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晶的南浔
二〇二一年十月五日 浙江湖州南浔 嘉兴乌镇 二〇二一年十月六日 江苏苏州甪直 走马观花游三镇 假期景点爆满,高速拥堵已是常态,每天有闲就不凑这个热闹了。十月五日早起看着长假过半,友朋消息也没这么堵,还是出行一趟。目标自然是兴趣所在,从近及远,先是鹤鸣古镇,然后阳明古镇,再绍兴柯桥鲁镇。思想可以走得再远些去住上一晚,南浔成了首选。 水晶晶的南浔 张帆出东郭,沽酒问南浔。 画屋芦花净,红桥柳树深。 鱼艘寒满港,橘市昼成林。 吾道真迂阔,浮家尚越吟。 (戴表元--东离湖州泊南浔 ) 最初得知南浔是徐迟发表于《收获》的《江南小镇》,他描写的那六十六个水晶晶的家乡一直在梦萦中,想着总会去趟南浔的。后期不时翻到嘉业堂的相关讯息,再存念想。近段又翻到戴表元的这首诗,到南浔去自然水到渠成。


上沈海高速,过杭州湾跨海大桥,经乍嘉苏高速,申嘉湖高速,一路畅行,得高德导航之助历时二个半小时,行程刚好二百公里精准到达南浔古镇南停车场。 现在大多古镇基本由旅游公司经营,有偿服务商业化运行已是常态。门票九十五元还可接受,全镇一票,景区内景点人脸识别可进。 南浔富甲,有“湖州一座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是南浔巨富的集成。四象为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昌。所谓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南浔古镇牌墙下就是四个象。

嘉业堂藏书楼是南浔之行的重点,也是我来南浔的最大目标,自然直奔而去。 先过竹园桥,桥边垂柳摇曳,桥下乌篷船缓缓。久居江南水乡,儿时的模样,虽距几百里也是同一特征。左拐而去万古桥,万古桥西小莲庄,顺路先进小莲庄。

小莲庄与嘉业堂主刘承干有渊源,为其祖父四象之首刘镛所创建的私家花园及刘氏家庙,义庄。祖孙三代历时四十多年于一九二四年完成整体。因慕名赵孟頫的莲花庄而命名为小莲庄,小莲庄是典型的江南园林代表,也是南浔古镇的灵魂。 园林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外园十亩荷池,内园山为主体,曲径通幽。荷池南岸临池而建“退修小榭”,溪曲廊连“养新德斋”,为主人书房,因院内植芭蕉,名“芭蕉厅”。荷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以太湖石假山重叠,堤上建有六角亭。堤东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郑孝胥所书。

西岸建有“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因室内藻井一为升状,一为斗状,故又名“升斗厅”。建筑造型别具一格被誉海内孤本。


刘氏家庙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有两位清帝的御赐牌坊立于庙前。东为光绪皇帝所赐积善牌坊,西为宣统皇帝贞节牌坊。 刘镛晚年家产达二千万银两,清末状元张謇感慨咸丰、同治以来东南以富著称,“而能
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浙江三人,即杭州胡光墉,宁波叶澄衷和南浔的刘镛。 刘氏发迹三大秘诀:一为“官府里要有人”;二为“要与洋人打交道”;三为“后代要读点书”。 刘镛长孙则把第三条成了第一条,并且变本加厉,于一九二〇年始历时四年,在鹧鸪溪边建造嘉业藏书楼,以宣统的御匾“钦若嘉业”而名为显荣耀,收藏古籍,成为近代著名私家藏书楼。在他所撰写的《嘉业堂藏书楼记》:“余少席先芬,习向庭洁,缅怀乡先,窃抱斯志……乃归鹧鸪溪畔。筑室为藏书计。糜金十二万,拓地二十亩。庚申之冬,断于甲子之岁”。



转眼百年,嘉业堂也历经岁月沧桑,风云变幻,几多传奇。 “日寇侵华,南浔沦陷,日军纵火烧房,全镇一片废墟,然而嘉业堂藏书楼竟安然无恙。原因有以下三种解释:据说刘承干刻印古籍,乐于赠送别人,时有日本汉学家松崎鹤雄,抗战前曾多次来信向藏书楼讨书,刘承干是有求必应,满足他的要求。松崎之妻舅为“牧少将”,在侵华前,松崎一再叮嘱,如到浙江南浔,务必保护嘉业堂藏书楼。事情果然,“牧少将”侵华时成了驻南浔日军的司令官,他下令保护藏书楼,此是第一说。 刘承干深知日本人喜爱中国古籍但鄙薄残本,故在日寇侵华时,已将藏书每部抽去一至二册,成为残缺不全的书,故日军对残本不屑一顾,而未掠夺,此是第二说。第三说是刘承干在日寇未到南浔时,已将大部份珍贵书籍运往上海租界住宅中,得以保存。此是三种说法,似都有道理,也许三者兼备,待考。” “第二场灾难是“文革”十年。红卫兵曾把藏书楼目为“封、资、修”的老窝,是破“四旧”的主要目标。但此时幸亏藏书楼有一位管理员汤福璋,他在所有大理石屏风和书橱上都用红色颜料涂上《语录》,这些红卫兵一进藏书楼大厅,满目都是红色《语录》,竟然瞠目结舌,无人敢砸掉语录牌,嘉业堂藏书楼绝处逢生,经过十年动乱,完好如初。” (注:以上三段百度所得) 目前嘉业堂藏书楼书去楼空,宋元刊本荡然无存,散失残缺之后的部分已存浙江图书馆,此地只留遗址。紧闭书室,空格书柜,空旷天井,游人稀稀。 一路访古,遗址新态,想象旧状,自记载来,前人伟业得以凭吊,不着一物亦可崇敬。
刘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进,晚年家道没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储书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 求恕里已为会所餐厅经营,在河边进甬道,可见“鹧溪小隐”。

出了藏书楼后走马观花,南浔的建筑中西合璧源于近代因丝业与外商打交道多,富有之后甚至出国经商。民国奇人张静江(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就是一例,去过巴黎经商,资助孙中山。 其堂兄张石铭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所建适园现名张氏旧宅开放参观,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又名懿德堂,前临古浔溪。


两张是四象之二张颂贤的孙子,是以说张家的才子。 张静江故居与刘氏梯号也是如此风格,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又是刘家产业,为刘镛三子刘安泩建。正厅名为崇德堂,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风格,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




江南水乡是水与桥的结合,南浔的桥有常见也有各异。




水上漂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莲,产的是与山上的竹笋对应的菱角,湖上的四角红菱养着一方水土。

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水晶晶的南浔,我还会再来。 二〇二一年十月七日晚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