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想写,所以写下来了
最近读到一本有意思的书《云彩收集者手册》,里面记录了很多云彩的形状,给云朵分类,通过一些小卡片记录云彩的分值,还有专门的赏云协会。感觉这一项爱好有意思,因为我也很喜欢拍云彩,只是没有作者这么正式的研究它。虽然云总是阴晴不定,但是也可以大致分为十种类型,还有一些云种和变种,一些附属云和一些无法归类的云·····


可能总在人类的感情漩涡里挣扎,让我忽视了很多来自大自然的美,那种心旷神怡的美,我也拍过一些云,





云的色彩也很丰富,感觉柔和了很多种元素,不管怎么拍,都会是手机里保存最多的照片。就觉得很奇妙,有些人喜欢花草,所以会有植物手册。有些人喜欢鸟,所以会有鉴鸟手册····大家的爱好千奇百怪,一切东西都是可以记录和收集的。这本书开篇也说了,“收集东西并不等于要拥有它,你甚至也不用去想如何抓住它。你要做的,只是去看,去记录。”毕竟收集云朵,是注定无法拥有的,摸不着,抓不住。但是还是会吸引很多人去将它收集,有些人会拍照,有些人甚至连照片都不用,直接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所以说文字是不会泯灭的。
不管是眼睛里看到的图画,动态或静态;亦或是耳朵里听到的谈话、音乐、以及一切非人类发出的声音都可以用文字将它描述下来,文字所承载的意义本来就非比寻常,但是随着书店一家接着一家的倒闭,曾经的报刊如今只卖烟酒和饮料。大家谈论的不再是书本,而是游戏与影视。就连可利用的文字浏览的简讯也变成可视化的短视频。大家越来越被这种所谓的快捷信息腐蚀着大脑皮层,就连审美也出奇的一致。
所以有条件的话,还是保持阅读吧。我读的书其实很少很少,很多书可能读到一半就中途放弃了。耐着性子读完的书,都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类型,我知道读书不应该只局限于一种类型,应该多种类型相结合,即使不太感兴趣的,譬如历史类,我也应该多少涉猎一点。以前看书就像完成任务似的,囫囵吞枣的读,并不能明白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只觉得自己多读一本书就可以标记已读,增加的本书会有一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特别是聪明的人喜欢揣着明白装糊涂,免得惹祸上身。
我没有刻意看什么书,或者可以去记录什么东西来炫耀文采。只是渲染一种情绪,将它发泄,再恢复出厂设置。我一直都是一个没啥自信的人,不管曾经有多少人夸过我,都不及一个人对我的批评威力大。我从来都不遗憾自己写过的东西被遗失,因为我写下东西的那一刻,文字已经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了,渲染完毕之后它就没有任何潜在价值,就像一种粘稠的呕吐物,会让觉得恶心,因为这些东西都甩不掉。
我曾经羡慕过太多东西了,就连飘忽不定的云朵都恨不得立马变成它们,然后下一场暴雨再魂飞魄散。我喜欢自然,就像书里提到的,“自然是一朵多变的云,始终一样,却又从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