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的大型失控现场
查看话题 >雨中晋南行
人生第二次跟团游,正赶上山西连日多雨,当时并不觉得,散团后看到微博上的各种消息,才感觉是有些惊心动魄。
因为行程主题是晋南壁画彩塑,而承载它们的古建筑保留相对较好的都是比较荒僻的佛道庙宇,注定每天的路线就是在各个村子间穿行,这也是我选择跟团的最主要原因。第一天是个艳阳天,一群兴奋的人完全预想不到接下来的几天会发生什么,第二天一早就开始淅沥小雨,在狭小的金代墓室里突然听到头顶的雷声,大家还在笑称别有一番感觉。及至看到路边的玉米已经泡在水里,听随行的组织人员提起今年山西的雨水很大,前些天已经下了不少雨,才发现虽然前段时间河南多雨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山西的情况却并未进入外界的视野。再看到有些寺庙已经因下雨漏水,把满墙壁画都用大幅的厚塑料布从梁上垂下来遮住,避免被屋顶的雨水流下来侵蚀。来者只能借着冷光手电透过塑料布看到依稀的轮廓,半靠眼见半靠想象。古建筑因其原本的特性,加之有很多因素制约大多年久失修,殿里漆黑阴冷,潮气很重,但塑料布不透气,如果长期覆盖一定也会对壁画造成损坏。随行专家也说连续盖上半个月下面的壁画就可能会碎裂,可是说起来容易,相信采用原始的方法来保护也是无奈之举。看管人员说晴天会通风,让人感到一种沮丧,没想到在科技社会里,这些文物作品的生命存续竟然要靠老天来决定。而我们只是一群来自城市的冷漠看客,除了打扰和消耗,什么也做不了,一种罪恶感也慢慢爬上心头。

而这思绪也许还只是一种小布尔乔亚式的自我感伤,我当时还不知道,除了古建和壁画,还有很多离现实生活更近的事物也在受到这场雨水的影响。午饭时忽然下了一阵暴雨,虽然很快就停了,面带忧色的领队怕交通受影响,带我们尽快上路。下午的目的地是新绛县的两个寺庙,第一段车程大概要一个小时,吃过午饭大家开始昏昏欲睡,大约开了二十多分钟,车忽然停了,抬眼一看却仍在路上。领队下车查看情况,我们坐在大巴车里完全看不到前方,对我来说,这一停车的意外所得是对山西遍地都是古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车窗外我的视线正对之处就是一座“国保”,查了下竟是座宋朝的砖塔。

司机开始倒车,重新找路,过了二十几分钟又遇到路障,再次掉头改道,可以看到路边的土石在塌方或将要塌方的边缘。


领队决定转去另一个点,驶到半路同样遇到路障,这一次在领队传回的照片里看到了前方的情况——排水沟看上去像黄河,唯一能走的路是架在上面的单薄小桥,看起来似乎还有些裂痕,司机当然不愿冒这个险。我当时并不理解,当时并没有下雨,当天的雨量也不算太大,怎么会有那么多水呢?


总之,如此来来回回,一下午换了五六条路,一次次在狭窄的乡间小路上倒车、掉头,在距离泥坑很近的距离幸运地没有陷入。最后终于放弃全部行程回到新绛县城时,已经在车上颠簸了四个小时。
虽然有未能成行的缺憾,不过组织者安排了位于新绛县城的龙兴寺夜游,也是一座国保。寺里的塔建于唐修于清,现在还可以登,其实用爬更准确些,塔身内的空间是我爬过的塔中最狭窄的。寺内同样有精美的金元彩塑和迁移而来的宋金砖雕墓,爬塔下墓折腾了一番,大家都兴奋异常,让这个下午有了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味。出门时看到寺外广场上人们在跳广场舞,带来一丝生活气息。

这天是10月3日,山西发布了地质和山洪灾害双预警,晚十点左右,开始大雨。四天后传来汾河堤坝新绛段决口的消息,看到群里发的照片,新绛县城满是积水,中央是我们刚刚爬过的龙兴寺塔。


第三天上午去曲沃,除了不能上高速多花了些时间外,好在一路都还顺利。但组织者已经担心起傍晚从洪洞到灵石的行程,据说这条路不太好走。为避免又在路上耗费太久,紧急号召大家买了晚上的高铁票,在灵石安排了另一辆车来继续后面的行程。但这也注定了下午的广胜寺参观被压缩成了只有一小时的急行军——提前联系了对方的金牌讲解员和景区内包车,几乎是跑着上车,坐定后的第一秒就开始讲解,整个过程可谓只取精华,但也有幸得见十二圆觉菩萨,虽然只是匆匆一瞥。
经历二十几分钟的高铁到了灵石,被另一辆大巴拉到了一家据说是大院改建的仿古酒店,已是晚上七点半。从上午开始下的雨似乎就一直没停过,到这时还有越下越大的趋势,饥肠辘辘的我们又发现一个噩耗,酒店是向山上爬升的城堡式建筑群,而餐厅在城堡的最高层,也就意味着要吃晚饭就要在雨中爬上十几分钟……

吃过饭抱着“来都来了”的心理又爬上了城墙,看到城墙上的亭子,突然蹦出一个大大的带感叹号的Deja vu!去年国庆时冒着零度低温在大同城墙上瑟瑟发抖的那个难忘的晚上又回来了!而且变成了双倍难忘!忽然觉得大概我和山西有些犯冲,去年去晋北遇到降温被朔风吹得手上皴裂无数个口子,今年来了晋南本以为温暖一点又遇到大雨淋成落汤鸡。吃了个饭在雨水横流的台阶上跋涉了无数步以后,本来庆幸扛了一天还没进水的鞋子终于晚节不保,躺到并没有炕洞的炕上打开豆瓣看到“旅行中的大型失控现场”这个话题,觉得这场旅行就挺失控的,开始想把它记录一下。

第四天,10月5日,雨还在下。上午看到山西几十个景区关闭的消息,意识到散团后原本想去的壶口瀑布去不成了。从灵石到汾阳,一边是在各种寺庙中对古人技艺的赞叹,一边是在村路上趟水带来的鞋袜尽湿的狼狈,连杏花村竹叶青也解救不了的苦寒,只能靠精神感受来强行弥补。经过平时一个半小时现在需要三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在晚八点抵达太原吃上了晚饭,也终于和艰难的乡间行路挥手作别。



10月6日,雨终于暂时停了,我们也完成了最后一天的行程。傍晚散团后终于有空刷了会儿微博,看到山西暴雨的热搜和铁路大桥被冲垮部分列车受停运的消息,才后知后觉意识到这场雨的影响远不只是出行的便利,而是比我感受到的要严重得多。5号晚上看去平遥的车票时还有普通列车,便订了离古城较近的平遥站旁的酒店,6号早上起来买好票才发现已经不是前晚看好的那班,所有到平遥站的车都已停运,只剩下到高铁站的。到平遥后,发现果然平遥站已整体关闭。

7号去逛了包括设置在文庙的山西考古博物馆在内的几个地方,当时大殿已因下雨而停电,8号就看到公众号上发布次日起闭馆维护的公告,又一次庆幸这一路自己真是已然算得上幸运。
在平遥转了两天,城中部分道路封闭,不知道是因为这场雨还是本来就在修路。8号无雨,古城部分关闭的景点也重新开放,9号中午又开始下雨且越来越大,撑着伞在古城里转了一下午,古城的路面很多积水,走在巷子里随处可见倾圮的屋墙,夯土城墙也已出现坍塌而封闭。









没想到这居然才是整个旅程中最狼狈的一天,踩着湿透的鞋袜走到脚抽筋,终于忍不下去改签了提前一小时的高铁回太原。去车站前在酒店前台给手机充电,竟然出现从没有过的一直断断续续充不进去的情况,到高铁上依然如此,以为充电线坏了接触不良,可住进太原酒店后又奇迹般地好了,怀疑是天气太冷在外走了一天电池也无法正常工作。
行程中经过的稷山县荆平村被淹,看到网上传播的我们几天前走过的108国道上有车辆翻进路旁河沟里的视频,才真觉得有点后怕。乌马河清徐段也出现决口,汾河、乌马河都是地上悬河,平日干涸少水,特殊气候下无法承受来自上游的水量冲击,便出现这样的灾害。
黄河流域人与洪水的斗争持续了几千年,似乎败的总是人类。想到此行去的永乐宫当年的搬迁,便是因为三门峡水库的修建预计淹没其原址,而大费周章完成整个建筑和壁画的迁移工程,虽然也能算成功,可壁画终究留下了切割的痕迹。而水库建成后,原址却并未成为淹没区。再想到前段时间看的关于黄万里的治黄理念的文章,和他当年对三门峡工程的反对,以及水库建成后的实际运行情况……虽然作为外行没有太多的发言权,还是从中感到一些大自然对愚蠢人类的嘲弄意味。
告别山西这天,在“文博山西”公众号的文章里看到山西古建专项保护基金的捐款入口。对灾情中民众的救援和捐助已经有很多,我就还是回归到关于古建的初心吧。文博山西是山西日报社的公众号,姑且相信这个专项基金的可靠程度,作为来过又走的看客抱着“买赎罪券”的心理尽了微薄之力,希望山西早日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