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哲学原理·第终章】后记:未完的德勒兹
作者:(日)国分功一郎(英译:Wren Nishina)中译:
【后记】
国分功一郎
德勒兹把他的希望寄托在相遇的偶然性上,通过这种偶然性,思维被强行引出。事实上,对于被理解为偶然性的相遇,有一些不可减少的悖论。必然性”这个词本能地带来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普遍性意识,而“偶然性”这个词则带有特殊性。基于这个原因,种赋予偶然性以特权的哲学似乎也是一种将单体看得高于一切的哲学。毕竟,每个偶然的相遇只能发生在一个单一和特殊的情况下。然而,根据这个概念本身,偶然的相遇是引发思想的原因,它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应用,而不考虑具体的情况。无论这个概念是否普遍有效,至少它是一个拥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在这个程度上,它可以说是抽象的。
通过与加塔利的合作,德勒兹获得了一种理论视角,从而能够通过对精神分析的批判性解释来分析奇异的特殊性。这项批判工作的成果不是一个可以不顾环境的特殊性而任意应用的理论,而是一个使我们能够阐明这些特殊性的理论。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本身在当时的思想背景下并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德勒兹-加塔利通过选择关注欲望而不是权力来实现这样一个视角上的转变,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解放了被束缚着的精神分析理论,使其能够涵盖整个社会领域。这个建立在欲望基础上的理论,也以坚定的信念解释了某种形式的统治是如何持续存在和延续下去的。从精神分析学的批判继承出发意味着一个人不能满足于追寻社会的各种无比广泛发展方向,因为它使人们有可能目光迷失在关注构成这些社会取向本身的每一个单一成分之中——这种单一成分在德勒兹-加塔利的词典中被称为“分子”。
只要我们坚持把这些社会的“分子”们统一视为大的“克分子”方向,我们就无法深入社会的现实之中。在《千高原》中,德勒兹-加塔利(Deleuze Guattari)拒绝接受涂尔干(1858-1917)提出的那种研究社会的集体代表理论,而是选择接受加布里埃尔·塔尔德(1843-1904)的作品给出的另一种解释,他认为社会是由微小的微粒构成的。“正如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举例所说,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法国南部的哪些地区,有哪些农民停止了与当地的地主打招呼。”(TP,238/264)
任何社会动荡都离不开这些分子点,法国南部的农民在某种程度上不再向当地土地所有者脱帽致敬。这就是“一个人需要知道的”。然后,我们必须试图理解在分子水平上带来这些变化的那种欲望的集合。当并且只有当从分子上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时,人们才能开始看到在这种情况下要做些什么。从而不再是永远在黑暗中等待变革,不再是对作为变革先兆的对“失败”进行绝望的期待,而是成为一支能够照亮通往真正社会变革之路的火炬。
德勒兹-加塔利称这条“路径”为“逃逸线(Ligne De Fuite)”。这里的法语单词“fuite”除了“光”之外,还有“渗漏、逃逸”的意思。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相反的是,一个社会不是根据其确定的“矛盾”来决定的。相反,德勒兹和加塔利宣称,一个社会必须根据它的“逃逸线”来定义,“逃逸线”是某种像水那样无声地渗漏和倾泻出来所产生的裂缝(TP,237/263)。这意味着,社会虽然容易被想象成一个单一的系统,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一个封闭的整体,而是无处不在地进行着无法遏制的溢出和逃逸。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南部那些拒绝向地主低头的农民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光芒”(逃逸者)。地主阶级压迫农民,农民最终反抗:这样一种大分子(克分子)的、全球性的解释——或者我们应该说,一种相信一旦“发现”了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就完成了工作的解释——既不能解释这些“逃逸线”的前因后果,也不能解释使这种漏洞成为可能的“欲望装置”。只有从欲望集合的角度对社会进行分子观察,这些引发社会变革的漏洞才能真实地被感知。
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勒兹-加塔利的“欲望一元论哲学”开辟了一条解决古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新途径。德勒兹-瓜塔里的“欲望一元论哲学”的原则是在《反俄狄浦斯》中确立的,其应用也在《千高原》中得到了详细阐述。然而,本研究的目的只是为我们阅读德勒兹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还没有达到任务所要求的精度水平,来全面阐述德勒兹-加塔利的作品。这个问题或许将被未来的一本书写“德勒兹-加塔利哲学的原则”的作品所继承:总有一天必须对德勒兹-加塔利的那些合作作品进行全面而详细的研究。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这本书的一切,同时阐述了它所开启的项目。这本书提出的最重要的叙述是,德勒兹通过开始了一项名副其实的实验,克服了潜藏在他理论中的某种僵局。然而,这里我们也必须补充最后一件事。就是说,在与加塔利合作之后,德勒兹并没有转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哲学家。恰恰相反,他丝毫没有改变。因为只有当他与加塔利携手合作时,德勒兹才会提出“欲望装置”这种概念。当他回到孤独的那一刻,他又变回了那个先验经验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我们不禁要听到这个人将以非凡的坚定不移而对我们说的话:在德勒兹的自我安慰之下,他对相遇的偶然性的完全自我放弃,一定潜藏着一个真正的真理。个真理,就其本身而言,因为它表明“相遇是可能的”,是一个激发希望的真理。然而,同样地,这意味着希望是完全徒劳的,因为“我们都受制于偶然性的必需品,所以最终我们对任何事情都无能为力”。
那么,生活在这样一个真理中,生活在一个既不容许希望也不容许绝望的世界中,这意味着什么呢?一个没有希望和绝望的世界: 因此,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可能性的世界。因为正是因为人们相信可能性,他们才会跃上希望的怀抱,或者跌入绝望。德勒兹在塞缪尔 · 贝克特的著作中看到的正是这样一个宇宙。在一篇关于贝克特的文章《枯竭》中,他区分了什么是“枯竭”(exhausted)和什么只是疲备(tired): “他疲惫只是有了得到某种枯竭的觉悟,而枯竭的人则耗尽了一切可能”(Deleuze 1995:3/57)。也就是说,疲惫的人仍然相信某种可能性,只是他们不能意识到它。但是枯竭这种状态却已经耗尽了可能性本身的形式,再也没有什么可能性了。
一个没有希望或绝望的世界,一个无所谓人生冷暖的世界:一个完全由事件填充的世界。一个人在某个时刻可能遇到事件,而某个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我们想象,在德勒兹的一生中,他的家园就是这样一个世界。而似乎只有现在,在我们已经不再拥有德勒兹-加塔利所积极活跃过的那个世界之后,我们才能瞥见德勒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本书各章节的早期版本已分五期(2011 年 11 月、2012 年 5 月、2012 年 8 月、2013 年 1 月和 2013 年 5 月)在《思想》杂志(岩波书店出版)中刊载。是这本杂志的编辑互盛央先生主动向我建议,邀请我进行一个这样的项目。我和互盛央先生第一次合作是在 2004年翻译出版了德里达等人编写的《马克思与其子嗣们》的日文译本,因此距离他第一次拜访我已经有十年多了。就像这样的偶然事件似乎总是发生一样,我与盛央先生的相遇也完全是偶然的。
在那个阶段,互盛央先生就已经在思考本书的写作计划,他当时就说:想让我改天写一篇关于德勒兹的文章。这一天终于来了,却连轻轻的敲门声都没有响起。诚实地说,我没有能力写出一篇与我所讨论的问题相当的文章。然而最后期限毕竟是迫在眉睫,互盛央先生下达了最后通牒,他说:如果这些关于德勒兹的文章读起来并不是那么有趣味性,他就不会再和我有任何关系。所以我也真是硬着头皮做了这些研究。
即使在连载开始后,我仍然无法想象我对德勒兹的阅读最终将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完结。这也就是写作过程的艰巨性了。坦率地说,我没有中途放弃的唯一原因是,互盛央先生的催稿压力迫使我进行着思考。特别是第四章的创作挑战,互盛央先生从一开始就说这一定是迄今为止最困难的一章,而且是无法轻易克服的困难。在2012年夏天,我的一切精力也完全集中在这一章的写作上。我的脑子里充斥着这本书的一切,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没有能力去做任何其他事情。我不寒而栗地想:一个脑子里完全充满了符号的人对他的家人来说一定是个负担。这很可能就是为什么当第四章的结尾在望,我正在打出《反俄狄浦斯》中的长篇引文作为本章的结尾时,我竟然开始不由自主地流泪下来。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我都得说:这本书基本上是与互盛央先生共同平等地写就的。我也难以去表达我对他的感激之情。最后,如果没有我妻子小兰和我女儿的支持,我也绝对不可能完成这本书。在这里,我也要感谢她们温暖而海洋般的心。
【参考书目】
东浩纪【Azuma, Hiroki】(1998), 《存在论的、邮政的:论雅克·德里达》(『存在論 的、郵便的─ジャック・デリダについて』 ),東京: 新潮社(しんちょしゃ)
阿兰•巴迪欧【Badiou, Alain】(2000),《德勒兹:存在的喧嚣》(Deleuze: The Clamor of Being),此处为英译本参照:Louise Burchill,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安吉丽娜-班内特【Bennet, E. A.】(1995), What Jung Really Said, New York: Schocken.
亨利•柏格森【Bergson, Henri】(1946),《思想和运动》。此处参考英译本:《The Creative Mind》, trans. Mabelle L. Andison,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法语原本:《La pensée et le mouvant》, Paris: PUF, 1934 (2008).
伊恩•布坎南【Buchanan, Ian】 (2000), 《德勒兹主义:一个元评论》(Deleuzism: A Metacommentar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伊恩•布坎南等(编辑)【Buchanan, Ian and Nicholas Thoburn (eds) 】(2008), 《德勒兹与政治》(Deleuze and Politic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塞巴斯蒂安•沙博尼耶【Charbonnier, Sébastien】(2009), 《德勒兹的教育学:关于习得与问题的先验机制》(Deleuze pédagogue: la fonction transcendantale de l’apprentissage et du problème), Paris: L’Harmattan.
弗朗索瓦•夏特雷【Châtelet, François】(dir.) 主编哲学史(1972):Histoire de la philosophie, tome VIII: le XXe siècle, Paris: Hachette.
吉尔•德勒兹【Deleuze, Gilles】(1961),《卢克莱修与自然主义》法语原版参见 ‘Lucrèce et le naturalisme’,收录于《Les Etudes Philosophiques》, 16(1): 19–29.
吉尔•德勒兹【Deleuze, Gilles】 (1995), 《论精疲力竭》。英译本:‘The Exhausted’, trans. Anthony Uhlmann,SubStance, 24(3), Issue 78; 法语原版参见:‘L’épuisé’, 收录于《Samuel Beckett, Quad et autres pièces pour la télévision》, Paris: Minuit, 1992.
雅克•德里达【Derrida, Jacques】 (1987),《明信片:从苏格拉底到弗洛伊德及其后》(The Post Card: From Socrates to Freund and Beyond), 英译: Ala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法语原版参见:‘Spéculer: sur “Freud”’, 收录于《La carte postale: de Socrate à Freud et au-delà》, Paris: Flammarion, 1980.
弗朗索瓦•多斯【Dosse, François】 (2011), 《吉尔•德勒兹与菲利克斯•加塔利:思想传记》。此处参考英译本:《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Intersecting Lives》, trans. Deborah Glassm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法语原版:《Gilles Deleuze et Félix Guattari: biographie croisée》, Paris: La découverte, 2007.
江川隆男【Egawa, Takao】 (2003), 《存在与差异:德勒兹的先验经验主义》 (『存在と差異─ドゥルーズの超越論的経験論』 ), 東京:Chisenshokan.
米歇尔•福柯【Foucault, Michel】(1978),《性经验史》,第一卷:导论。英译本:《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ume I: An Introduction》, trans. Robert Hurle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法语原版参见:《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I: La volonté du savoir》, Paris: Gallimard, 1976.
米歇尔•福柯【Foucault, Michel】 (1978 [1994]), 《哲学的舞台》(‘La scène de la philosophie’),收录于《Dits et écrits, 1954–1988》, vol. 3, Paris: Gallimard.
米歇尔•福柯【Foucault, Michel】(1979), 《规训与惩罚》。英译参见:《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Vintage Books;原版参见:《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Paris: Gallimard, 1975.
米歇尔•福柯【Foucault, Michel】 (1989), 《知识考古学》英译本:《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rans. A. M. Sheridan Smith, Abingdon: Routledge; 法语原版参见:《L’archéologie du savoir》, Paris: Gallimard, 1969.
米歇尔•福柯【Foucault, Michel】 (2006), 中文译本已出:《疯癫与文明》/《古典时代疯狂史》。英译本《History of Madness》(疯狂史), trans. Jonathan Murphy and Jean Khalfa, Abingdon: Routledge;法语原版:《L’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古典时代疯狂史), Paris: Gallimard, 1961 (197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 (1905 [1953]),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收录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全集标准版》(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VII, London: Hogarth Press; 德语原版:‘Bruchstück einer Hysterie-Analyse’, 收录在《Gesammelte Werke》, Bd. V,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199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915 [1957]), ‘Repression’, 收录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全集标准版》(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XIV, London: Hogarth Press; ‘Die Verdrängung’, in Gesammelte Werke, Bd. X,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199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917 [1957]),《哀伤与忧郁症》(‘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 收录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全集标准版》(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XIV, London: Hogarth Press;德语原版:‘Trauer und Melancholie’, 收录在《Gesammelte Werke》, Bd. X,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199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920 [1955]), 《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收录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全集标准版》(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XVIII, London: Hogarth Press; 德语原版:《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 收录在《Gesammelte Werke》, Bd. XIII,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1999.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923 [1961]), 《自我与本我》。英译本:《The Ego and the Id》, 收录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全集标准版》(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XIX, London: Hogarth Press; 德语原版:《Das Ich und das Es》, in Gesammelte Werke, Bd. XIII,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1999.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1926 [1959]),《压抑、症状和焦虑》(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收录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学全集标准版》(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XX, London: Hogarth Press; 德语原版参见:《Hemmung, Symptom und Angst》, 收录于《Gesammelte Werke》, Bd. XIV,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1991.
藤田博史【Fujita, Hiroshi】(1990), 《精神病的结构:能指的精神病理学》 (『精神病の構造─シニフィアンの精神病理学』 ),東京:青土社
马丁•格罗特【Gueroult, Martin】(1930), 《费希特的科学学说的演变和结构》,法语原版:《L’évolution et la structure de la doctrine de la science chez Fichte》, vol. I, Paris: Les Belles Lettres.
皮特•海伍德【Hallward, Peter】(2006), 《超越这个世界:德勒兹和创造哲学》(Out of This World: Deleuze and the Philosophy of Creation), London: Verso.
原和幸【Hara, Kazuyuki】(2002), 《拉康:哲学空间的离去》(『ラカン─哲学空間のエクソダス』 ),東京:讲谈社
迈克尔•哈特【Hardt, Michael】 (1993),《吉尔·德勒兹:哲学学徒》,英文原版参见:Gilles Deleuze: An Apprenticeship in Philosophy, Abingdon: Routledge.
安东尼奥•奈格里&迈克尔•哈特【Hardt, Michael and Antonio Negri】(2000),《帝国》,英译版本:《Empir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马丁•海德格尔【Heidegger, Martin】 (1968), 英译为《What is Called Thinking?》 trans. Fred D. Wick and J. Glenn Gray, New York: Harper & Row; 德语原版为:《Was heißt denken?》(1954), Tübingen: Max Niemeyer.
乔•休斯【Hughes, Joe】 (2008), 《德勒兹与表象的起源》(Deleuze and the Genesis of Representation), New York: Continuum.
平井玄【Yoshiharu Ishioka】(2003),《福柯与“外在技术”的作品》 (「ミシェル・フーコーと「手法外」の作品」 ),收录于《現代思想2003年12月臨時増刊号 総特集=フーコー》(福柯增刊,December 2003).
德鲁夫 · 贾因【Jain, Dhruv】(ed.) (2009), 《德勒兹与马克思》(Deleuze and Marx),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伊曼努尔•康德【Kant, Immanuel】 (1998), 《纯粹理性批判》此处参照的英译本是《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 Paul Guyer and Allen W. Woo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ufmann, Pierre (ed.) (2003), L’apport freudien: Éléments pour une encyclopédie de la psychanalyse, Paris: Bordas.
克里斯蒂安·克斯莱克【Kerslake, Christian】 (2009), 《内在性与哲学的眩晕》(Immanence and the Vertigo of Philosoph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国分功一郎【Kokubun, Koichiro】 (2004),《奇异性、事件、共存性:莱布尼茨与德勒兹》 (「特異性、出来事、共可能性─ライプニッツとドゥルーズ」 ) (分两期发表), Jyokyo: Period 3, 5:7 (July 2004), 8 & 9 (August 2004).
国分功一郎【Kokubun, Koichiro】(2008), 《译者导言》 (「訳者解説」 ) 。收录在德勒兹《康德的批判哲学》的日译本之中,国分功一郎是其日译者。 日译本:『カントの批判哲学』(ちくま学芸文庫),ジルドゥル一ズ,東京:筑摩書房。
雅克•拉康【Lacan, Jacques】(2006), 此处参考的是拉康《Écrits》文集的第一个英文完整版,译者:Bruce Fink,协作翻译:Héloïse Fink和Russell Grigg, W. W. Norton & Company。原版参见:《Ecrits》, Paris: Seuil, 1966.
拉普朗什&蓬塔利斯【Laplanche, J. and Pontalis, J.-B. 】(1973), 《精神分析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Psycho-Analysis), 丹尼尔·拉加什(Daniel Lagache)为此书做了导言,此处参考英译本: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London: Hogarth Press.
埃德蒙•利奇【Leach, Edmund】(1989),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英文原版:《Claude Lévi-Strau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莱布尼兹【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1686 [1908]), 《论形而上学》(Discourse on Metaphysics), 英语版本收录在《Discourse on Metaphysics, Correspondence with Arnauld and Monadology》, trans. George R. Montgomery, La Salle: Open Court Publishing;法语版本为:《Discours de Métaphysique》, 收录于《Discours de Métaphysique et correspondance avec Arnauld》, 5th edition, Paris: Vrin, 1988之中
莱布尼兹【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1714 [1908]),《单子论》(Monadology), 收录在《论形而上学》(Discourse on Metaphysics), 此处为英译本参照:《Correspondence with Arnauld and Monadology》, trans. George R. Montgomery, La Salle: Open Court Publishing; 另外还必须参考德勒兹所阅读的法语版本:《Monadologie》,该篇收录于《Principes de la nature et de la grâce fondés en raison / Principes de la philosophie ou Monadologie》, 3rd edition, Paris: PUF, 1986.
莱布尼兹【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1967), 《莱布尼茨和阿诺德的通信》此处为英译本参照:《The Leibniz-Arnauld Correspondence》, trans. H. T. Mason,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另有法语版本《Correspondance avec Arnauld》, 收录于《形而上学的论述和与阿诺德的通信》(Discours de Métaphysique et correspondance avec Arnauld), 5th edition, Paris: Vrin, 1988.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Lévi-Strauss, Claude】 (1963), 《结构人类学》此处为英译本参照:《Structural Anthropology》, trans. Claire Jacobson and Brooke Grundfest Schoepf, New York: Basic Books; 法语原版本:《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Paris: Plon, 1958.
克雷格•蓝迪&丹妮拉·沃斯【Lundy, Craig and Daniela Voss】 (eds) (2015),《在思想的边缘:德勒兹与后康德哲学》(At the Edges of Thought: Deleuze and Post-Kantian Philosoph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松本卓也【Matsumoto, Takuya】(2012), 《拉康派的精神病研究发展:从“精神病的鉴别诊断”到“常态精神病”》(「ラカン派の精神病研究─「精神病の鑑別診断」から「普通精神病」へ」 ),《思想》1060 (August 2012)。
村上靖彦【Murakami, Yasuhiko】(2008), 《自闭症的现象学》 (『自閉症の 現象学』 ), 東京:勁草書房
小笠原晋也【Ogasawara, Shinya】 (1989), 《雅克·拉康之书——对其解释的一个尝试》 (『ジャック・ラカンの書─その説明のひとつの試み』 ), 東京:金剛出版
马塞尔•普鲁斯特【Proust, Marcel】(2001), 《追忆似水年华》,此处为英译本参照:《In Search of Lost Time》, trans. C. K. Scott Moncrieff and Terence Kilmartin, revised by D. J. Enright, vols 1–4, London: Everyman Publishers.
杰森•瑞德【Read, Jason】 (2003), 《资本的微观政治:马克思与现代的前史》(The Micro-Politics of Capital: Marx and the Prehistory of the Present),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勒内·谢雷尔【Schérer, René】 (1998),《对德勒兹的一些看法》(Regards sur Deleuze), Paris: Kimé.
玛丽•塞特加斯特【Mary Settegast】(1986),《史前学家柏拉图:神话与考古学中的公元10,000年-5000年》。原版为:Plato Prehistorian: 10,000 to 5000 B. C. in Myth and Archeology, Cambridge, MA: The Rotenberg Press. 【译者注:参见第五章有关考古学的注释】
亨利•萨默斯-霍尔【Somers-Hall, Henry】(2012),《黑格尔、德勒兹与表象批判:否定与差异的辩证法》(Hegel, Deleuze, and the Critique of Representation: Dialectics of Negation and Differenc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斯宾诺莎【Spinoza, Benedict de】(1996),《伦理学》(Ethics)。此处为英译本参照:Edwin Curley, Harmondsworth: Penguin.
尼古拉斯•索伯恩【Thoburn, Nicholas】(2003), 《德勒兹、马克思与政治》(Deleuze, Marx, and Politics), Abingdon: Routledge.
浅田彰&宇野邦一【Uno, Kuniichi and Akira Asada】(1997),《再思德勒兹》 (「再びドゥルーズをめぐって」 ), 同年10月の『批評空間』に掲載:Hihankukan, II:15 (October 1997).
丹尼拉•沃斯【Voss, Daniela】 (2013), 《思想的条件:德勒兹与先验思想》(Conditions of Thought: Deleuze and Transcendental Idea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财津理&坂本龙一(其他参与者:莲实重彦、前田英树、浅田彰、柄谷行人)【Zaitsu, Osamu et al. 】(1996), 《共同讨论:德勒兹与哲学》 (「共同討議 ドゥルーズと哲学」 ), 『批評空間』 II:9 (April 1996).
斯拉沃热•齐泽克【Žižek, Slavoj】(1989),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 London: Verso.
斯拉沃热•齐泽克【Žižek, Slavoj】(2004), 《无身体的器官》(Organs Without Bodies), Abingdon: Routledge
弗朗索瓦•祖拉比什维利【Zourabichvili, François】 (1998), 《德勒兹与可能性:从非自愿主义到政治》(‘Deleuze et le possible :de l’involontarisme en politique’),收录于《吉尔·德勒兹的哲学生活:从里约热内卢到圣保罗的国际会议,1996年6月10 - 14日》(Gilles Deleuze, une vie philosophique: 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Rio de Janeiro-São Paulo, 10–14 juin 1996), dir. d’Eric Alliez, Institut Synthéla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