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的新展“绣理江南——萦萦丝线絺华年”

这次的新展“绣理江南——萦萦丝线絺华年”在吴文化博物馆二楼吴颂展厅展出哦~展出时间是2021.09.26~2021.11.28。
苏绣发源于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各地。传说仲雍的孙女“女红”为破除吴地先民文身的陋习,首制绣衣。后人为纪念刺绣的发明者,也将这种用彩色丝线在丝织物上绣成图案的刺绣工艺称为“女红”。
明清时期形成独特风格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著称。长久以来,苏绣凭借秀丽的图案、精巧的构思、细致的绣工和纷繁多变的针法,占据着吴地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千百年来装饰着江南地区民众生活的日常用品,更凝聚着从世俗百姓到文人雅士的风韵情愫。近年来,苏绣工艺尝试在多元化的探索中,唤起民众对苏绣之美的共鸣,以其浓厚的地域特色与创新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黼黻为章
吴地刺绣历史源远流长,西汉刘向的《说苑》曾记述吴人“绣衣而豹裘”。刺绣工艺最初主要用于服饰,唐五代开始向艺术欣赏品方向发展,两宋时分化为日用和欣赏两个走向,有明一代则将文人画的精髓引入其中。王鏊在其《姑苏志》中提出:“精细雅洁,称苏州绣。”,首次凝练了苏绣的艺术风格。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苏州以“绣市”而誉名四海,应用于生活、艺术与宗教的各个方面。清末民初出现的仿真绣、乱针绣等绣法使苏绣得到进一步发展,名手竞秀、独领风骚,居我国四大名绣之首。

这件作品以清宫画师郎世宁的名作《百蝶图》为底本,取局部采用细平绣绣制而成。“花蝶”属于花鸟画范畴,而苏绣对蝴蝶尤为偏爱,不仅是因为蝶翅的色彩、质地与丝绸相似,同时也因为“花蝶相诱”暗示了闺中女子对爱情的渴望。

扇套是收纳折扇的袋囊,随宋代以后折扇的普及而兴起。苏绣扇套华美工细,在明清时期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本件扇套以细平绣、盘金绣绣制。“鹿鹤同春”谐音“六合同春”,取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作品以清代对襟女袍褂为载体,融入地方文化与当代美学设计理念,复原了已经落没的传统制衣工艺。全身以素绉缎、提花缎及宋锦为料。运用细平绣、打籽、平金、散套、滚针、虚实针等多种针法绣制。以平安富贵、四季花卉、灵芝仙草以及其它具有美好寓意的传统纹样为主纹样,端正大气、雍容华贵。在云肩、挽袖、衣襟和衣边等处,绣制着姿态各异的美人和童子,在庭院间或嬉戏或静坐、或阅读,终成一幅动静结合的苏式“生活”立体画卷。

香囊是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造型精巧兼具实用性。该作品古朴大方,以宝相花为主要纹饰,象征优雅和端庄。

这件画绣以周天民的画作为绣稿。画绣在唐五代的出现标志着刺绣艺术走向自觉,从实用品,演化出为欣赏而用的艺术品。该作品布局次第有序、构图简洁、色彩鲜艳,展现了苏绣对于其他艺术的吸收与转化能力。
丝意运巧
优渥的自然地理环境、富庶的经济、文人墨客的诗书画作,以及求精求雅的艺术生活追求,在悠长岁月中浸润、滋养着吴地刺绣,使其形成“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独特艺术风格。在技艺上,苏绣注重细节的处理,绣线衔接不露针迹,根据物象形态来变化丝理的排列,常用多种色线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于留白,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往往以“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概括苏绣的特征。

作品描绘了太湖峡坞内夕阳西下、渔船丰收归航的宏大场景。技法以散套针、虚实针为主,兼用擞和针,施毛针、细乱针等,并采用90多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精细处把一根丝线分成1/48进行刺绣,使画面层次分明,颇有意境。

作品灵感来源于清代《十二月月令图》中的民间节令与风俗画。农历二月,《尔雅·释天》:“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旗袍用素绉缎,针法采用细平绣、管绣、纳纱绣、虚实针、滚针等,物象描写细腻,庭园景致生动。既有梅花绽放、假山奇石,又有诗人信步、孩童嬉笑,一派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景。

云肩是一种装饰女子肩部的服饰。该云肩以素绉缎、提花缎为料,上施如意式花草福寿纹,采用细平绣针法绣制,是吉祥与喜庆的象征。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吴中绣娘绣制,喜鹊与石榴寓意平安喜乐、多子多福,造型技法十分拙朴,色彩鲜丽,表达出世纪之交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仿真绣由清末著名刺绣匠人沈寿创造,特点是将西方油画的光影效果与古老的刺绣艺术相结合。作品用旋针绣搭配细平绣、乱针绣等传统针法,使图案转折自然,将水果、花朵的肌理刻画得栩栩如生。绣面细腻平整,光彩柔和,极具立体感。
纤韧并济
苏绣始于装饰,饱含着人类对于美原始的憧憬和向往。近代以来,时移世异,苏绣几经衰颓,但却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以萦萦丝线展示其坚韧不屈。上世纪七十年代,精致繁复的刺绣和服、韩服及高档日用品远销海外,为苏绣打响了国际声誉。与此同时,乱针绣、异色双面绣等欣赏性刺绣装饰品活跃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当下,苏绣工艺在高端艺术品领域不断探索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本位实用功能的回归。新一代苏绣艺人着力于打造“活”的苏绣艺术,在“原生态”与“市场化”中寻找契合点,推动苏绣实现更高层次的蜕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关系转暖。因苏绣图案雅致、技艺精湛,苏绣和服腰带开始在日本上层社会之间流行起来,一时间需求量大增,价格是普通和服腰带的好几倍,有时一件可达数百万日元。此作品绣制于八十年代,采用细平绣,色彩丰满、精美典雅。

此作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绣制的和服腰带,运用抽拉雕与滚针改变了面料的原有结构,形成镂空的花样图案,别具特色。

此作品采用虚实结合的技法绣制,赤色的群马迎着曙光奔驰在原野上,坡上的浮土烟雾般卷起,赤马在尘土中隐约可见。前方骏马以散套和施针为主,后方奔驰的马群及地面以虚实针为主,画面兼具立体感与朦胧感。

这件官补是一品官员所用的仙鹤图案,象征“一品高升”,本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国商人订购的戏服绣片。1997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致使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已经绣制好的绣片无处可销,继而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时代的见证。

这是一件现代装饰腰带,采用纯对称设计,结合了传统卷草百花纹样,绣有桃、梅、桂三种花式,红桃青叶,使人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温柔优美的场景。

茶席是茶文化的重要元素。作品将梅花与苏式园林、花窗格巧妙融合,运用打籽、锁针、管绣、硬拉丝、滚针等多种技法,使绣面立体而具有空间感,传达出浓浓的苏州特色。一支支寒梅或探出窗外或倚窗而立,姿态各异,俱是灵动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