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的不是夸奖,而是情绪共鸣
如果孩子傍晚回家很开心地告诉你,他今天在幼儿园字写得最好,受到了老师表扬,你会有什么反应?是笑眯眯的夸奖孩子很棒?还是告诉孩子不要骄傲,继续努力?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孩子不能夸,一夸就骄傲了,所以碰到老师表扬孩子,孩子得意时家长马上会说教一番,引导孩子再接再厉。也有些家长会直接夸奖孩子很棒,真不错。但是这两种回应是孩子需要的吗?
回忆下我们小时候,获了奖回到家,得意地告诉爸妈,这时最希望看到父母有什么反应呢?是夸奖我们吗?
许多人觉得夸奖、表扬是对自己的认可,没人不喜欢,小时候我们多希望能被爸妈夸奖表扬啊。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夸奖和表扬都代表了双方地位不平等,是一方高于另一方时采用的一种说话方式。
比如领导表扬职员在工作中表现很好,或者上级夸奖下属某个工作完成得漂亮,这是对我们工作能力的认可。

老师教孩子学习,表扬孩子学得好很正常,因为他们是师生关系。但家长表扬夸奖就不太合适了。为什么呢?
首先,表扬和夸奖都代表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不平等。没有人喜欢父母高高在上的,我们都希望父母能够与我们平等对话,孩子也一样。
其次,不恰当的表扬和夸奖,蕴含着否定。
《道德经》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我们不会夸奖孩子说,哎呀,你今天早上都会睁开眼睛了,真棒!因为每个人都会睁开眼睛啊,夸奖意味着你过去认为他做不到的事现在他做到了,或者是他的表现出乎了你的意料。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听到家长夸自己反而不高兴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夸奖可能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上把驱动分为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内在驱动,源自你真正想做某件事的意愿。因为你对它感兴趣,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或认为它值得去做。外在驱动则来源于某种人为的或金钱利益的驱使。研究显示,外在奖励会降低内在驱动力。
夸奖就是一种外在奖励,当孩子为了被夸奖而努力,就会忽略自己努力完成的过程中获得的美好体验和成就感。一旦失去外在奖励——“夸奖”,或“夸奖”对孩子的吸引力减弱,孩子就不复努力。如果希望孩子再接再厉,更好的做法是触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如何回应才能触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呢?
显然不是说教,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被父母说教时的感受,有没有觉得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于是下定决心再接再厉?还是头皮发麻,百无聊赖地听着父母的念叨,后悔早知如此就不告诉父母自己被表扬了?
朋友与我们说话,不用表扬、夸奖,只需要用赞赏的语气就足以激发我们内在的动力去想要做得更好。孩子也一样。
同为成年人,我们很容易与朋友获得情绪共鸣,可怎么才能体会孩子的感受呢?
答案是:用感觉去理解感觉,这是心灵相通的快捷通道。

想象着,五六岁的自己,在学校里认真听课,好好写字,和其他同学看起来没什么区别。有一天,老师忽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自己的字写得最好,当时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可是周围的同学们都看着我,为了表现得淡定一点,谦虚一些,于是将那些喜悦的情绪通通掩饰在自己的微笑和沉默中,也许嘴里还要假装不在意的告诉同学,其实没怎么努力。
终于放学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满腔的喜悦简直快溢出胸口了,一看到亲爱的爸爸妈妈就得意地告诉他们:今天老师表扬我了,说我写的字最好了!
这时我们希望听到什么?
“看你这么开心,妈妈也为你感到高兴。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你,我猜你心里肯定感觉甜甜的吧?老师一定是把所有小朋友写的字都看过了,发现你的字写得最认真最端正好看,太喜欢了,于是忍不住告诉大家,也是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像你一样认真的写字吧!”
字写得好看,离不开认真的态度,当父母通过老师的表扬,看到孩子平时默默地认真努力,他们内心该是多么感动呀。
有心理学家认为,生而为人,我们都有两个最基本的诉求:活出自我,以及在人际关系中被对方看见。
当我们能够看见孩子喜悦的感受,回应他,还能看到孩子背后付出的努力,还需要去说教什么再接再厉吗?被看见,就足够触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了。
不论是孩子画了一幅漂亮的画,还是拼出一个完整的拼图,或是得到他人的表扬,面对孩子的得意,不要着急说教,也别忙着夸奖,先将自己代入到孩子的角色中,体会孩子的感受,回应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的努力。
情绪共鸣的喜悦,被看见的感动,这些我们成长过程中缺少的,尽力给予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