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幸福感是通过“心流”体现的
上文说到自己一直有总结的习惯,其实很早的时候在贴吧发帖子,后来有了博客,再到现在的微博、豆瓣、知乎、微信公众号时代,分享变得越来越方便。可能也是和自己的职业有关,需要接触各种行业已有或未来的技术、产品,所以涉及的主题比较广泛,文章的内容很随机,完全取决于当下的想法,最近看了某些书或电影,把里面的重点和自己联系到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以后也可能专门写关于某一行业的研究。主要是总结和分享,如果能附带有一些启发性的作用,那就更好了。
这几天看了看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书,书名叫《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其中的“心流”一词,本意指的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所做的事情的状态。现实中尤其像艺术家、作家这些从事需要大量灵感创作的一类职业经常需要自己处于心流的状态,但平常人肯定也体验过这种感觉,对做某件事有着超乎寻常的专注,整个过程中自身状态极佳,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其实这就是心流的状态。
获取心流的来源有很多种,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及时享受,像打游戏、刷剧、购物、吃大餐等等,这些只需通过消费金钱或时间带来的即刻享受,也不能说他们低级,因为这完全是由人性本质的基因决定的,“食色,性也”,通过极小的付出带来瞬间的快乐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反作用是来的快,去得也快。一般事物都有一种叫“熵增”的行为(熵是热力学名词,熵越大代表系统的混乱程度越高),比如冰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从分子的角度讲是从有序变到无序,这些都是熵增过程。大家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上了一天班回到家感觉筋疲力尽不想动,但还是不由自主的打开了手机和电脑,发现还是可以打两把王者荣耀、刷两个小时抖音停不下来..其实同样都是消耗注意力的行为,即刻享受带来的反馈是最快最刺激的,所以大脑默认做出了选择,这也说明人往往对长期激励不响应,对短期的激励却趋之若鹜。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前一句话是逆趋势的,第二句才是自然界正常的“熵增”现象。但要想往高处走,需要跟自己死磕,跟自己的身体较劲,做一些“反熵增”的事才行。
那么“反熵增”的事情有哪些呢?这就涉及到了心流的第二类,延迟满足,这需要自己作为一名生产者而非消费者,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作品进行输出。读书就是将内容与自己的思维建立起链接的过程,作家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输出给读者,健身通过重塑自身的肌肉纤维,让自己变得更强壮,艺术家需要从各个角度将心中的作品变成现实呈现给大众等等。
同样的,学习一门技能本质上也是长期激励,学英语、弹钢琴、编代码这些,从初学者到不断学习、精进,到最终能够熟练掌握这项技能,整个过程需要持续的投入、不断地练习,但难受的就是如何检验取得的成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不像打游戏,通关后总会有物品掉落,如果是史诗物品那就赚大了。正是因为获取反馈的周期太长又无法界定,加上过程中极费神费力,所以身体不可避免的“顺势而为”,选择了短期激励。
还有个原因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就像有时候刚下定决心看书学习,由于现在获取资讯的方式太多,各大互联网厂商想着办法争夺用户的时间,把时间都碎片化了,打开电脑就弹出来最近有什么新剧出来看看,更直接的是手机APP的娱乐应用之多,可以直接让你从读书软件切换到抖音快手,连1秒钟都不需要。现在某些理论倡导的“碎片化学习”,其实是违反大脑学习习惯的,要想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最好的方法是当下的专注力不受干扰,同时思考将其与已有的相关知识链接起来,形成一种“分叉树”状思维,才能让新知识长时间的保存在脑子里,不然很可能就过了一两天,之前看的啥都不记得。
说完了心流的两类,那么就回到今天的主题,为什么说幸福感是通过心流来体现的?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处于幸福的状态,以及是什么原因让自己感觉到了幸福。现实中可能有很多可以带来幸福的东西:财富、权利、物欲,当然也有健康平安、阖家欢乐、帮助他人等等,这里不讨论哪一种幸福的好坏,毕竟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任何一种幸福都有追寻的理由。但是在读前文提到的这本书的时候,我联系到心流的理念回想了一下,发觉自己确实是在追逐心中的理想、为了达成目标所付出努力的过程,才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就像登山,享受的并不是登顶的感觉,而是攀登的过程,每上一个台阶就离目标更近了一步,攀登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以及期间自己的思考反而是最花时间,最让自己“延迟满足”的事,这么看来,登顶就像是个附加奖励一样。
所以在这基础上,我也更加赞同幸福感尤其是通过延迟满足所带来的心流体现的。最后给自己挖个坑,针对如何让自己保持延迟满足、持续学习的心流状态,后面有时间会专门写一篇,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