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365 Bukit Batok 沉默的石头
今天突击了一下本地的地质小常识,原来此国从西往东分三大块,中间一块叫Bukit Timah Granite, 是三叠纪早期到中期地壳运动形成的花岗岩,占据了本岛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本岛的base rocks; 西边是三叠纪晚期到侏罗纪早期形成的沉积岩,覆盖在花岗岩上;东边叫Kallang Formation, 大致是沉积的泥土,也覆盖在花岗岩上,反正我平时也不出现在那边,所以就先不研究了。

临时抱佛脚是因为今天去围观了Bukit Batok Nature Reserve, 它在Bukit Timah Granite花岗岩带上,这个花岗岩带因为盛产花岗岩,一度有很多采石场,提供建筑材料,后来采石场被废弃以后,repurpose成公园,Bukit Batok Nature Reserve公园就是其中的一个。搬来此地之前,我就一直想围观废弃的采石场,因为香港有很悠久的采石历史,我混迹多年的石塘咀,1841年开埠以前,就是客家人采石的地方,“石塘”二字就是采石以后留下的大坑;港岛东的扫箕湾(现在叫筲箕湾)和公岩(现在叫阿公岩),在1841年开埠初的Gazette中记载,分别有1,200人和200人,都是stone quarry,当年整个港岛人数只有4,350人(不计蜑民)。开埠以后,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迅速上升,客家人通过采石,勤劳致富,著名的客家民居曾大屋,就是曾氏一族在阿公岩经营采石场致富以后,在新界盖起的大宅。
但我惆怅地发现这个国家的采石业是1900年以后才搞起来的,且兴盛于20世纪中期,比香港晚了一个世纪,也没有客家采石工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事,而是此地开埠100年以后,才搞的采石场,支援了国家建设,1980年代,由于爆炸物的危险和在周边发展民居的需要,才停止采石,离我们生活的年代非常之近。
但可能就是因为年代相近,才能一睹昔日采石场的面貌,这附近很多采石场被重建为公园,这些采石场地上都有巨大的坑,被雨水填满以后,变成城市里的湖泊。虽然石塘咀的“石塘”已经不在,但是可以在这异国他乡,一窥石塘当年可能的样貌。

这些采石场,经营者是谁,采石工人们是谁,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好像没有什么人关心,大家对hiking trails的兴趣大多了。
采石场的小山上,1942年的时候,建了一座昭南忠灵塔,是英军投降以后,日本人用英军战俘建的,纪念在本地阵亡的日军。这种忠灵塔在别的沦陷区也有兴建,香港就有一个,而且非常大,高80米…据说东亚最大,但是直到重光也没建好。这里这个才12米,建在121级台阶的顶端,是个木头柱子。在忠灵塔的下方,日本人允许英军战俘建了一座小的纪念碑,纪念在本地阵亡的英军战士。这两座纪念碑战后都被移除,原址上建了两座足以让巨物恐惧症发作的电视信号发射塔。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