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兵法解读:识别人性的七种方法,两千年后依然受用
一、将苑.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

二、赏析
《知人性》论述的是识人问题。有效地识别人性,是一个千古难题。“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本性有很深隐蔽性,难以观察和判断清楚。所以韩愈才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篇文章精妙在于,不但指出四种表里不一的人,更提出七种识别人性的办法。这七种方法都很实际,很具体,认识人必须多方面考察,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仅在正常情况下考察,还应在特殊情况下考察。
所以要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一个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便是听其言,观其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通过一个人的言谈,可以窥见他的所思所想,推测他的性格是老实木讷还是活泼灵敏,是坦诚直率还是圆滑世故。当然也会有很多人〝逢人只说三分话”和“嘴上一套,心里一套”,这样便无法单独通过语言分析深入其内心世界,所以要在听其言之外,格外注重和观察他们的行动。
除了听其言,观其行,我们也要多读点历史,以古鉴今,学会应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方法,多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对一个人的分析,便能够由外及里,由浅入深,最终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这个人的本性。

三、两条不同接班人选拔路线,开启战国七雄二百年历史
《资治通鉴》开篇写道: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战国之始,源于赵魏韩三家联合灭了智伯,然后三家分晋。晋国末年,王室权力旁落,土地和大权基本被智赵魏韩四家瓜分,四家以智氏势力最为强大,但是最强的智氏却永远离开历史舞台,源自于智赵两大家族对接班人的不同抉择。
智宣子有两个选择,长子智宵,次子智瑶。长子智宵是个普通人,无太多过人之处。次子智瑶具有外貌美、武功高、口才棒、文笔佳和才能好五大优点,也有自视太高和刻薄寡恩突出缺点。于是智宣子准备选择立智瑶为嗣时,其族弟智果劝谏说“智瑶虽然才能突出,但刚愎自用没有容人之量,如果立为接班人会导致智氏族灭!”,但智宣子最终还是以智瑶为接班人。
赵简子也有两个选择,长子伯鲁,次子无恤。赵简子没有仓促决定,却通过背书这一种独特考验方式,选择接班人。他先将一段训戒之辞刻在竹简上,然后让两个儿子牢记在心。三年之后突然问起竹简内容,伯鲁回答不上而且把竹简给丢了,无恤却能够熟练背答而且马上从衣袖拿出竹简,于是赵简子以无恤为接班人。赵无恤之所以能够成功通过其父亲考验,一是足够重视其父亲交代的事情,坚决加以贯彻执行;二是能够如履薄冰,随时做好充分准备,赢得考验;三是工于心计,对其父为人处事风格有着准确把握,甚至可能在他父亲安排有内线,所以才能在三年后考核时立刻拿出竹简。
智瑶和赵无恤接班之后,智瑶凭借其智能突出和势力强大,四处出击扩张地盘,侮辱韩康子大臣段规,甚至狂妄叫嚣“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后来又蛮横要求韩魏赵三家割地给他,韩魏为了移祸他人和骄纵麻痹智瑶,先后割地,轮到赵无恤时被拒绝了。
于是智瑶大怒,率领韩魏一同攻打赵无恤,赵无恤被迫逃到晋阳进行抵抗,智韩魏三家引河水灌晋阳,把晋阳死死包围。智瑶巡视河水时,让魏桓子和韩康子给他驾车,并且骄横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魏桓子和韩康子听后都非常害怕,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安邑,绛水可以灌韩平阳。
后来赵无恤派谋臣张孟谈秘密出城,游说魏桓子和韩康子,说“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于是赵韩魏三家联合攻打智瑶,智瑶军队大败,最后杀掉智瑶并且灭了智氏一族。
司马光点评这段历史时说:
智伯之亡,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谓才,正直中和谓德。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四、刘邦知人善用,战胜强大的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建立汉朝后,在一次酒会上询问大家:他夺得天下项羽失去天下真正原因是什么?
王陵等人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这段君臣对答非常经典,说明知人善用能够让事业兴旺发达。毛泽东也多次称赞刘邦会用人,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能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刘邦快病死时,吕后问他:“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刘邦说:“曹参可。”吕后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后来历史果如刘邦所言,可见刘邦对大臣的优劣分析非常透彻,而且能够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五、曹操第一谋臣郭嘉,才识超群,参透人性,谋无不中
片段一:抛弃袁绍,选择操作,正确选择服务对象。
郭嘉最开始投靠袁绍,观察一段时间后,对他好朋友辛评和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后来袁绍果如郭嘉所料不知用人和好谋无决而败亡。
片段二:力劝曹操剩胜剿灭吕布,消除巨患。
曹操征讨吕布,吕布败退,固守下邳,连续攻打无法破城,士卒非常疲惫,曹操打算退军。郭嘉与荀攸力劝曹操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于是继续攻打吕布,最后破城生禽吕布。
片段三:精准剖析袁绍和曹操优劣势,坚定曹操战胜决心。
曹操对郭嘉说“袁绍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郭嘉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后来官渡大战,果如郭嘉所料,曹操最终战胜袁绍。
片段四:让袁绍二子相争斗,不战而屈人之兵。
袁绍官渡大败后不久死亡,曹操诸将欲乘胜攻打袁谭和袁尚,郭嘉劝说道:"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后来袁谭和袁尚果然相互争夺冀州,袁谭被袁尚打败,派辛毗向曹操请求降,曹操遂先后打败袁尚和袁谭,平定河北。
片段五:判断刘表不会袭击许都,力劝曹操彻底剿灭袁尚。
曹操想攻打逃跑到乌丸的袁尚,但大家都害怕刘表派刘备乘虚攻打许昌,郭嘉力劝说:"曹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曹操带兵直指单于庭,大破袁尚和乌丸。
正是由于郭嘉能够参透人性,屡次准确分析和判断对手,所以能够运筹决胜,辅佐曹操打败群雄,得到曹操高度评价“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更多诸葛亮兵法解读,请扫描添加作者1501268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