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逃生记
本篇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内容摘要。
讲述的是,蛤蟆先生心情抑郁,郁郁寡欢,通过10次看心理医生的过程,重新找到生活的动力和乐趣的故事。
我自觉得,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一个是,太强势,存在指责和训斥别人的情况。尤其在亲密关系,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对此作者有很精彩的论述。
1。父母自我状态(3种状态)
父母状态有什么呢,就是我们承袭了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价值观,道德观,借此来判断是非对错。他们的言行自觉不自觉的对我们之后的言行产生了影响。
父母状态,一般意味着,爱批评人,愤怒,严厉,挑剔。他像是一个法官,一直在给别人定罪,然后顺理成章的惩罚他人。每个人都会有“父母自我状态”,有的时候你对别人是法官,有的时候则是对自己。父母状态,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好,在成功的人生里,父母状态,儿童状态,成人状态都是必须的。它们演化了千百年,每一种状态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但是它有一个不好的点在于,在“父母状态”下你无法学到关于自我的知识,因为你总是在挑剔或者教育别人,你只是想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就没办法给新知识和理念留下一席之地。于是对方和你,可能都只会更加固执己见。
相对比而言,成人自我状态,则有利于更好的了解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而处在父母或儿童状态,几乎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好像演戏一样,为什么说是演戏呢,因为说到底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选择了悲伤,像膝跳反应一样,以往的经历教会了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思考就自动做出反应,而我们无法避免这种反应。
什么是童年模式呢?你回想自己的童年,会用哪几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童年。而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得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小孩在权威父母的指导下,一方面被养育,一方面又被限制,他们表达愤怒的方式,则更加多元和复杂。

成年自我状态是什么呢。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这时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不被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也不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能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知道有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而它又带来了什么影响。而成年状态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如果要活得真实,就需要我们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情商:理解你的内心情感世界,并能掌控它。情感智力,能帮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远,它能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独立是守护自己的自主权,而共生则包含了成熟和自我接纳,求同存异的接纳他人,实现有效联结,协同共生。
2。人生坐标和心理游戏
窥探一下你的内心剧本是什么样的?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导致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这个世界,不只是物理世界,也包括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都是通过你早年经历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人生坐标会在童年时就被选择,随后我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选择,而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我不好:你好。。。玩受害者游戏。处在悲伤的儿童状态。
我好,你不好。。。这类游戏让玩家感到愤怒,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处在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我抓到你了,你这个笨蛋”。处在父母状态。
我好,你也好。这是一个承诺,也是一种信念。你觉得自己好,也相信别人好,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这需要勇敢才能做出此选择。
总结:
期待我后续的改变和学习。本书也值得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