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知道的电影冷知识
查看话题 >[侠女]:恩怨与荣耀,老板与导演之争
半个世纪后,人们再提起胡金铨,所有的焦点都离不开[侠女]。与影史经典[埃及艳后][现代启示录][银翼杀手]的命运如出一辙:拍摄过程一波三折,延期、透支,纠纷不断,导演跟电影公司老板闹翻。观众惊叹于影片宏大的场景、精巧的叙事、发人深省的故事时,鲜少会想起,这些成果的背后沾满了电影公司老板同导演的野心和执着拉锯的“血泪”。伟大的作品往往就诞生于资本家的牺牲和艺术家的坚持。这话,局外人说来轻巧,局内人却要因此吵得面红耳赤,甚至闹得不欢而散。

恩恩怨怨谁之过
[侠女]已成武侠片中的经典,无可争议,但它背后的纷争,却到现在还没能完全理清。我们也不可能再还原当时的情况和各自的立场,只能从各方过去的表述中,一窥事态。可以肯定的是,该片直接导致了两个人关系的决裂——导演胡金铨和“联邦影业”老板沙荣峰。
关于两人的恩怨,流传最广的说法站在了艺术家的立场上。那是每个经典作品诞生的背后都爱有的故事:导演精益求精,追求细节和真实,导致影片拖期、超支,激怒电影公司老板;老板干预创作,导演为艺术拒不退让。
据说,由于这一争执导致 [侠女]被拆分成上下集,分别于1970年和1971年在台湾上映。香港在1971年上映了上下集合并的版本。相比于胡金铨上一部 [龙门客栈 ]创造的票房纪录,投资更高的 [侠女],票房只能用惨淡来形容,无论是分集版,还是合并版。
鉴于1975年胡金铨重新剪辑了一个三小时长度的 [侠女],在戛纳引起轰动,拿到一个技术奖,被西方影评人盛赞。所以[侠女]分上下集上映,让沙荣峰背上了多项“罪名”——急功近利,干预创作,破坏经典。人们选择忽视了当年上映的合并版,票房同样不成功的事实。
结合当事人和相关人士的回忆,把原本计划拍一部的[侠女]剪成两部片,这锅确实不能让沙荣峰一个人背。按他的说法,他不同意把[侠女]一分为二,但胡金铨坚持要这么做,再加上影片拖得太久,他不得不先上映上集,以期回收资金。
据沙荣峰回忆,胡金铨加入“联邦影业”时,签的是两年拍四部片的合约,然而合约快到期时,他却只完成了一部 [龙门客栈]。好在该片非常卖座,沙荣峰没有计较未完成的影片,又跟胡金铨签了两年合约,开拍 [侠女]。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片从开拍(1967年底)到全部完成(1971年初),经历三年多时间,花了3000多万港币,超出预算的十倍。
拍这么久,胡金铨也有理由。首先,他对布景、服装和拍摄的要求之高,客观上决定了他的速度不可能快;其次,他说自己也不是一直在拍[侠女],期间还要以公司负责人的身份,为公司管理其他影片的制作,同时兼顾正在建设中的制片厂,帮助“联邦影业”完善刚刚起步的制作业务。另外,他还抽空救济老友李翰祥,义务拍摄了电影[喜怒哀乐]中的[怒],帮其还债。
胡金铨对[侠女]的细节要求如何之高,有很多不实的传闻,例如等草自然生长等了几个月。晚年接受日本影评人采访时(这次长时间的采访,出版为《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一书,是胡金铨唯一的口述自传),胡金铨回应了这些传闻,拆了沙荣峰的台。

[侠女]中,书生顾省斋和母亲所住的废弃屯堡,被野草和芦花包围。东厂锦衣卫深夜围剿屯堡时,这些野草和芦花发挥了重要的制造灵异氛围的作用。直到现在,依然有人说胡金铨为了画面效果,等野草和芦花自然生长了几个月才开拍,胡金铨亲口否认了这个说法:“实际上也不可能让它们生长后才拍,只是从别的地方割下来,挟在地面的木板上罢了。因为改变摄影角度时,草芒也配合改变位置”。等草长好才拍的说法,是沙荣峰为了宣传效果,撒的谎。
媒体和大众都爱听艺术家“偏执”的故事。另一个流传很广的传闻是,为了屯堡有真实的古旧感,胡金铨又等了一年,让布景风吹日晒,长出青苔。他同样否认了这种不合理的说法,“这根本说不通,要让建筑物有古旧感,不是等一年,而是要等五十年才能拍。”古旧感是请专业工匠做出来的。做过美工的胡金铨,亲自参与了很多布景的制作。沙荣峰说光布景就花了一年半时间,确有夸张之处。他是做电影发行出身,当然明白如何给媒体制造话题。
一部为何成两部
胡金铨和沙荣峰的矛盾并非始于拍摄进程缓慢的 [侠女],而是始自票房大卖的 [龙门客栈]。他对公司靠该片赚了大钱,却未给他分红,感到不满,但沙荣峰却说没有挣到很多钱,原因跟胡金铨的前东家邵氏有关。两人当时并未就此事争论,但胡把不满藏在了心里,后来他在采访中,把这件事和“联邦影业”在此之后完工的制片厂联系起来说——“老板赚了多少钱我不知道,不过他后来建成了制片厂”。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龙门客栈]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票房,沙荣峰一分钱也得不到。邵氏从他手中低价买断了该片在这几个地方的版权。“联邦影业”挖走胡金铨时,他和邵氏的合约虽然已经到期,但合约上要求完成的影片数量,还欠着几部。于是,邵氏在台湾跟他们打官司,要求联邦代胡金铨还债。
邹文怀托关系让台湾管理部门的人出面,逼“联邦影业”答应低价出售胡金铨所拍电影(两年四部)的版权,否则禁止[龙门客栈]在台湾高山地区拍外景(当时已经在此地拍摄)。最终,“联邦影业”只能答应了事。胡金铨对此肯定知情,不过也未因此认为沙荣峰吃了太大的亏,毕竟该片在中国台湾大卖,并在日本、韩国的一些地区上映。
[侠女]激化了胡金铨和沙荣峰的矛盾。作为投资人,沙荣峰关心影片的进度和预算,眼瞅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拍摄却没有推进多少,心急如焚。他约胡金铨见面,总被对方以没时间为由拒绝。后来两人关系恶化,不通电话、不见面。在[侠女]中饰演男主角顾省斋的石隽,深得胡金铨喜爱,因此成了他和沙荣峰之间的传话人。
据石隽回忆,“当时,胡导演已经预支了导演费,但是双方交恶,无法再合作,于是就倡议把 [侠女]分为上下集映演,下集就算是另外一部电影垫还给‘联邦公司’,但是[侠女]电影长度做一集太长,做两集又嫌太短,于是只能另外再在香港补拍了一些镜头,满足了两集量,才算了却彼此的争端与心结”。
按沙荣峰的说法,分上下集也是胡金铨的意思,并因此拿了两部片的薪酬。他起初不答应分上下集,担心下集拖太长,效果不好。胡金铨因此消极拍片,一拖再拖,逼得沙荣峰不得不同意。
正如前文所说,拍摄[侠女]期间,胡金铨在公司还有很多业务性工作。另外,他在1967年到1971年间,即还未完成[侠女]拍摄时,还去了美国、澳大利亚参加学术会议,又在香港长期停留。显然,胡金铨没打算一鼓作气拍完 [侠女]后,再去忙别的事,可能是因为创作遇到了瓶颈,不得不停下来。

[侠女]有一部分戏是在香港拍摄。那期间,学者李欧梵随口给胡金铨提了个建议——在故事中加入佛教思想。这个建议直接导致 [侠女]被扩充成两部电影。胡金铨的想法得到了投资该片的香港公司的支持。[侠女]的制作陷入最后困局时,曾是胡金铨上司并代表邵氏跟他打过官司的邹文怀,从邵氏脱离出来,成立了嘉禾公司。他有意拉拢胡金铨,因此也帮了他一把。
一波三折后,[侠女]才上映,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胡金铨离开了“联邦影业”,回香港自组了金铨影业公司,与嘉禾合作拍摄了[迎春阁风波]和[忠烈图]。1975年,法国影评人看中[侠女],打算推荐该片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于是,胡金铨集资从“联邦影业”手中购得[侠女]的欧洲版权,重新剪辑成三小时版的[侠女],送去戛纳。经此一役,市场毒药[侠女]翻了身,成为欧洲人眼里东方武侠的经典,卖出欧洲国家版权,胡金铨终于一洗前耻。
(原载《看电影》八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