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看图写话之六--《越看越像》
父曰
你听说过“林妹妹、小诸葛”吗?你知道”猢狲精、矮脚虎”吗?今天要讲四大名著,古典文学?NO,NO,NO,我讲的不是这些书本里的角儿,而是活生生的人,被奉上这些绰号的人,今天要讲的是绰号艺术,绰号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像”字派。
请看“像”字派德国传人的表演。
爸爸带着儿子去海洋馆,一个个圆滚滚的海狮脑袋从水面里冒出来,两丛弯弯的胡须又浓又密,像极了爸爸的,儿子端详了一会儿,忽然指着爸爸高喊起来:“大海狮,大海狮!”儿子乐呵呵,得意极了!爸爸气呼呼,“竟然敢给我起绰号!”,可又没辙,为啥?像!
仔细观察,认真体会,抓住共同特征,建立合理关联,产生新内容、新事物,齐活儿!
像字派主要有三大分支,艺术水准由底到高排列如下。
一、在“有形”中寻找关联。
笔者曾经有一领导,个子矮小,以为“拔高”故,爱烫个于谦式的发型,因其状如菊花,故得雅号“菊花头”。菊花当然是看的见、摸的着的。这一分支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生理特质上、求一个”俗”字,旨在简洁明了,比如“矮冬瓜、长脚鹭鸶,排骨精”等。
二、提取“无形”的共同特征。
以发贴者为例。
发帖者在其供职的单位被称作”大师“,这当然是夸奖其学识如大师般博大精深,至于她如何就敢于应承,心理素质何以如此强健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这种共同特征是无形的,多指性情、能力、品格等,作品讲究形不至而神至,比如“后弄堂一枝花、闸北一条龙”等。
三、“有形”结合”无形”。
各位的同学、同事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女生,身体孱弱、又爱悲春伤秋的,送她一个“林妹妹”的称号就再合适不不过了,如果她又正好姓“林”,那就是天作之合了。这一类的绰号需要将可见的物理特质和内在的精神属性结合起来,要求是颇高的。
笔者初中时代有一女性班主任,对学生颇为严厉,其名中恰巧有一“曼”字,好事的女生呼之“曼娘”(此绰号的解读需一定上海话基础)。从尊师重道的角度上说,这确是大不敬的,但从创作的角度说,她是完美的,是雅和俗的完美结合,是绰号界的精品,妙到颠毫。
当然,起绰号只是个“乐”而已,抓住共同特征,建立合理联系,产生新内容、新事物的正途还是在文学创作、科学研究等邻域,例如比喻句。比喻句的功用语文老师都讲烂了,不再赘述。
欢迎大家就“像”字派绰号做出补充,但“飞机场”、“公交车”之类的不会得到发帖者的审核通过,友谊第一,口下留德。
子曰
爸爸和儿子在动物园参观动物。
他们来到水池边,儿子仔细地看着水下。
突然,两只海豹从水底冒了出来。
“哇!这些海豹长的好像爸爸!”儿子喊到。
“嗯,是的。”“哇,又有一只海豹!”
儿子入迷地看着水上的海豹,爸爸看着儿子。
爸爸实在没兴趣了,说“快走,这些海豹一点也不好玩!”他们只不过就是长了点和我差不多的胡子嘛!“爸爸生气地拉着儿子走了。
儿子只好和爸爸去看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