵌套,多条线交织进行....如果有人从未接触此类小说,那么一定会掉进这精心编制的陷阱中,无法自拔,甚至足以使部分人从此对先锋小说望而却步,而在这背后,你们看马原正露出他狡黠的笑容呢。
五、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
——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前言已代表我想说的一切,不,应该是在余华足够准确的自我剖析下,我太认同以至于无法再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任何感受。
六、
初次看是惊喜,次之是平淡,再次是乏味。故事太长了,缩短为72回也许更好。
七、
现在看下来卫斯理系列大都是饭后消遣读物,说文笔只能算是白开水级别,说逻辑故事里也存在着不少硬伤,甚至与现在部分优秀的网络科幻小说相比可能还差一截。但是在当时的背景环境里,倪匡其恣意妄洋的文笔,浪漫无穷尽的灵感与想象,独自构建起一个宏大的卫斯理宇宙,足见其构思奇巧,笔力惊人。
八、
序言说“《鸠摩罗什》是写道和爱的冲突,《将军的头》却写种族和爱的冲突了。至于《石秀》一篇,我是只用力在描写一种性欲心理......” 当一个作家努力做创作手法上的探索时,他想运用的技巧就像是一种主动向你鼻子里钻的熏香,拦也拦不住。四个故事都在讲情感的欲望与挣扎,大段的心理描写与内在剖析,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弗洛伊德本我与自我的意味在里面。放在现在弗洛伊德已经不再是个新鲜的玩意儿,但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32年,距离商务印书馆1914 年5 月出版的《东方杂志》第一次刊登了《梦之研究》还未足二十年,足见这几篇小说在当时是带有强烈的开创实验性的。
九、
它带给我所有的震撼与感想,永远停留在第一次阅读的体验中了。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曾经挣扎矛盾的灵魂最终得到了圆满,一种扭曲的圆满。时代过去了,但时代给人留下的伤痛永远刻在人的心壁,融入人的基因里,在这里,人被迫地倒退了。另一方面,此部小说“释放”高于“反思”,“广度”高于“深度”,终究不是具有深沉意义需要反复品位的作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这部小说的特殊性确实为它添加了一抹与众不同的亮色。
得益于这个宏大的计划,这个月我短暂地进入了一个更加广褒的天地,结识了部分从未听过的作家名篇。由于个人趣味,很多小说我未必会看第二遍,但是他们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延伸了我对文学的想象,从此我像一名初次出游的顽童,寻找我自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