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乐派第四期回顾 | “ 走出唯一真理观。”
下文内容整理自声音图书馆对发梦茱莉的专访,文字仅限,短暂的回忆里关联起的认知再现。/ 9月12日,大概下午三点半,发梦茱莉团队抵达声音图书馆。进入休息室存放行李,随即有序走入排练场地。确认设备、准备线材、搬运乐器和摆放,快速地交流······陌生的却也熟悉的配合在双方之间展开。面前三位成员从图文记录里来到面前,鲜活的,真实的,鲜乐派第四期就在这一刻开始。


第四期全员大合照
对于发梦茱莉三人组合的身份形容,就连他们自己都说,「斜杠青年」这一时髦说法还真的特别贴切。
美术专业出身并投身设计行业数年的吉他手&软件采样&电脑程序冯昊,除音乐以外还从事视觉、表演、行为艺术等等。


美院出身的刘㔻除担任乐队的鼓及打击乐之外,他也从事架上绘画、动画及视觉的创作,常常需要严谨审视创作逻辑的他却幽默说起“其实我没有真正接触过乐器”。
少年时期便进京闯荡的贝斯杨滔,总是沉默寡言,当你觉得他是不是没得想法时,冯昊却说,杨滔是常常让人服气和眼前一亮的闪光宝藏,他的大招可多着。


于是,自带个人色彩差异的三人组合到一起,也能配合出高度一致性的音乐。
新专辑《发梦茱莉》中的作品在基本的编写框架上看似毫无秩序可言,但将每小节的设计拆分开来细品,又感到这一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对白并不是无厘头的、甚至没有前后文关系的碎片言语,采样而来的大量对白和作品结构设计本身相辅相成。如果说乐段的设计影响了作品的情感色彩走向,那采样的排列组合就成就了每个作品的主题。


这独具特色的表达手段吸引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兴趣。单从聆听的角度来寻觅发梦茱莉的主题还是不够完整,在声音层面之外,还应注重对作品视觉的输出,对视觉元素的解读会给你对他们的作品带来新的认知。“诙谐感、黑色幽默、五光十色的剧场感······”「采样拼贴」和跨媒介呈现的方式,使得发梦茱莉的音乐拥有更拟人化、更立体的出口。

“活性”、“跳出风格定义”,以小众姿态进入公众视野,在获得大量共鸣前,少不了的是对打破常规的质疑。譬如在沙龙现场,也有观众提出的问题直接且犀利。 :「你们不断以别给乐队贴标签来表示态度,但是否为了建立这样的评判走向,就已经是在为自己贴标签?」
:「对发梦茱莉而言,在大众流行,在小众和大众之间会存在一种鄙视链吗?只要是流行的就等同于是糟糕的吗?」


也许在现场第一次听到发梦茱莉,会让你觉得他们的作品难以理解:混乱、缺少人声、不易于传唱。在后续的采访,我们也一起探讨了这个老生长谈的问题:那什么是好音乐?
音乐传达给人的感觉是抽象的、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很难对好的音乐有统一的评判标准。音乐形式并无高低,好的作品只取决于创作者对待音乐的态度:作品是否经得起考验,还看打磨得是否足够用心。


实验类型的音乐大多数时候属于比较「难」「听」的范畴。发梦茱莉将自身作为媒介,作为管道,作为大量形式风格集成的一个点,去呈现他们的艺术。如果这次分享会后,你渐渐开始找到聆听这类作品的入口,那么不要迟疑,继续去和他们一起在发梦国度游览下去吧。

活 动 预 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