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阶段性的思考
查看话题 >27岁,我最重要的转变:渴望变“坏”
弟弟妹妹们有关于读书和就业选择的问题都爱跑来问我这个家里所谓的“知识分子”。每次我都会先反问他们,“所以,你有想好五年甚至十年以后,想成为怎样的人吗?”
大部分年轻人应该都很难具体回答这个问题。抛开“应该、必须、不得不”的教条,这个时代里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曾经,我也活得特别用力,好像一直在证明什么。努力读书、考试、工作,一次次把自己全盘托出,用尽全部力气得到父母、老师和leader的认可。“优秀”、“成功”就像紧箍咒一般紧紧卡在我的脑门上,越用力就箍得越紧。
我被社会定义的“优秀”完全包裹住了,考上浙大、保研,进入互联网还不错的厂子,一直活在社会标准的价值体系里,成为长辈眼中的乖乖女,成为邻居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虽然称不上特别优秀,但也算是一路顺风顺水,成为了达标的“小镇做题家”。
但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越来越狰狞了,感觉自己一直在追求某种认可,为了得到这种认可而拼命努力。通过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优秀的社会资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吗?成为标准价值体系里的乖乖女、好女孩、优秀的人真的是我想做的事吗?通过跟身边很多优秀的朋友聊天,我也感受到了同样的焦虑。为什么很多在外人看来相当出色的人(国内外最好的大学毕业、头部企业工作),始终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好,有的甚至还会自卑?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也让我开始向内观察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把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别人的评价捆绑在一起?在追求“好”的道路上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读《内在动机》时,“社会中的自我”这一章节,让我很有感触:书里提到一个叫亚瑟的男孩子,很小就开始质疑世界的本质,但是这种开放思想和传统、严厉的家庭形成了鲜明对峙,父母每次都会浇灭他的好奇天性,让他不要总是想这些奇怪的问题,他必须学着不说自己的想法,直到对抽象思想和宏大理念都失去了兴趣。但亚瑟比大部分人要幸运,他考上大学以后,拥有了更多自主能力,有人开始支持他独立思考,最终好奇心又被重新点燃,开始寻找内心的渴望。
活在社会“编程”模式下的父母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没有拥有支持孩子自主的人格,导致大部分的我们都生活在控制型的家庭里,最终,真实的自我没有得到成长。
艾丽斯·米勒在《天才儿童的悲剧》里解释说,当孩子接受了控制型监护人希望他们拥有的身份时,虚假的自我就会发展。为了取悦父母并获得有条件的爱,孩子会凭直觉知道父母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做什么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并避免责备。
现代社会里常见的约束方式就是把爱、接纳和尊重的条件建立在人们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不按照你的要求行事,你就可以收回爱、尊重和接纳。可悲的是,因为它极具控制力,为爱附加条件的做法在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中随处可见。孩子为了留住爱而放弃自主,否则就得“像孤岛一样生活”。
各种社会组织中,这种模式同样随处可见。这个社会在不断教育你,只有按照它制定的规则生存,活在“优秀框架”里,你才可能得到人最本质追求的东西:爱,尊重和安全感。
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抛开“应该、必须、不得不”的信念,我们到底有没有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过一个观点,人的内心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使内心更加一致和完整。离开家庭,进入社会,脱离一部分控制之后,那个内心的真实自我便会袒露小脑袋。接受教育更多,自我反思更多的年轻人因为自我的苏醒,以及和虚假自我的对抗,而愈发感觉迷茫。
但是,不必害怕迷茫,茫然也是一种清醒。正是茫然促使我不断阅读、内观和反思,帮助自己一点点看清楚“虚假的自我”。真正冷静下来内观自己,剥离那些“应该、必须、不得不”的信念之时,我才顿悟了某种自由,那种“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自由。

当我的内心有一盏指路明灯的时候,我便不再需要迎合外界的鲜花和掌声,不再需要用“优秀”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社会的标准价值体系也不再对我拥有审判权。我唯一的目标,就是走到我想去的终点。
裸辞、做各种尝试、不稳定下来、不生育……我彻底成为了父母眼中“不听话的孩子”,变成了“无业游民”、“不上进青年”。但是,这一刻,我强烈感受到,我渴望变“坏”。
因为我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好”的样子。
经过思考、梳理、实践和探索,创造、利他和自由才是我内心本性。对于“优秀”两个字,便拥有了自己的定义:通过多元形式进行创造和分享,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并产生一点社会价值。这也是我目前自由职业阶段一直在探索的事情。
脱离世俗框架对个体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因为突破很难,所以很多人选择了顺从。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是挣扎且漫长的,并且会时常自我怀疑。但当你觉察到那个真实自我的存在的时候,不突破就只能选择“视而不见”,同样也很痛苦。
目前还在突破之路上行走,像试图破茧而出的蚕,在痛苦中挣扎。过程中的三点感悟分享给大家:
1.先生存后探索
如果你从来没有好好审视过自己,那么很可能在脱离校园,进入社会的过程中会持续迷茫。这时保证自己的温饱是最重要的,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是基石。基于这个前提,再来进行一系列的自我探索更加可靠。
职场新人,重要的是积累职场软实力: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沟通能力、高效学习、职场情商、思考判断等,这些能力是各个行业的通用技能,所以不管此时你在什么岗位上,都可以下意识地进行积累。
其次,一定要勤观察、多尝试,在工作中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只有做足够多的尝试,重视自己在不同事情上的表现和感受,才能找到兴趣所在,才能和内心真实的自己对话。也只有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供养自己,才有勇气拨掉外壳,坚定走上自由意志选择的道路。
2. 不要害怕迷茫
大部分迷茫的根源都是没有想清楚人生母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自主、胜任和归属这三大人类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所以时常产生虚无感。
心理学研究提出相对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声和社会强加的标准价值,只有满足内心对于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求,人才能产生内在动机,保持兴趣,过上幸福的生活。当你的一切行为都由外在价值判断驱动的时候,内在的自我就会痛苦。
所以不要害怕迷茫,也不要逃避迷茫,这可能就是一次停下来看清内心的机会。人的大部分转变,都是在痛苦和迷茫中做出来的。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直面剖析,勇敢地和自己深入对话。(关于如何对话,下一篇文章就会分享我的思考过程,希望对你们有启发。)
3. 保持探索
这个社会总是在兜售解决问题的良方,如何对抗长满痘痘的皮肤,如何保持浓密的发亮,如何掌握财富密码。我们总是在寻找解决的办法,其实我们必须经历的只是一个总也答不对题的动态的人生。
只有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向前移动,不停尝试弄清楚自己是谁,在怎样的变化,才能在不断变化的自我和人生里找到让内心平衡的点。
今年我六十一岁了。从清晨到傍晚,我都在画画、构思绘本的情节、写文章。这是我的工作。到了晚上,我就去附近的澡堂泡澡,到常去的那家小酒馆喝几杯,然后又充满了活力,想着“明天还要画得更好”。回到家,倒头便是一场酣睡。

想用《动物园的生死告白》作者写的这段话收尾,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这种状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