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意识形态
靠一张脸就在网上走红的人太多,但我只服娜塔莉亚·波克隆斯卡娅。东欧以出美人而知名,但我只服娜塔莉亚·波克隆斯卡娅。这位就是克里米亚前检察长,前些年靠日本人的二次元萌图无人不晓,但她自己也有 YT 视频频道,偶尔就从我的首页跳出来,让我知道颜值巅峰可以保持这么久。
但稍微八卦了一下才知道,她性格也是十分火爆,先后甩掉两任丈夫,可能心里只有普京。这么说并不夸张。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视频里,她站起来发言,烫着满头的卷,以克里米亚的名义感谢坐在会场中间的普京,镇静并且满是崇拜。
这也许不难理解,因为总是有郭沫若一样的人。关心地缘情势的人知道前些年克里米亚的风波,自从它重属俄国之后,在俄国对乌克兰兼西方的意识形态战场上,娜塔莉亚就是一名尖兵,坚定不移地维护普京,维护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的连结利益,并且不靠下属出面,总是自己上场面对媒体,这个感谢普京的镜头就是直接体现。
但问题是为什么。是否可以这样问:为什么美总被意识形态俘获?娜塔莉亚不是个例,我们很容易想到里芬施塔尔、三岛由纪夫等等。如果这是真的,那意识形态的主宰者就无需顾忌?因为总是会有一腔热血的代言人?如果这不是真的,我们就可以只站在一边,远离意识形态?
编造“意识形态”这个词的人其实很厉害,好像他知道意识可以有固定的形状。这一点其实很不简单,好像是说,人凭着意识,其实并没有完全的自主,而总是会进入某个形状,从中去作自己的思考、判断。
在意识形态之中,人说的话有些不同。娜塔莉亚在那个镜头里对普京说的某些话,转换一下意思就是:感谢你让我有机会感谢你。意识形态的发言,因此是一种叠加态。或者说,发言者在这个状态上受到了替换,他完美地消失了。
其实,他是不是来到了美的对极?他本来只有自己的美、自己可以欣赏的美,但那对他自己之外毫无用处,但是,他与美却有几乎不会间断的相处,所以说,这是一种无法有效自恋的自恋,因为自恋不可能成为他的目的?可能在这样的极限状态,他只有去拥抱意识形态、一种让自己最有效的用处?
话说回来,想要置空意识形态应该是不可能的。意识是与一个人相关的,而他所在的位置,可能本来就有根本的意识形态,这种形态就是一个人与所有人的联系。唯一能够暂时摆脱的办法,好像就是只做读者,只做观察者,这时的人就像在某个荒唐年代传抄外国文学。唯一能够面对或者进入的办法,好像就是去做各种设计。过世的乔布斯,是强大的意识形态领导者,也是深得精髓的设计师,这两方面大概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