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倾城之恋》
江南之地,潮湿阴冷的雨季琐碎而绵长。每逢此时,我便会在床案放上一本张爱玲的文集,时不时地随手翻看。这些清冷的文字、悲凉的故事于我来说有特别的疗效。从前,我是欣赏不来张氏的,看多了便渐渐能品出其中的滋味来。
就拿最近重温的张氏名篇《倾城之恋》说一说罢。家道中落的大家闺秀白流苏在离异之后回到了娘家,随着她带回来的钱一点点的被兄长们蚕食殆尽,尤其是听闻她前夫去世的消息,家人对她的一通排挤和奚落之后,她意识到自己在白家是待不下去了。恰好此时,花花公子范柳原被媒人徐太太介绍给了白家。本不是白家推荐人选的白流苏阴差阳错地成了范柳原的目标。范柳原为白流苏精心安排了一场在香港的邂逅。一心想要逃出白家,又不甘只做情感玩物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暗暗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原本,白流苏是几乎没有胜算的,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成全了她。陷落之后的香港成了一座孤岛,孤岛上的白流苏也就成了范柳原不得不选择的避风港。
张爱玲在本篇的处理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在开头处用白家慢走的钟暗示了白流苏在白家度日如年。紧接着笔锋一转,用“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一句带出了白家四爷拉的胡琴,“咿咿呀呀,说不尽的苍凉故事”。又说:这凄凉故事应由光艳的伶人扮演,“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好一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有苦说不出啊!结局看似是因一座城池的倾覆成全了白流苏,但张爱玲在结尾处的“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句之后,又用与开头一样的句子相呼应。悲凉的调子一拉到底,倏地戛然而止,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和描绘心理变化上,张爱玲也自有一手。白流苏表面看上去沉默寡言,实则心里是有一些计较和打算的。张爱玲用白流苏每一次的“低头抱颈”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第一次低头是意识到自己还可以利用长相优势逃出白家;第二次低头是决定用前途下赌注去香港赴范柳原设的局;第三次低头,张没有正面描述,而是用范柳原的一系列动作描写顺利成章的表现出她当时的不自在和有产生内心戏的可能(猜测:他把门关了,想要干什么?我该不该配合他,怎么做。)然而没有表述的心理活动被范柳原的一句“没有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戳破了。侧面反映出其实白流苏每一次的盘算都被范柳原看透了,他一直是这场游戏的主导者。这些低头动作的描写都反映出了白流苏极想抓住范柳原这根救命稻草,摆脱当下困境的复杂心情,而这每一次低头之后的快速思考其实多少是有些被逼无奈的。
张女士的高妙之处还反映在氛围营造和情节铺垫上。比如写范柳原带白流苏去散步时停留在某处,一段简单的情景描写之后,交代了他俩靠在墙上,身后的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刹那间仿佛把他们与外界隔离了,周围都是黑的,一道强光下他们被拉近了舞台中央。接着,张爱玲用范柳原的一段表白引出了“墙”这个代表与外界隔离阻挡范柳原野心的意向,用“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也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这段范柳原的表白表述了当下两人对彼此的态度,也为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张爱玲很善于通过一些意象去渲染氛围或突出人物当下的处境,如前文所提到的墙,还有文中多次出现的月亮和镜子。
再者,张女士对男女心理的洞察也是相当精准的。多少年过去了,范柳原这样的男人还是存在的。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他这种男人就是“海王”。他们广布渔网,宁肯辜负一人也不愿错过一万,然后在池塘里养着的鱼(女人)之间游走,真话假话掺着说。等到玩够了,玩累了,新鲜感没有了,或是鱼儿不上钩了就再换下家。大概,像白流苏这样的女人也还是有的,迫于家庭催婚或现实的压力,明知这个男人游戏惯了,却还想要试探出他一点点的真心,希望他能为自己停留。也明知与这个男人在一起后不见得在感情上会有多少幸福,但还是出于物质上和面子上的考虑把他作为最佳人选。
有人说张的格局误了她的好文笔好功力。她是有能力往大气里写的,但是她偏偏要往细小里钻。明明世间有那么多温暖明媚,可她偏偏要去把阴暗腌臜处剖开,挑明了给你看。她刻薄、冷漠,少了优秀作家所应具备的悲天悯人之心。
人生纵然有许多幸福喜悦、光明坦途,但悲和暗、苦和难往往才是它的常态。而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也提到:“艺术的任务在忠实地表现人生,不在对于人生加以评价。”我想,深院高墙内畸形的、空虚的、哀怨的、病态的……种种的罗愁绮恨才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女性生活里的真实形貌。我相信,那些反映市井小人物不安与挣扎、变态与扭曲的文字是都是自然产生的。那样的环境、那样的经历使得张爱玲喜欢用冷眼旁观的态度去写这样的故事,也只“能”以这样的态度去写这样的故事。
至于有人认为她没有怜悯之心,我想这怕是有所误会。在细微之处的运笔上,她还是能不露声色的表达出她的怜悯的,比如此篇的开头和末尾,再比如《金锁记》里描写曹七巧女士临死之前心理活动的那一段。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张女士的文字魅力,只要读者能用心推敲,细细品味自能感受到。
非专业人士,知识有限,只是在这做个记录,说错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