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纪录片创作六讲》第五讲
心像电影
“破坏规则或者非规则式的操作是留给天才的。”
“电影终究还是决定于创作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可能今天很有才华,但是明天就未必了。”
· 以欧洲为主存在着一个基于作者个人的电影市场
1. 这类电影更注重个人的内心现实,不仅仅关心外部现实,也注重内部现实
2. 注重内心现实和外部现实之前的差异
3. 带有比较强的个人风格印迹
4. 打破通常的叙事规则
* 在美国以制片人为主的生产方式非常注重遵守规则,一旦不遵守规则,制片人便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欧洲和加拿大等地,比较尊重个人表达的方式也被接受和实践。而这种电源就被命名为“作者电影”——视银幕为写作

新德国电影代表人物、公路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
《柏林苍穹下》1987、《德州巴黎》1984、《百万美元大酒店》2000、《寻找小津》 1985
· 自省式视点——作者本人也成为拍摄客体之一出现在影片中,影片在内省种不断向前推进

* 克里斯·马克《日月无光》1983
俄罗斯最重要导演之一、老塔精神继承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ksandr Sokurov)《俄罗斯方舟》《浮士德》《旅程挽歌》
人在生活中的行动轨迹是物理的、线性的,思想却不完全是,思维也是跳跃式。一般来说,电影所表现的都是可见的物理现实及可见意愿驱动下的事件发展(包括纪录片与故事片)。对于心像电影的作者来说,他们的探索拓展了电影的表达疆域
在可见的外在世界以外,人类还拥有一个内在世界。同样精彩,充满惊涛骇浪
如今世界的同质化倾向如此严重,已经越来越难让人感受到差别了。如果我们将所有的创作灵感都寄托在寻找外部世界的差异,那将来能拍成电影的题材会越来越少,对此给予期望的创作者们也会越来越失望,因为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正在缩小
· 冰山理论:

当作者把水下的部分也在纪录片中呈现出来,有时因为脱离了平时所熟悉的逻辑线索而造成阅读障碍。不放弃既定的观影习惯就无法理解,今天的观影习惯在某种意义上比过去倒退了,因为好莱坞电影太强大,如今电影的语言和叙事手段比过去更为单一
* 大卫·林奇(David Lynch)《内陆帝国》2006——没人看得懂
心像电影在电影大家庭中所占分量不到百分之一,但是当其他百分之九十九都非常相似的时候,这不到百分之一就值得被研究——这种探索也许不适合做大规模推广,但其价值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