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如何打破社交次元壁
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一般都要等上大学之后,才会迎来社交生活的“井喷期”。大学之前的生活,能够结交的无非就是身边的人,途径大多也是同班同学,或者是同学的同学等等,开趴的时候,发现大家好像都认识,要么父母是在一个单位,要么就是曾经在初中小学一个班,或者和自己曾经心仪的那个TA在一个班,反正圈子就那么大,把六度分割理论缩减到三度分割,就差不多能够概括了整个交际圈子。

上了大学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尤其是到外地或者上学,那么认识的同学自然更是来自五大洋七大洲。我刚来英国的时候,第一次坐15个小时的跨国航班,词汇量不大,说话时语法经常出错。开学时仿佛武陵人初入桃花源,看什么都很新奇美好,这位同学有着一双湛蓝的眼睛,一问原来是瑞典妹子;这位同学的英语口音带卷舌,原来是意大利小哥,之后慢慢地认识了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
对于天生就有“社交牛逼症”的那些人,不管在身处何方总会自然而然地结识一大堆朋友。不过,对于我这种既不社恐也不社牛的人来说,社交场所仍然集中在校园内,或者局限在本班级。可能最初认识本宿舍的几个室友,然后扩大到本班、本系,最后在学联或者校园活动上再结交一些朋友。

如果有自己的特长或是兴趣爱好,那么这自然也能为自己带来朋友。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电视剧《越狱》、《绝命毒师》和《生活大爆炸》特别火,当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宿舍里戴着耳机看剧,每天讨论的也是迈克尔·斯科菲尔德、老白、谢耳朵这几个人谁更聪明。后来出了国,人生地不熟,更是把中国小伙伴们团结到了一起,住在一个寝室的小伙伴们一起结伴出去玩,一起去学校附近的中餐厅吃饭,隔壁桌的遇到其他学校的中国同学,多吃几次饭就混了个脸熟,之后自然升华成了友谊,以后约着看展、看剧、玩桌游、逛博物馆,直到毕业后工作了还有联系。

不知道别人的大学生活怎么样,反正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就跟度假一样,平时上课赶论文泡图书馆,一到放假就没影儿,万圣节雕南瓜、圣诞节去欧洲玩、复活节回国,隔三差五和同学们一起看剧逛博物馆。无论有再多论文要写,大学生活还是比高中要宽松许多,有更多的时间可供自己支配。而学会交朋友,是大学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课。虽然大家都很年轻,但这是大家首次在家乡以外的地方,以成年人的方式和别人相识相交。所以,对于毕业后正式走向社会,能够起到一个范本的作用。

智能手机的普及,仿佛把现代大学生的社交生活大规模地搬到了线上。比如抖音推出的“抖一抖”,几乎取代了我们当年的宿舍“串门”。只需要甩甩手机,就能够结识身边脸熟的人,建立友谊的小船。想当初,我们需要校园活动中面对面地认识其他同学,不能一眼查看对方的档案和喜好,完全就是看脸交友。而校园里面在抖音上“抖”到的朋友,不仅脸熟,而且只需看一眼资料,就能从TA的作品里分析出这个是什么样的人,是否与自己意气相投,在自己的朋友圈生态系统中属于怎样的一个存在。

而且,“抖一抖”功能还可以建群,等于是大学校园这个熟人社会里的小圈子。这样的群既有随机性,可能会给自己的交友范围带来惊喜;也不会过于宽泛,只有附近的人才能加入,起到一定的筛选作用。不像微信群、QQ群,动辄几百人,随便说一句话很快就被淹没。比起“广撒网”的交友方式,先局限在周围熟悉的人,然后圈子逐渐外扩,才是大学里有效而实用的交友方式。

不出门的时候,住同一间寝室的室友们可能会聊聊最近什么活动比较好玩,奥德赛的额外任务如何通关,什么时候组个火锅局,在公共区域和其他寝室的同学则可能会聊最近看的书和剧。就像线上的友谊需要线下的维护那样,“奔现”是个不可或缺的交友环节。既然大家成为朋友,总会有一起吃饭、过生日、旅行、农场摘草莓之类的活动。怎么交朋友只是个途径问题,而如何维护一段友谊,则需要不少后期投入和时间成本。

Z世代的大学生们,从小就熟悉各种电子设备与智能产品,如何让线上建立的友谊打破次元壁,是一个常看常新的话题,从网络ID之间的二次元相遇,再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是网络对社交的最大贡献。用一些术语来说,网络就是起到“引流”的作用,至于怎么提高友谊的“转化率”,才是考验大家情商的环节。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交朋友的时候,“用我的真心,换你的笑容”是亘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