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哈尔滨
下飞机的时候是上午了。在机场大巴上坐了很久终于凑齐了人,出发了。
从大巴上我好奇地望着窗外闪过的景色,好奇着这座城市的模样。
一路上闪过很多大楼,楼上有花纹,确实是偏俄式风格了。但这些楼一看就很老,好些窗户都破了,是没人居住的吧,好些窗户还是铁的,那种十几二十年前的那种窗户;但楼下的门面又都有店,还挺热闹。
终点站,下了车。在公交车站站了会儿,感觉想吐(坐了两小时大巴,晕车了),看到路边有“公共厕所”的指向标,就顺着那个方向去找厕所,走了1公里左右,并没找到。在窄窄的人行道上走着,对哈尔滨的第一印象产生了:没垃圾桶。1公里的人行道居然没垃圾桶,只能在路对面看到一个,但周围又没过马路的地方,几百米外的十字路口才能过马路。
在学校待了些天,发现哈尔滨的星星是比宿迁多的。9月的气候还挺舒适,就是雨多。
中秋假期,出校转了转。
到了中央大街,听说这儿是哈尔滨最出名的地方。松花江畔还不错,有阶梯,适合坐在江畔吹江风。中央大街挺繁华的,很多店很多人。石板路很有特色。喝了一杯格瓦斯,嗯,不太正宗,感觉太淡了,可能倒了很多水?转了转那些小店和商场,是所有城市都有的模样,没什么特色。出了商场,再走到石板路上,感觉就很不一样了。霓虹灯都亮了,都是黄色的,在黄色的柔光里那些布满花纹的俄式建筑显示出了更大的魅力。每走几步,都能看到有人在表演:阳台上唱着中文歌的俄罗斯脸庞的姑娘,旁边还有两个弹吉他的男子;路口拉着手风琴,吹着号的乐队;很青涩的吹着长笛的男孩……音乐之风吹满了中央大街。
非常想看电影,决定去最近的红博。那天下着雨,在雨中走路本就很累人了,哈尔滨又窄又破的人行道又增加了困难。人行道么,一米宽吧,不能再多了。能理解可能因为老城市所以没能好好规划。但这一米宽的人行道上还种着树或堆着垃圾就不理解了(没错这几公里的路我还是没看到垃圾桶)。
等到下次假期,我还要去转转哈尔滨——这座北国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