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婚礼的一些感想
2021年,我二十七岁了。
我最喜欢这个年龄,但不希望自己再变老。这一年,我参加了第一场亲密好友的婚礼。
我们初中一个班,高中不在一个学校上学一直互相写信,大学假期一定见面。也吵过架,但并不会影响要和这个人做朋友,光这一点就证明亲密了。
婚礼在家乡举办,小地方办婚礼,仪式繁复,流程冗长,宾客众多,从前一天晚上开喜门,到第二天早上接亲,再到中午的仪式,我全程都参与了。
朋友的新房,被父母打扮得红红火火,果盘的每一片水果都被切成了心形,点心盘上放着一个个小小的“囍”字,巨大的婚纱照贴在房间的墙上,仪式感拉满。正式婚礼仪式的某些瞬间,我努力才忍住了落泪的冲动,但同时也在心里暗暗批判着这场婚礼,或者说,所有婚礼。
整场婚礼是一场很成功的表演。演员入戏,观众入戏。伴娘堵门环节对伴郎和新郎的种种刁难,代表着女性资源的稀缺性,和鼓励男性冒险获得战利品的习俗。男男女女带着“性”的眼光参观新人火红的床褥,红色的纱窗流苏越是私密得引人联想,就越能得到他人的赞扬,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性压抑的表现。新娘爸爸把新娘的手交给新郎,一个男人从另一个男人受众获得一个女性的所有权,而妈妈们则隐身在幕后。每桌只要有男人,就会分得价格不菲的两包烟,女人什么都没有,好像农村按男丁分配宅基地一样。婚礼与其说是办给自己看,不如说是办给别人看,男方家庭的财产、能力、人情、资源多少暴露无遗,儿子风光娶妻,这是父母风光的门槛。
今天中午吃完宴席,我看着灯球打下的灯光在残余的食物上转动,周围人多而嘈杂,隔壁桌的阿姨已经开始打包剩菜。
我又看了一眼我朋友,他还在敬酒,看到了我,庄重的表情松懈下来,向我挥了挥手,脸上带着些招待不周的歉意。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其实什么都不重要。虚情也好,假意也好,每个人都带着疲惫在红尘中蹑足行走,习俗不具备价值判断,习俗只是让你身边的人感觉更好的一种方式。在读婚礼誓言的时候,他至少也有一瞬间,相信永远。而人需要这种相信,在日后漫长的鸡毛蒜皮中,人类就靠看结婚录像支撑下去。
回忆起当时的那份相信,回忆起婚礼上穿的那身华美的袍子,然后去面对上面爬满了虱子的事实。
金金不容易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意犹未尽的回忆(6) (3人喜欢)
- 意犹未尽的回忆(5) (3人喜欢)
- 意犹未尽的回忆(4) (8人喜欢)
- 意犹未尽的回忆(3) (6人喜欢)
- 意犹未尽的回忆(2)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