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观后感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国庆档的《长津湖》是众导演送给党和国家的一份大礼,但这份礼物是否高质高量,受到大家的欢迎,我心中是存疑的。因为我提前了解,这部影片时长将近三个小时,三位导演陈凯歌、徐克、林超贤共同执导,成本高达13亿的主旋律题材,观众买不买账着实难说。
观影之后,我还是松了一口气,虽然没达到我心目中抗美援朝该有的地位,但总算是部不惹人讨厌的主旋律,场面刻画和表达有不少优秀的地方,打分7.8。
观影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13亿真的是没有白花,接近三个小时的漫长观影中,电影的战争场面连绵不绝,飞机坦克装甲车到处都是,而且枪战、轰炸持续着从头到尾,同时无论风景场景都极其宏大,名副其实的战争大片,感觉每个镜头都在奋力烧钱。
整体的观影气氛是严肃且压抑的,感觉冷不丁的都能在某个地方哭出来。可能导演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电影中添加了易烊千玺、胡军的活泼调味的戏份,一是帮助观众在严肃的色调中舒缓情绪,二是给人物的形象添加一抹亮色更加饱满真实。吴京、胡军依然是战争电影中常规的“老班长”、“真英雄”的形象,易烊千玺的角色很是丰富,刻画了年轻士兵的成长过程。毛岸英作为抗美援朝战争中较为“遗憾”的牺牲者,在电影中得到了符号化、人物代表型的刻画。也许是篇幅所限,也许是其他原因,他一直是严肃悲悯的形象,给人的感觉是单调的象征性人物。
当然,除了中方人物形象的表现,美军的形象也有一定的刻画。整体上,美军是装备精良、衣食充足、傲慢自大的,但难得的是他们也并没有完全的脸谱化。电影中,美军的高层对待战争是无情冷漠、高傲自大的,美军的士兵们是厌恨战争、军人素质尽显的,他们对战争的认识是清醒、真实的。比如最后美军撤退途中,发现大批冻死在山上“冰雕连”,流露出的震惊和敬佩,完全是从军人的立场而非政治的对立出发。
另外的一点是,几乎长达三个小时的战争场面,基本会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激烈的轰鸣和枪炮声中,基本淡化掉了剧情,甚至忘了《长津湖》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看完电影,我的大脑在轰鸣声中已经变得一片空白,直到慢慢回忆才链接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电影剧情,以抗美援朝前夕,“第七穿插连”的连长(吴京)探家时通知紧急集合开始,到奔赴鸭绿江执行运送电报机任务,再到路途之中支援部队摧毁敌军信号塔,最后执行埋伏在长津湖截断敌人退路,总共三个事件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为战争场面需要大量的刻画与表现,给人物和事件留下的篇幅就相当有限了,而且能看出来剪掉了不少剧情,看上去有点片段化,不是那么的完整。故事线还是相当清晰简单的,最感人和煽情的可能是,胡军开着敌车运送“标识弹”引开敌军而牺牲的场面。但我不是特别喜欢,因为它像是一个剧情的bug,这不是军人该有的举动,纯粹是被导演故意安排来煽情的。
我最有感触的场面是:埋伏在山地上的易烊千玺惊恐地望着哥哥(吴京)说,“我们是被发现了吗”,吴京一脸坚毅的回答道,“不,是我们要进攻了”。一句话的改变,是一个时代的扭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受尽屈辱,被人踩在脚下的血泪史;抗美援朝则是中国对外的立国之战,我们在孱弱中用拳头重拾了尊严和自信,有力量和胆识同任何标榜着“不可战胜”的敌人一较高下。“不,是我们要进攻了”,旧的时代标签已经被我们彻底抹去……
长津湖,其实拍得是否足够优秀,已不是十分重要,能做到基本满意即可。主要是它唤醒了我对抗美援朝战争那段历史的特殊感情,近代史有多屈辱和不忿,这段历史就有多么的让人扬眉吐气。这部电影是那段历史的一个片段,就借以纪念和铭记那惨烈但充满荣耀的历史吧。
我想,国有“立国之战”,人也许该有“立人之战”吧。易烊千玺在电影中说,他要杀死20个敌人成为英雄;我也有在生活中想过,如何成为自己的英雄。希望有一天,当我被别人问到“当你被困境围剿,如何逃脱”的时候,我可以充满底气的说道,“不,那时我要进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