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放假了,谈谈爱好、偶像、技术和体会
回顾Jan Ove Waldner在乒坛取得的部分成就(摘自百度百科):
1984、1986、1988、1989、1993、1995、1996年欧洲12强男单冠军;
1987年第39届世乒赛男单亚军;
1989年第40届世乒赛男单冠军;
1990年世界杯男单冠军;1991年第41届世乒赛男团冠军、男单亚军;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男单冠军;
1993年第42届世乒赛男团冠军、男单四强;
1997年第44届世乒赛男单冠军,卡塔尔、日本公开赛男单冠军;
1999年卡塔尔公开赛男单四强,第45届世乒赛男单四强;
2000年克罗地亚公开赛男单四强,第27届奥运会男单亚军,第45届世乒赛男团冠军;
2001年中国、德国公开赛男单四强,丹麦公开赛男单亚军,世乒赛男团第三名;
2002年欧锦赛男单八强,奥地利公开赛男单亚军,中国公开赛男单八强;
2004年世乒赛男团第四名,欧洲12强赛第9,雅典奥运会男单第四,世界杯并列第五。
Waldner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里较少更新底板和胶皮的搭配,这对他的粉丝来说真是相当体贴。最初赞助Waldner的是瑞典的器材商Banda,后来Banda经营不善,把Waldner转让给了德国的器材商Donic。此后Waldner一直接受Donic的赞助,所使用的器材主要是五层纯木的Waldner系列,胶皮长时间选择日本海绵的Donic JO。随经验不断成熟和战术的不断调整,Walnder的站位逐渐接近球台,底板也逐渐从软弹过度到较为硬挺,但灵动的五层纯木结构和特殊的水滴拍形一直保持。记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Waldner还在使用Donic Waldner Dicon,单男决赛憾负于卧薪尝胆好几年的孔令辉。
后来随着40毫米大球的强制推广,以及年龄增加造成的运动机能下降,Waldner在2000年悉尼奥运之后开始使用碳素纤维底板(即Donic Waldner Carbon Senso,具体是2000年还是2001年,没有考证清楚)。底板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但拍形依然保持着水滴形状。以至于当时有人惊叹,球风灵动、擅长抓住对手弱点的Waldner竟也会选择纤维底板。不过Waldner使用此款底板所获得的成绩远不如他使用5层纯木底板时辉煌,手握Carbon Senso的他,取得的最好成绩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淘汰马琳,收获男单四强。当然在39岁高龄取得这个成绩也是相当了不起。值得一提的是,Waldner一直使用Carbon Senso直到退役。
再往后,乒乓球器材发生又了多次重大变革,无机胶水、40+大球、无缝球、新材料球,球越变越大,旋转和球速降低。纯木底板渐渐退出主流舞台,运动员的选择带动了业余爱好者,于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职业到业余,纤维底板占了绝对的大头。
作为乒坛莫扎特——Waldner的粉丝,无论如何都会入手一块带有偶像冠名的底板。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他在职业生涯后期使用的Donic Waldner Carbon Senso(JO Shape - 水滴)。毕竟我不是收集球拍,买来还是要用来打球的,购入的时间是2015年10月底。
2017年以来与几位退休老人家结成了固定的球搭,打的都是佛系健身球,不搞计分比赛,不求一招致命,但求来来回回的快乐。Stiga Clipper CR WRB和Butterfly Timo Boll Spirit这样的杀器也都渐渐束之高阁,手感柔弹、控制敏锐的Waldner Carbon Senso结结实实用了好几年。现在正手搭配Butterly Tenergy 80,反手搭配Tibhar Sinus,粘合时间是2018年12月初。
经过几年低强度的捶打,正反手胶皮都明显老化起鳞,不过海绵的内能感还能保持着六七成,如果还是如此佛系地打下去,估计还能用至少1~2年。推算过程如下:
职业运动员(以国家队为例)Tenergy套胶一般一周一换,一天训练6小时,一周训练6天,加上零零总总的加练,使用寿命40小时应该没有问题。
佛系打法力量速度对套胶的摧残远远不及职业运动员,允许我最大乐观估计,击球强度能有40%都可以笑到嘴合不拢;击球密度更是远远不及,职业多球训练,佛系每球必捡,据我最大乐观估计,击球密度能有20%都可以笑到睡不着觉。
综合估计,佛系摧残 = 职业摧残 * 8%。佛系寿命 = 职业寿命 / 8% = 40 / 8% = 500小时。
佛系一周双练,每次1小时,一周合计2小时,500/2=250周;一年合计50周,可用250/50=5年。
经过非理性的量化计算,我这套配置在保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还可以坚持2年。

作为右手持拍,击球点集中在球拍甜区偏下方一点(白色圈示意),说明击球的时机有些晚,没有吃正甜区的部位。如果从攻击威胁的角度看,攻击性强的选手的击球点通常落在球拍甜区的2点钟位置(黄色圈示意),而我的击球位置偏中心,偏向控制和手感,攻击性不强。综合来看,正手需要增加提前量,意识提前,才能做到动作提前。改变意识才是最难的地方,需要好长时间去适应。

反手的毛病和正手一样,都是击球点抓慢了,也是业余爱好者常犯的毛病。
分析了一圈,佛系健身打法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能改进的还是尽量改进吧。啥时候能把击球点集中到黄色圈里?继续佛性地看待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