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气》“辱华”之争:好莱坞正在「阉割」中国人
在纪录片《我是李小龙》中,
李小龙生前的好友、菲律宾武术家伊诺山度之女曾用这样一句话评价李小龙:


我也是后来才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夸赞。
尤其是第一句话,一定要按照英文原文的字面意思去理解。

漫威电影《尚气与十环传奇》(以下简称《尚气》)在海外上映已经有段时间了。

根据目前的数据,本片在美国的表现堪称“叫好又叫座”,不但创造了疫情以来的北美最高票房,也在各大电影网站上斩获了不错的评价。


不过,作为第一部取材自中国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本片早在开拍之前,就陷入了铺天盖地的“辱华”争议中。
争议的焦点主要有2个:
- 片中疑似存在西方著名辱华人物“傅满洲”,且本片主角作为一个华人疑似存在“弑父投美”的行为;
- 演员的选择。
关于第一点:
虽然国内还无法看到这部电影,但根据目前网上流出的一些评论,以及前段时间漫威总裁凯文·费奇专门连线中国影评人时给出的解释,




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傅满洲、“弑父投美”等这样明目张胆的“辱华”元素应该是没有的。(甚至我看网上还有评论说影片过分“亲中”的。其实想想也是,哪怕为了人民币,漫威也不会太出格。)
不过在我看来,更值得讨论是另一个争议点——演员。
本片的男主,即“尚气”的饰演者名叫刘思慕,是一名加拿大籍华裔演员。


相信很多关注电影的人都知道了:
自从他被宣布为主演的那一天开始,辱骂的声音就始终没停过。


类似的话不绝于耳。
首先声明:我对演员本人抱有绝对的尊敬,对网络暴力、尤其是辱骂别人长相的无礼行为极端反感。
但,我记得罗翔老师说过一句话:“(法律)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但要超越民众的偏见。”
对演员辱骂、甚至网暴,固然是错的,这无需讨论。
可是,如果一件事已经引起了绝大部分国人的不适,那就不是一句“中国人玻璃心、中国人没素质”就能解释的。这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本质上还是在回避问题。
所以,当我看到网上有人把此事完全归结于“中国人太敏感”,甚至嘲笑国人“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我也恕难认同。
就像有句话说的:“是玩笑还是冒犯,要看被开玩笑者的感受”。而这次的“玩笑”,显然大多数国人并不觉得好笑。
关键我们得明白:演员也只是“打工人”而已。跑去辱骂他们,那不仅无礼,而且搞错了对象。
尤其是在美国那种成熟的电影工业下,比起演员,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好莱坞的选角标准,以及这背后文化层面上的弦外之音。

先说结论吧:
《尚气》的出现本身对华人来说绝对是一个积极的事,但它并没能完全褪去那基本已经成为了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辱华”色彩,即:在主演的选择上并不利于华人形象的树立。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漫威一家的责任(甚至不算他的主观恶意),而是美国社会上百年以来所形成的强大文化惯性所致。
而且说实话,我觉得漫威最初看到“满大人”一角在中国遭遇铺天盖地的讨伐声时应该是懵逼的——“几年前《钢铁侠3》上映的时候你们可不是这样说的啊”


说到底,还是近几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得太猛烈了。
说回《尚气》。
辱骂固然不对,但要说主演刘思慕符合西方人眼中一贯的华人男性形象,大概是没错的。

我们先把视野放大一些,来做个对比:
这些是今天最顶级的欧美男星——





而这些是今天最热门的华人男星:




什么区别?
你可以说“颜值有差距”,也可以说华人“反派居多”、“太刻板印象了”。
但,更重要的差别在于“性魅力”,那种能让女性观众为之尖叫的性魅力——
西方的顶级男星,或阳刚、或俊美,无不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注意这一点)引起女性观众尖叫的类型。
而华人的“性魅力”?显然就差了一截。

可能有人说了:
“这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审美差异吧?”
其实,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不过现在,我越来越倾向于,所谓的“差异”其实没那么大——
不论是阿汤哥还是美国队长,他们的“帅”、以及所散发出的那种雄性荷尔蒙,分明是不分种族,全世界人都可以感受得到的。那为什么到了华人这,就开始区分了?
(对于“什么样的男人是帅的”,其实我们可以在进化心理学方面找到一些解释,来印证审美上跨文化的共性。但我才疏学浅,目前还不能完全拿准,所以这里暂且按下不表。总之我现在对于所谓“中外审美差异”越来越持保留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性魅力”不能完全和“帅”划等号——
比如:单纯看脸的话,卷福恐怕称不上有多“帅”。然而,在出色的演技,以及“Brainy is the new sexy”风潮的加持下,他同样可以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魅力,当然也包括性魅力。

当然,塑造这样一个出色的人物需要整个剧组的努力,而这对于夹缝中生存的华人演员无疑是可望不可及的——
以华人在西方影视圈的资源,顶多演一些汇集了猎奇视角和刻板印象的功能性配角,并没有多少让你发挥演技的机会,自然就更谈不上展现什么魅力。



甚至,你可以不是反派、可以搞笑、可以很可爱,
但一定不能有性魅力。

当然,说起西方知名的华人演员,我们不能忘了这两位——

李小龙,大概是华人里唯一的例外,这个后面单独说。
而成龙在好莱坞的地位,则是借着香港功夫片黄金年代的热潮,用命拼出来的,单论票房数据的话,其实已经大大超越了李小龙。
但,当我们提到成龙电影,你会想到他谈恋爱的情节吗?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动作”+“喜剧”,要论“性魅力”,显然就差点意思。更别提在好莱坞。

哦对了,关于《尚气》,还有一件小事:
在主演确定之前,另一名华裔演员林路迪也曾参与选拔试镜,且一度呼声很高,但最后落选。


有传言说,他落选的原因是“不符合欧美对亚裔的审美”之类。不过毕竟未经证实,我们也不便过多展开。

可能有人说了:
“这点小事就上纲上线,想多了吧?”
ok,就事论事,这是个统计概率的问题——
如果是一次两次还好说,可同样的情况反复出现,绝对不正常。
就像抛硬币:
只抛一次的话,不说正反面了,它立起来也不奇怪;但如果抛十次一百次都是同一面,那绝对是不正常的。

而且,说到华人男性“性魅力”的缺失,有一处最直观的体现——
影视剧中的“跨国恋”。
西方影视中主流的跨国恋搭配,是“中国女+外国男”,这个应该没有异议吧?





《长城》这一段景甜跟马特达蒙差点就滚床单了,还是张艺谋死活拦着最后才改掉:

总之,在大银幕上:
白人和中国女性恋爱,
黑人和中国女性恋爱,
唯独不见中国男人和外国女性恋爱。
(当然不是完全没有,像早年的梁家辉周润发,但数量实在太少,已基本没有意义。)
而在现实生活中的跨国恋,虽然没有详尽的统计,但就我个人有限的观察而言,“中女配外男”的数量应该是要多于“中男配外女”的数量的(一家之言,诸位谨慎理解)。

(当然,现实中的恋情要复杂得多,会有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我相信,文化产品的长期渲染也绝对是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有大学对在校的白人和亚裔女性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查,询问他们“对于华裔男性”的印象。最后的结论是这样的:“华裔男性被看作是软弱的、极端的、缺少男子汉起气质的,只懂技术,而不通人情世故的”。)
我知道,“跨国恋”这个话题更敏感,肯定会有人站出来说:
“自由恋爱,与你无关”; “不要物化女性,女性是独立的,不是你的资源”。
当然,我对这些观念报以十二分的赞同。我诚挚地祝福每一对不分种族的真爱,我绝无物化女性之意,更无意干涉她们的择偶标准。
但,还是那句话:
一次两次很正常,但同一种情况反复出现,绝对不正常。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发现:
从银幕,到现实,
全球语境下的华裔男性,似乎被集体“阉割”了。

这绝对不是什么“上纲上线”,
相反,华人男性“雄性气质”的丧失绝非一日之寒,而是美国历史悠久的“排华”传统在文化领域的一种体现。

正如王尔德所说:“性是关乎权力的。”
“雄性气概”的本质,是权力、是掌控;
而“阉割”,则是驯化,是用权力去剥削、去倾轧。

“阉割”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种文明。
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代以来中国国力的羸弱,在面对美国这个新兴霸主时,从硬实力到软实力全部处于被碾压的状态,恐怕才是华人被集体“阉割”的根本原因。
而这个“阉割”的过程,其实可以追溯到“美国华人”这一群体的诞生之初。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最初踏足美国的华人多与两件事有关:
淘金热,和“太平洋铁路”的修建。
尤其是后者,甚至促成了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的签订,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为的就是让美国敞开大门,迎接大批华工——修铁路需用到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当时的华工就是最廉价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淘金还是建铁路,显然当时的华人赴美都只是为了打工挣钱。他们盼的是衣锦还乡,而非移民定居,因此往往都是只身前来,而没有携家带口。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事实证明,相比自由散漫、喜欢罢工的白人,勤劳刻苦、工作效率极高的华工在工作中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到工程后期,华人甚至一度占据了西段工程劳工总数的90%。
然而,恶劣的施工环境,尤其是终年积雪的内华达山脉,也让华工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献出生命。当时具体死了多少名华工,并没有留下记载。但有一句话流传至今:“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

然而,中国人的勤劳和牺牲并没有换来尊敬——等到铁路完工之后,美国人就开始了“卸磨杀驴”的把戏。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顺从、肯吃苦,最重要的是对工资要求不高。这些资本家最喜欢的品质,却惹来了美国工人的怨恨,认为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拉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再加上当时美国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大量白人失业,经济下行的压力让美国社会急需找到一个共同的敌人来发泄。
于是,中国,这个从外貌到文化都迥异于自己的民族,成为了美国人报复的目标。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还只是恶作剧,比如趁华人不注意剪掉他们的辫子(当时清朝规定没有辫子就无法回国)。
后来就开始了暴力排华。白人冲进唐人街烧杀抢掠,见到中国人就打。1885年的“石泉大屠杀”、1887年的“蛇河大屠杀”,都令数十名华人丧生,且没有白人凶手被定罪,相反,这些白人在获释的时候,还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就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又看到新闻说在光天化日的旧金山的大街上,一些男孩子用石头把一个无辜的中国人打死了,尽管许多人目睹了如此无耻的行径,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干预。” ——马克·吐温《苦行记》

而眼看着到美国的华人越来越多,美国人开始想方设法通过法律阻止华人来美。
鉴于保证两国移民自由的《蒲安臣条约》依旧生效,他们最开始选择了“曲线救国”,先从中国女人下手:
1875年,美国通过了专门针对中国女性的《佩吉法案(Page Act)》,其中规定,所有到达美国的中国女性都要在海关接受询问:
“你是不是妓女?有没有做过妓女?将来有没有可能做妓女?”

这些不怀好意的问题,可以说是对中国女性极尽污蔑之能事。传统的中国女性很难受得了这种羞辱,很多人就打消了到美国的念头。如此一来,华人群体中的男女比例也随之开始变得悬殊。
后来,在派人前往中国废止了《蒲安臣条约》,为排华扫清了法律障碍之后,排华运动终于迎来了高潮——
1882年,《排华法案(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正式出台。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针对特定种族的歧视性法案,为对华偏见和暴力行为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法案原本的有效期为10年,但在后来的半个世纪内被多次延长,最终一直持续到了二战时期。

法案规定:除教师、学生、外交官员等少数身份外,包括劳工在内的所有华人不能来美国,已经在美国的不能获得公民身份,禁止来到美国的华人男性携带妻子,也不允许华人男性同白人女性组建家庭。
总而言之:中国男人,不允许在美国繁育后代。从法律,到文化,都是禁止的。

我们知道:原本来美国的华人大部分就都是男性,而《佩吉法案》和《排华法案》的先后实施,则彻底让华人社会成了一个“单身汉”社会。
据统计,在排华法案施行的数十年中,在美华人的男女性别比一度达到了27:1。
并且,由于法律的限制,当时的华人只能从事洗衣、餐馆等通常由女性从事的职业。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软弱、顺从、阴险、女性化,成了美国人眼中华人的标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文化界,华人演员更是早早丧失了话语权,只能任由白人“妖魔化”。
今天我们知道:阴险狡猾的傅满洲是美国人对中国人的邪恶想象,是种族歧视和黄祸论的产物。

但,和傅满洲几乎同时,另一个由西方创造的、看上去似乎很正面的华人形象陈查理,难道就一定是对华人友好的吗?

陈查理是什么人?
一个华人侦探,肥胖、聪明、勤劳,满嘴粤语味道的英语。
虽然是正面人物,但他身上依然汇集着西方的猎奇视角和刻板印象,是一个被美国主流文化所“驯化”的异族形象。
特别是,毫无疑外地——不具有阳刚气质,缺乏性吸引力。
而且,就算他是华人角色,仅仅是因为形象稍微偏向正面,当时的美国也绝对不会让华人演员来出演。
“他们会找白人妇女扮演华人侦探也不会找华人主演。 他们会找华人妇女演华人男子也不会找华人男子演华人男子。 他们会找华人同性恋做明星也不会找华人男子!” ——《甘加丁之路》
这,就是文化阉割。

华人男性的社会形象,彻底跌入谷底。
排华法案直到二战时期中美成为一个战线上的盟友时才被废除,但我们知道,它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消退。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
李小龙横空出世。

李小龙的伟大,不光在于将“功夫”写入了美国人的词典,
更在于对华人形象的空前逆转——
勇武、睿智、恰到好处的幽默,再加上一副英俊硬朗的东方面孔,
这些,让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能让美国年轻女性在屏幕前尖叫的华人男性。




He, put balls on Chinese men.


事实上,“尚气”这一人物最初出现于漫画上时,其原型也正是李小龙。

在华人的百年屈辱史上,他就像一颗流星,那么耀眼,却又那么短暂。
而在李小龙之后,华人在美国的形象就又回到了此前那副被去了势的样子,只能出演毫无性魅力的刻板角色。
重申一遍:我绝对没有任何不尊重华人演员的意思,尤其是在好莱坞打拼的,他们都非常不容易。
排华的始作俑者,是整个美国文化。
甚至可以说:“排华”在那里,已经快成为一直“集体无意识”了。
这才是全球语境下华人男性困境的源头。


话虽如此,但关于《尚气》,还是要重申一遍我的观点:它的出现本身对华人来说绝对是一个积极的事,至少是个开始。只是,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并非他一己之力就能扭转。
归根结底,自己的形象,还是要靠自己去建立。
你不主动“文化输出”,光指望别人给你贴金,哪有这么好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有《流浪地球》、《战狼》的原因。
或许这几部电影本身有各种缺陷,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它们所代表的是正确的方向——
商业爆米花大片。
千万不要看不起爆米花大片。
美国能有今天,就是靠爆米花大片。
记得好像是徐克还是谁说过,大意是:
当年美国电影,《教父》之类拍的是好,但香港电影也不乏佳作,也还能打的有来有回。直到《泰坦尼克》、《侏罗纪》上线,香港电影才彻底崩盘,感觉没法打了。
爆米花的威力,在于其极低的文化门槛,和它所营造出的无与伦比的奇观,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全世界的观众,继而影响他们的认知。
而如果我们不玩这个的话,
很大可能,印度“宝莱坞”就是我们的未来。

当然,“自娱自乐”不带褒贬之意,它只是一种市场形态(事实上这也是常态,像好莱坞那样能影响全球的反而是特例)。
但,如果中国真的想要去在国际上争夺话语权,乃至进行文化输出的话,就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
文化战争,不进则退。
舆论的高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中国需要更多的《流浪地球》,
就像中国需要更多的航母、J20一样。
(全文完)
相关参考资料:
[1]王重.浅析被“阉割”华裔男性身份之原因[J].文学教育.2013
[2]王聪.美国排华法案对华裔男性的创伤——对《吃碗茶》的解读[J].科技信息
[3]王元崇.中美浮梦录︱1882年《排华法案》之前世今生.澎湃新闻.
纪录片:
《排华法案》
《金色道钉——华工与美国太平洋铁路》
另外:
关于李小龙的意义,强烈推荐大家看一下知乎上@李弱可的这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