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胡先生
第一次进马祥兴的时候,刚坐上桌,老师走过来说“我今天点的都是民国特色菜”。最得到隆重介绍的是蛋烧麦,“又叫健生烧麦,白崇禧字健生。外面是蛋皮,里面是鸡肉和虾肉”。记得老师兴奋又得意的神情,“十块钱一个,我给你们每个人都点了一个”。
除了这道蛋烧麦,那晚还记住了一个菜名:听到老师点菜时与服务员念叨“胡先生豆腐,没有么”。
好奇这道让老师心心念念的菜是什么样的。“胡先生”,大概就是胡小石了么,这位先生学问诗词书法出名,在吃上也比旁人用功,愿意用纸书作柴生火做饭待客,《蒋公的面子》里那位在云腿豆腐与“面子”间纠结的人物也据说是化胡小石之原型。后来读徐有富老师考证,“胡先生”其人有几个说法,除胡小石以外,也可能是另一位金大中文系先生胡翔冬,而二胡是时常相伴大快朵颐的好友,所以也可理解为二人的合称。
中秋放风,进了马祥兴,点的第一个菜便是胡先生豆腐,据说牌匾上的题字也是出自光炜先生之手。犹豫不决间又加了道胡先生烩八仙,与学姐笑言:点两位胡先生的菜比较符合我们的“身份”。看到菜单上五个起点的蛋烧麦,两个“小肚鸡肠”的女生只能“望盘兴叹”:两位胡先生已经镇住了中文系两个“不肖”后生,哪里再敢请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何况这位将军的儿子至今还是文学界有分量的一笔。只待往后更呼朋引伴,虚张声势,登堂入室,再于五脏府一会。
烩八仙上得快,看来八仙过海,确有神通。菌菇之外,还有海味,一解思乡之意,只不知当年的运输与贮存条件下如何确保这海味的新鲜。
胡先生豆腐压轴出场,应是老豆腐煎后再下锅与虾仁木耳等调味出鲜。初食,两道菜味道接近,细品却也颇不同。无奈已是酒足饭饱,再难有精神与两位胡先生较量。未曾想,还没能在读书上登堂入室,先在饭桌上被两位先生打倒了。
今日吃这两道菜,觉得食材、做法颇家常,无非是调鲜上讲究些,难类健生烧麦又是铺蛋皮又是捣肉泥的奇巧。大抵也是“先生”与“将军”的区别吧,而历史风流云散,留在菜单上时,先生的名气却也不输将军了。不知在当时,这两道菜分量、价格几何,学生若想附庸先生们的风雅,是否需要节衣缩食或是当书换酒。今日学生倒吃得轻巧些,一尝民国滋味,也有几分小生活、小学问。
中秋。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