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深时之旅》
能够吸引一个人永远不离开的特质,是什么呢?盛世美颜,健康的身心,快乐的言行,坦诚的品格,独特的个性?丰富的学识?有爱心的温暖,还是仅仅因为他那不可言说的神秘感?
也许,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相同。
那么,简单一点,能够吸引一个人认认真真,一字不落,完整的看完一本书,而且愿意思考,愿意推荐,愿意写读书感受,这本书需要什么样的特质呢?
我的答案是,此书要有有趣的灵魂,愉悦的体验,令人惊叹的经历,以及悲欣交集的复杂情感。而《深时之旅》,恰好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耳聪目明,四肢敏捷,头脑清楚,心灵丰富,文武双全,进退有方,这些高度概括的个人特征,是我读完此书,对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的第一印象。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如我一样,在他面前,是迟钝的,是《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哈哈哈。现实的世界里,罗伯特.麦克法伦不是身怀绝世武功的一个老爷爷,而是长相清奇,脾气温和,谦虚有礼的中年人。当然,这个中年人的身体里,是一颗少年的心。
都说好奇心害死猫。但是好奇心却是探索未知事物必须的的力量。如果罗伯特.麦克法伦对大自然,对地下世界的好奇心指数是100的话,我的指数最多是零。怕黑,恐惧未知,不敢走出舒适区,熟悉区域,是我从作者这面镜子的反射中,找到的缺点。哈哈哈
我在读《心经》的时候,读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被佛的境界,深深打动。知道自己今生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这样的修为。《深时之旅》,可以让你具象的看见“一切苦厄”,看见地球的漫长历史—时间从当下向前向后无尽的延展中,发生的所有悲欢离合。以这样的方式,感知这个星球,感知人类,感知自己,一种深深的震撼,一种从骨子里升起来的谦卑,来到我的脑海里。
我在读《沙丘》小说的时候,感叹作者对弗雷曼人生活的沙漠环境中,对水贮存方式的奇思妙想。但是,当我看到《深时之旅》中的地下河,地下湖,地下融冰,我开始意识到,想象出来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完全不同。这就是“真实的感知”和“想象的感知”的区别。一个是真刀真枪,一个是道具。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
读完《深时之旅》,有两首曲子,在我的大脑里反复循环,一首是阿炳的《二泉映月》,另一首是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感谢译者王如菲的翻译,文字简洁,文笔流畅,意境深远,处处可见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意。
美,就是永恒的吸引力。
读它,共赴深时之旅,体验《深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