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见到的石窟造像壁画之美
查看话题 >隋唐佛都-青莲寺(下寺)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的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东观孚山,巨嶂横列,气势磅照;南望珏山,双峰插天,秀丽挺拔。山脚丹水荡漾,像一条玉带从东北向西南飘然而去;回首硖石诸峰,峭壁伟岸,似鬼斧神工砍削而成。青莲寺分为古、新两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势展开。古青莲寺(下寺)在下,新青莲寺(上寺)居于上。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唐代咸通八(公元 867年)重修并赐名青莲寺。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西侧有一移来的唐代惠峰石塔。上院即新青莲寺,创建于唐太和二年(82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两寺相距里许,依山就势,殿宇楼阁,栉次鳞比;经堂僧舍,错落有致。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院外林木葱茂,野草闲花,馥郁芬芳。正所谓山清水秀,古刹幽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古青莲寺坐北朝南,初建于北齐天宝年间,经北齐、北周、隋、唐修建而成,为佛教弥勒净土宗寺院。主要建筑有正殿(弥勒殿)、南殿(释迦殿)、原有的东西配殿仅存基址。正殿,亦称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方形佛坛上塑有主佛弥勒、阿难、迦叶、文殊、供养人6尊彩塑,唐风犹存。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尤其是正殿垂腿弥勒彩塑,高约4米,雕塑精细,金光映人。其右手的处理自然妥贴,艺术价值极高。南殿彩塑,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唐碑《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首佛殿图一幅,是已发现的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实物资料。东侧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造的砖结构藏式八角形舍利塔一座,寺院西侧有一唐代慧峰法师石作墓塔,是1986年从寺西迁移而来。





正殿主佛弥勒高4.2米,肩披袈裟,头饰螺髻,面庞庄严肃穆,饱满俊朗,双腿自然下垂,坐在须弥座上。其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眉宇间镇定从容,服饰衣纹线条流畅,保存着唐代佛像的典型特征。是青莲寺最重要的、文物价值最高的唐代垂足大佛,雕塑年代大致不晚于唐咸通八年(867年),为中晚唐时期的作品。






主佛两侧,塑着站立的阿难、迦叶二弟子,均高2.26米。阿难居主尊西边,少年持重,谦恭谨慎,洒脱的神态刻画出人物的睿智和才情。迦叶居主尊东边,恬淡宁静,以饱经沧桑的神态刻画出人物的苦寂和虔心诚挚于佛门净地,内心世界刻画细腻,塑造得十分精彩。







佛坛前方塑文殊、普贤二菩萨坐像,高2.88米。文殊居东,普贤居西,采用一腿盘曲,一腿自然下垂的“游戏坐”坐姿,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菩萨面形圆长,神态庄重,头束高髻,两缕发辫从耳后披于双肩,胸饰璎珞,衣饰以沥粉锦纹装饰,衣襟裹膝垂于座间。座下束腰须弥座壶门内分别塑有菩萨的坐骑青狮和白象,生动有趣。





供养菩萨,虽已有损,身形犹在。面相丰腴,肤色洁白、蛾眉细眼、高鼻小嘴,是典型的唐塑风格。




南殿内佛坛宋代所筑,佛坛及两山墙下尚存残缺的宋代及晚期彩塑12尊,居中为结跏跌座于莲台的释迦佛,两侧为侍胁文殊、普贤二菩萨及迦叶、阿难两弟子,雕刻手法仍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

舍利塔,共有13个相轮,高25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造,砖石结构藏式八角形,此塔建筑奇特:在每年夏至(6月21或22日)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塔会出现十几分钟无影的景象,故又称之为无影塔。

慧峰大师灵塔,石灰岩制成,塔平面八角形,塔基为束腰须弥座,上下分别为三层叠涩,束腰部分雕有人物花草等图案,上又置圆形束腰莲座。全塔造型优美,比例适度,雕刻精致而不繁琐,反映了唐代建筑与雕刻相结合的高度水平,是晚唐石塔中的杰作。塔身正面开一方门,后面刻有“唐故先师和尚,汝州襄城县人了,俗姓贺兰氏,法号慧峰,于中和戊申岁八月二十八日迁化去。乾宁乙卯年建造灵塔。十月功毕后记耳。弟子及功德主玄藏、弟子玄悟……”。乾宁乙卯年,即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