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莉老師之女性主義和醫學
70年代(第二波女性運動興起),女性主義對醫學作為社會控制的中介和醫學話語中性別的社會建構進客地了批判。
- 觸及身體、病痛體驗、疾病分類的可變性,及醫患權力關系。女性身體獨特性(女人生育、哺乳能力、月經、懷孕及絕經變化構成女性特質,是女性特殊性和女性能力)
- 女性特質被父權社會所用,視女人低人一等,不能參與公共和經濟事務。
- 女生主義作家否認女性體驗、試圖縮小性別差民劃,將女性身體體驗視為醫學和科學話語的社會構建。
女性運動對醫學批判(指責醫學區分社會群組、支持霸權主義意識形態,定義性別角色、社會階級和種族)性別歧視。在生物和解剖學的基礎上用醫學科學判斷產針女人區別於男人,為阻止女性進入公共領域提供「科學證據」。
------------------------------醫學女性批判主義
醫學文本的語語和意象的意識形態:醫療體系是女性遭受壓迫的來源之一,它也解決女性提供了支持。
Turner,1995.女性主義批評醫學認為性欲(女性)不可控具有危險性,會危及社會道徳秩序與穩定.醫學話語將女性定義為「它者」「病態的」或不完整版的男性,較為軟弱、不穩定,是傳染病的來源,不潔,性病的攜到家啦者,子女心理傷害的來源。
雙生悖論=女性是軟弱有缺陷但女性是具有危險性和污染性。
Petersen,1998.醫學教科書傾向將男性軀體刻畫為標準人體(更發達和強狀、更堅定),女性身體為對照之用、「不同的」「低級的」
Lawrence,1992.醫學教材插圖使用男性身體作為標準來描繪兩性共有的一些特徵(不先學習男性解剖學就無法學習女性解剖學)對女性解剖結構描述「較小」「力量較小」「較弱」「較不發達」
Bransen,1992「認為女性對自己身體的「真實」理解肥家到了醫學話語的「污染」是過於簡化的」
-----------------------好科、性別和女性化的身體
Moscucci,1990.婦科學「性活動和生殖對女人的天性更重要」女人更適合在家裏為人妻、人為母(不是外出工作、參與公眾事務、從事政治或商業行為)
女性的生殖器被認為是發育不全的、倒置的男性生殖器
Laqueur,1987「人們始終堅信兩性不論是身體層面還是道徳層面都是相反的」
- 卵巢被認為是雌性動物生殖系統的「控制中心」「女性化的精髓所在」
- 女性自身月經使女性被等同於需要經歷發情周期並需要文明教化才能受控的動物。
對身體社會性別看法(男女身體差異)來判斷女性在各種公共私人場合是否得體。
- 女性的骨架、女性不同身體部分的性別差異來展示女性內在的缺陷,證明女性「天然能力」為兩性差異提供確定性的證據
Schiebinger,1987「女性身體與歐洲完美男性對比,證明生育是女性的天職和本分——社會歷史認同促進人口增長具有商業利益」強化了女性的生育能力
- 女性骨盆大被用作證明女性適合生育(女性應專司其職的證據)
Moscucci,1990「女性受生殖器客發控制更有獸性,道徳水平比男性更高更適合養育和照 護病患 」
醫學著作:女性是不完整的成年人。女性身體需要男性的保護和監護,極為脆弱無法承擔責任。
- 大腦發育過度會萎縮子宮妨礙女性生育。
哈佛大學教授Edward clarke主張腦力勞動會減少女性生殖系統的神經能量供應,反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
19世紀,窺陰器引發爭論,醫學隱喻為強奸(強調將窺鏡插入身體帶來的不適,對道徳貞操的褻瀆及純潔的喪失)
月經和妊娠被視為異常、病態的身休功能。
醫生將女性病認任何主訴找到子宮和卵巢「異常」
Wertz,1981「女性各種疾病、精神異常、性欲異常增高被採取切除卵巢、子宮、陰蒂等醫療方法」
20世紀早期,女性「頭痛」「神經衰弱」臥病在床是被接受(甚至是時尚)
Turner,1995「醫學文獻將月經和妊娠視為「醫學問題」,女性是潛在病患 接受男性醫學專業人士監控和幫助。女性自身月經時鼓勵自己生病了」
19世紀,「hysteria」歇斯底里症(植根於社會、政治和歷史條件)觀念認為女性受生殖器控制天生體弱多病。醫學話語結論是女性缺少「正常」性活動沒有生育導致,女性只能遵從社會期望才能避免患歇斯底里症。
Bassuk,1986.貴婦的「靜養治療」刻板印象,歇斯底里症是女性唯一可以被社會接受的方法(對貴婦的社會期待就是體弱多病的社會氛圍),靜養療法讓女性通過社會可接受方法免於承擔滿足其獨裁主義丈夫的性需求義務。為女性提供避免面對自身性感受和性衝突的機會。
- 女性的一種反叛行為。加強了女性的刻板印象。 女性對自身地位角色的反抗被「醫學化」當成證據來告誡女性要過隱居慎獨的生活。
女性解剖結構是為了生育及滿足丈夫的性需求。女性沒有性反應,非陰道高潮被診斷為性冷淡。女性的性主要功能是為了生育。女性性欲高於男性。
--------------------------------------避孕和流產
20世紀避孕技術以異性戀男性所理想的性活動為出發點。
月經視為生病,女性成為了「他者」,是不同於他人(認為女性月經是不潔,是脆弱, 需要保護)。
閉經被視為異常和病理狀態。西方社會文化建構女性「月經規律」(28天)
西方社會的社會性別造就月經的社會意義是政治性(「天性」觀仿對權利進行合理化,沒有月經的女人不會被視為完整的女人)
Bransen.1992「月經是解放,積極自我肯定和負責的「自我」特證;月經是客類存在的客觀類型,月經是自然類型,是女性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前綜合症負面的意義和話 語。
女性主義某種程度塑造大眾和醫學話語,證明醫學未必是主導身體話語的終極決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