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考研|云南大学之政府管理学院附22年研究生专业招生目录

考研为什么要提前了解目标院校的院系情况
1、同一院校同一专业不同院系招生
这一点可能很多同学可能会认为,都是这个专业了那我考哪个院系不都一样吗?其实不是,就拿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来说,这个专业清华大学的土木系有、水利系有、环境系也有。虽然都叫土木工程但不论是研究方向还是初试科目还是导师配置都是完全不同的。再比如电子信息专业,云大的信息学院有,软件学院也有,但信息学院的电子信息科目二是选考科目(两门课中选择一门)考生在报名时要多加注意!
2、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一所高校内不同的院系其所具有的学科实力也有很大差别,学科实力越强的院系自然可以从学校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也会有更多更加优秀的导师。比如云南大学的生科院,在全国都是小有名气的,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导师配置都是强于其他院系的。
一、学院简介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始建于1999年7月,其前身公共管理学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公共管理学院之一。2019年12月,正式更名为政府管理学院。早在1925年,董泽、浦薛凤、洪锡麟、卢锡荣等著名学者就主持开设了政治科,这成为后来政治学系和公共管理系的学脉之源。20世纪30、40年代,林同济、何永佶、朱驭欧、王赣愚、潘大逵、张凤岐、华秀升、陈复光、严继光、张启贤、李德家等执教于此,林同济、何永佶等开创的 “战国策”学派名噪一时,在西南边疆地区举起了抗日救国的学术大旗。20世纪80年代,在李德家、张尚仁、杨真元、马啸原等教授的努力下,云南大学成为全国最早恢复政治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单位之一。新世纪以来,经由姜子华、张建东、周平、崔运武、方盛举等院系负责人的大力推动,学院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民族政治学”“边疆治理”“公共事业管理”三张学术名片,是中国民族政治学、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研究的学术重镇。2017年云南大学政治学进入国家公布的“一流学科”名单,学院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目前,学院下设政治学、公共管理、哲学三个系,构建起“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学院建有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哲学4个本科专业。2019年,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建设专业,行政管理、哲学入选省级“双万计划”一流建设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拥有政治学、公共管理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哲学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招收和培养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民族政治学、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政策、城市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等专业的研究生。在博士后培养方面,学院设有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政治学流动站,同时还设有省级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为有力支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学院先后建成了多个高端平台。其中,与民族政治研究院共同承建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边疆治理研究中心”是我校“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一流学科(群)建设中边疆治理方向的负责机构;“中国陆地边疆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内首个专门开展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云南大学合作建设的高校智库;“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设立的专业智库;“云南省机关事务研究中心”是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学院运营管理的智库;“云南大学MPA教育中心”是我校承担MPA教育的专门机构;“公共管理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为省级实验中心。
截止2020年12月,学院共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2人,同时还聘请了多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兼职教授定期来学院讲学交流,形成了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优质合理的师资队伍。在雄厚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学院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学术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高校名师工作室3个。
近年来,凭借长期积累形成的特色优势,学院在各个领域均形成了标志性的成果。在基层党建方面:学院党委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名单,政治学系教工党支部入选云南大学国家级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名单。在科学研究方面:获得教育部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项,1部著作入选《国家成果文库》,1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教学成果方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得云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获得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并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在学生培养方面:10余人获得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1人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6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就业工作方面: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录取率保持在30%以上,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博士研究生的就业率为100%。
二、组织机构
1、政治学系
云南大学政治学系建立于1924年,是国内最早开始政治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单位。1937年熊庆来担任云大校长,先后聘林同济、张奚若、钱端升、王赣愚、潘大逵、龚祥瑞、陈复光等知名政治学者来校执教。20世纪40年代,云大政治学曾产生过以林同济为代表的“战国策学派”,学术影响深远。1982年国家恢复政治学科地位。以马啸原先生为代表的云大政治学者以厚实的研究成果,使云大在1985年获政治学理论硕士学位授权,是全国最早的政治学硕士点之一。
1999年周平教授担任系主任后,确立了“以特色促动发展、将特色转化为优势、打造学科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色发展道路,政治学系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2003年自主设立民族政治与公共行政二级学科博士点,2010年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2年获批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政治学科综合实力在2008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8,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6。2015年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政治学学科十强榜单”。2016年学科入选云南省高峰学科A类建设名单。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学科(群)”建设行列。2019年在软科中国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中国政治学学科第5名。
目前,全系共有专职教师19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2名。全系教师中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云岭学者1名,云岭教学名师1名,云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特别支持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1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云南大学特聘教授1人,东陆学者1人,云南大学青年英才计划人才1人,云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5人。
依托近百年的历史积淀,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政治学系已经形成了本-硕-博相衔接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政治学与行政学1个本科专业;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民族政治与公共行政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本系招生。
云大政治学系最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领域是:
- 政治学理论与民族政治学。依托马啸原等前辈开创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和制度史研究,在周平教授开创的民族政治学学科基础上,深入挖掘政治学理论的历史内涵和逻辑,将政治学理论与多样的民族政治现象相结合,深挖民族政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范畴,开展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建设、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民族政治的国际比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研究,出版了国家规划教材《民族政治学》,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获得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产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 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我国边疆形态多样,陆地边疆、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战略边疆等治理难度大、任务繁重。学术团队运用政治学的学科范畴及基础理论,围绕治理取向变革、治理制度创新、治理流程再造、治理技术升新等方面探讨边疆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挖掘边疆治理有别于核心区治理的特殊规律性,寻求边疆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时代背景下,边疆治理研究越来越显现出其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价值,开辟了政治学研究的又一新领域。
2、公共管理系
(一)师资队伍
公共管理系现有专职教师25人,教师博士化率达到了80%以上。其中教授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社科专家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云南大学特聘教授1人,云南大学青年英才3人。
(二)历史沿革与现状
成立于1999年的公共管理系,紧紧围绕学院“厚学强术、德高志远”的办学宗旨,在教学、科研、学科学位点建设和社会服务等四个方面,努力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以学科发展引领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支撑学科发展,将校内外的人才培养和干部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成绩斐然。其中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设立于1984年,招收行政管理民族干部专科班,为云南省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1998年该专业转为本科。1989年政治系更名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开设公共关系专科、行政管理专科,1993年开设工商行政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本科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计划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自1999年招收本科学生。
公共管理系第一任系主任为崔运武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第二任系主任为方盛举教授(云南省教学名师),现任系主任为邓崧教授(云南省教学名师)。
目前,公共管理系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在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学位点建设的同时,尽力为社会提供服务,力争为学校挤身“西部一流、国内先进”院校而努力。
(三)学科、专业、实验室情况
目前公共管理系有在校本科生300人左右,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多人,MPA研究生500余人。
公共管理系现有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教育部首批试办点,是国家级一类特色建设专业、省重点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公共管理为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另外,公共管理系是“公共管理教学实验中心”(也是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高校智库“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中心”、MPA教育的重要支撑。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MPA)。另设有1个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目前,公共管理系已形成了本—硕—博—博士后相衔接的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教学科研情况
公共管理系自建立起在教学和科研究上成绩斐然。系上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各类专著及教材数十册,在《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曾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云南省教学成果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励。
(五)服务社会情况
公共管理系是云南省委组织部和人事厅党政干部教育的主要依托点之一,是昆明市授牌的公务员教育培训基地。公共管理系承担了昆明市公务员MPA“8+X”、等干部培训,还完成了近年来云南省省级机关处级干部菜单式选学培训、云南省军队专业干部培训等任务,为云南省及昆明市的政府工作人员及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培训服务。另外,公共管理系以专家和课题的形式为社会各界做了大量的决策咨询服务,不少建议和对策已应用于社会实践。
在服务社会方面,公共管理系得到了政府等诸多公共部门的肯定,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哲学系
云南大学哲学学科,在国内具有悠久的学科发展历史。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冯友兰、钱穆、牟宗三等一批著名思想家曾在云南大学任教,为云南大学哲学学科夯定了基石。云南大学哲学系的前身为政治系,1960年建系伊始,便招收哲学专业学生。经过50多年的分合变迁,一直保持着学科发展和系所建制。迄今为止,哲学系已招收哲学本科生40余届、研究生20余届,培养毕业生2000多名,为国家、尤其是云南省输送了大量高质量理论人才、教育人才,毕业生中不乏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干部和国内知名学者。2005年至2015年,哲学系与中文系、历史系、新闻系合并为人文学院。2015年至今,哲学系按照学校部署,调入公共管理学院(现更名为政府管理学院),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哲学系目前拥有1个哲学本科专业(哲学),及哲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现正在加快建设,争取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哲学系现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和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和逻辑学5个教研室,同时拥有三个研究所,“幸福理论研究所”、“佛教与现代宗教理论研究所”、“意象哲学研究所”。在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希腊哲学、德国哲学、宋明理学和意象哲学、佛教哲学、民族哲学和民族伦理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办学特色。
哲学系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8人,占教师总数的90%,全部教师都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队伍学缘结构优良,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国索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另外,还聘请了多名省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硕士生导师。
哲学系教师在研、新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0余项,省部级与横向项目10余项,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奖项共10余项,出版著作10余部,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道德与文明》等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有论文在国际顶级哲学期刊(如Analysis和Synthese)发表。有多名教师分别被评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云南大学青年英才”,另有多人次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在优良的专业素质基础上,哲学系教师的整体研究能力也居于国内较高水平,特别是在意象哲学、民族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哲学、现象学、心灵哲学,以及西南宗教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位置。
哲学系所有教师均担任本科教学,实行全员教师任课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度,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从2010级本科生开始,每年考核选送5名优秀学生参与“云南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本系拥有完备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体系,涵盖哲学全部八个二级学科,注重原典教学,确保专业教学的深度和水平。已开设的优质课程包括1门国家级视频精品公开课、1门线上慕课(智慧树)、1门省级精品课、1门校级品牌课,此外还开设了各类双语课程、学科基础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在强化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之外,哲学系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开设读书会和学术沙龙、主办或协办学术会议等形式,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建立了多个专门的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毕业实习方面有丰富经验。多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入“双一流”、985、211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均保持在30%左右,年终就业率高达96%,多名硕士毕业生考上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
面对新的时代处境,云大哲学系师生深知哲学必须植根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参与,必须投身于对整全智慧的寻求和探问,必须作用于对精神人格的熏习和铸炼。哲学系将秉持“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以勇猛精进的态度、严谨认真的作风,投入到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为核心、以构建具有创新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的建设中去,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专业招生目录



以上就是云大政府管理学院的基本情况啦,由于篇幅有限,需要22年云大完整招生目录的同学可自行前往云南大学官网下载。有任何关于考研政策,院校,专业、资料和课程学习等问题都可以随时向我咨询。
我是专注于云南考研的小新学姐,关注我了解更多云南考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