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出山以后》陈再明21、10、12
晋天下四大豪门王、谢、桓、庞,只有王、谢两家出来支撑。王导(王羲之的后父)一开始就辅政,建了东晋。而王家子弟们一个个都是"清谈″高手。谢安在四十岁以前,一直做隐士,但深藏得不算太深,跟着弟弟谢石在官场上转悠,偶而做一些辅助之事。以至在谢石被废后,谢安才毅然出山。而谢家子弟们一个个都是"频战功最″。 谢安隐居之地,即他的后人谢灵运所称的″人间仙境″绍兴鉴湖,″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此处″林谷深蔚,望不可见,循山路而上,云为国清禅院,乃太傅(谢安)故宅″。很多年后,大功臣谢玄,向皇上要求退休,其终老之地即为会稽山。也就是说,叔侄的安退东山,就是同一地方。谢安的"人间仙境″,″上看千峰掩抱,万峰林立,下视烟海渺然″,似乎隐得很深,其实却不然。 在会稽山士人圈里,谢安还是个″处男″,虽"觊觎晋室权力″是他这一时期的主流心态,然隐逸的日子他也实在神往。不过有三件事让他不得不考虑出仕的问题:一是已统一的北方更是励精图治,深得民心,大有南侵之势;二是桓温势力驰骋朝野,晋廷实为皮壳,篡权指日可待;三是弟弟谢石被废,谢家将有可能中落,这在门阀政治下的晋代,是非常可怕的。 筒文帝为相时,曾说:″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谢安毅然下山,到桓温手下去做一个不动筋骨的官,给了外界一个迷惑。谢安保持着秘书的深度,依然要深不可测。孝武帝二年,桓温急切要向谢安摊牌,诏吏部尚书谢安迎于新亭,谢与温之间斗争达于最高潮。桓温病回姑苏后,不忘篡位,屡书朝廷加九锡。谢安又作拖延,桓温九锡未加,终于病死,篡位阴谋告败。 孝武帝临朝,为御北来之敌,命桓冲都督豫、江二州六郡军事,让谢安管中书、尚书事。桓冲职升将军,但削除其京口重镇兵权。谢安掌握了中书决策权,朝廷大权归于一身,谢安将桓冲调出朝廷,由谢安为代表的谢氏代替桓氏执掌朝政。桓冲死后,以谢玄为荊、江二州刺史,仍以″三桓据三州",不专权以树私党。 前秦苻坚即位,加上有一位叫王猛的汉族寒士辅佐,国势强壮起来。谢安深谙东晋的危机所在,急切地组建北府兵。以兄子、谢玄应召,并招募骁勇之士为将领。谢安″任桓冲于荆、江,而别使谢玄临江北军事″。淮南大战,北府兵以五万之众,四战四胜,歼前秦军十余万,北府兵旗开得胜,此役大捷,朝廷以谢安功,拜卫将军。 淝水之战,是前秦东晋的一场大决战。双方使用兵力,东晋军八万,前泰军三十万。东晋以谢安为征讨大将军,谢玄带兵出征前,问计于谢安,答曰:″别有旨″,玄不敢复言。前秦兵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两军对阵隔诃相望,苻坚屡屡宣战,于是谢安要求对方后退数里,以便晋军过河较量,然这一退便不得了,东晋在前秦军的内应乘势咋呼″秦军败了!一时间,前秦军如洪水决堤,兵败如山倒,苻坚受伤,单骑逃脱。这致命一逃,让江南政权,偏安了两百年。 谢安死后,孝武帝加厚葬,子孙袭爵。谢安死的那年,他的老对手苻坚亦跟着作古,谢家却香火不断,谢玄的孙子谢灵运就在那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