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孔子
毕宝魁先生写的《孔子传》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孔子波澜壮阔的一生。困难的童年,如何发奋读书学礼,东都洛阳访学问礼老子,在齐闻韶月三月不知肉味,任大司寇时堕三都,短暂荣耀后离开鲁国开始漫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之旅,时有艰难险阻。陈蔡困厄绝粮七日。后终于回到鲁国,却没有见到爱妻最后一面。

最后几章是含泪读完的,太感动,子路和孔子在颜回葬礼后的诀别,虽然当事人都知不道这是生离死别,但72岁的老师目送63的学生离开,依依惜别之情还是让人难过。尤其不久以后子路就因忠勇鲁莽死于非命,更是让人伤心欲绝。可以与夫子乘桴浮于海的人就这样死于刀戟之下,刚刚痛失爱徒发出“天丧予天丧予”呼号的年逾古稀的老人怎能承受助又一次痛失良徒的打击呢?
曾经抄录一遍《论语》,但总有些语焉不详深入不进去,因为对里面的人物关系不甚明了,及至读完夫子的传记那些人物才在书本和眼前活了起来。
泛泛看过的《大学》原来是曾子概括的孔子思想的核心和修行途径,《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把《论语》中没有收入的部分进行的整理编撰。我以前怎么没注意到这一点呢?真不知读了些什么。
子思为曾子守丧期间把《论语》做了定稿,抄写十份,在世弟子一人一份,其余留在孔府。孟子是子思弟子招收的弟子,他就是在孔府读了《论语》后十分尊崇其中的思想,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和雄辩口才捍卫儒学的。
圣人的一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入世,通达权变,周游列国,是热血的理想主义者,犹如东方之堂吉诃德。邦无道则愚,积极因材施教,广受学徒。即使累累若丧家之犬时也淡然处之,处陈蔡困厄而弹幽兰操,及至老年将至,又日夜整理典籍,削鲁史而定春秋,为古文化的保存发展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阅读中没想到的是孔子居然和越王勾践吴王夫差一个时代,他的弟子子贡更是战国时纵横家们的始祖,其高超的外交才能令人望而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