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追忆》相关
读《追忆似水年华》之前需要做点准备工作吗?我想不到有什么方法比直接打开这本书更合适的了。了解马塞尔·普鲁斯特并困难,他一生多病,身体羸弱,生性敏感,除了写作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一技之长,如果社交不算在内的话。简单几句话大概能建立起这个人在自己脑海中的形象,除此之外再谈作品本身更无话可说,这部小说分为七卷,卷帙浩繁,讲述了马塞尔回忆自己从童年到中年的往事。只是,小说的故事性并不强,它并不以故事见长,而小说最突出的是其中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流一般,缓缓流动,细腻轻微。但是不要想象小说的文字有多么多么优美,并不,它在很多时候讲述宴会时的说话艺术、勾心斗角,甚至有词源学、生物学的内容,也许好不无聊呢,尤其是当你并不懂法语时。 我从没想过我会用一部书来作为回忆人生一个小阶段的主要参照物,直到遇见了《追忆似水年华》,2021.05.02——2021.08.15。当我回忆起这一时段时,我能列举出的事情首先就是读完了这部书,然后有阿根廷美洲杯夺冠、意大利欧洲杯夺冠。去年我一口气读了《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可是在感受伟大的同时,并没有读《追忆》时的这种感受,这部小说,不同于其他的小说,或者说根本不同与其他书。也许每部书都有其特殊性,但是《追忆》尤甚。但就意识流手法来看,它也不同于《尤利西斯》(未读,了解翻阅过)和福克纳的小说(单就我读过的《押沙龙!押沙龙!》和《喧哗与骚动》)。 真是奇怪却又不无道理的感觉:这是一部既难读又易读的书,在我没有打开书的时候心中的想法是:天啊,我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啊,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这字为什么这么小,行间距怎么这么小,读得怎么这么慢?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读时变成了这样:这也太精彩了吧?太吸引我了!读仔细一点。但也不能以偏概全,有的地方真的在硬着头皮读,就像和神甫探讨词源或者突然就忘记人名的时候。 在阅读过程中好几次想到这部书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尾呢?在豆瓣上看到一位友邻的 评论中说到读到最后一卷才能明白普鲁斯特的用意,所以我忍住好奇(虽然也翻了几次《重现的时光》)继续着阅读。全卷完结后我再翻开第一卷开头,看到了四个熟悉的字眼,这是一个女人的称谓,她代表着一段时光悄然而逝,也宣告这这段时光重新被追忆:圣卢夫人。回想起五月初读第一卷时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名字,甚至一点印象都没有。而最后一卷中,马塞尔也正是在对圣卢夫人的描绘中缓缓结束叙事的,这样的对称原来是早有准备。甚至是重回巴尔贝克,再返故地贡布雷也和童年、少年时的时光产生一一对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