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谜题解答指导及谜题示例

压缩文档中包含一篇谜题、解答及最佳作答,我发现题目要求那里写成了挑战读者,但问题不大,对这篇不是绝对有把握但修改后严谨度已有所提升,作为交流使用。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KjE1kGWWsKP-rkBu9qVGg 提取码:1h63
推理谜题这种交流形式正式存在的时间并不久,在日本的一些推理协会里,会轮流提出谜面,由其他人进行“猜凶手”,如果将犯人和手法全部答对就算胜利,但此时他们所创作的是以挑战读者为引的推理小说,仍然不是推理谜题。 在我国推理谜题较常见于网络推理,各推理组织举办推理大赛,赛题由谜题篇与解谜篇组成,参与者在规定时间内作答,赛委统一给出分数,根据分数排名,得分靠前的几人获得奖励。 本篇仅为针对推理谜题解答方式的指导,为广大推理爱好者做参考建议,大家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吸收即可,但智者见智也不必过度依赖。不仅是初涉推理的萌新,即使是接触推理许久的高端玩家,在解答谜题的时候有时也未形成应有的条理性,过程阐述容易杂乱理不清头绪,许多逻辑虽然在心里已经构思好,却表达不出来,无法将自己的意思准确地传递给评委,从而导致得不到高分。本文目的在于系统地讲解一份合理的谜题解答应如何进行。 写在前面:推理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热爱解谜的人,我想只能是虔诚了吧。每次解答都是设谜者和解谜者的智慧博弈,无论哪一方都请认真对待,而能够数年如一日坚持的人,更可能是国推未来的希望。 先从作者角度分析谜题解答部分的写作方式,大致可以归为两种。 一种方式是按照得分点,将文中的线索、伏笔逐一揭露出来。这种方式针对的谜题通常会是比较偏向诡计性的,尤其是叙诡类型。这类谜题里暗中布下的陷阱更为突出,属于标准的谜题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清晰地向读者指出自己的得分重点在哪里。 另一种方式是以小说续写的形式对故事结尾进行补充解答。这种方式针对的谜题故事性更强,伏笔通过文中人物之口就可以述说清楚。在我国的推理市场上小说的比重高于谜题,谜题创作道路的延伸也是为了更好的去创作优秀小说,所以这种方式也是常见的类型。 创作严谨且复杂的谜题建议两种谜题解答方式都写,分别按两种形式各完成一份解谜篇,这样穿插结合,既让评委明白了整个解谜篇的重点在哪里,又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得分点的补全,不仅是为了便于评委评分及答题者的自我对照,也是为了便于作者自检自身对谜题伏笔把握的程度。 建议设置谜题的问题时应尽量详细,尽可能避免出现诸如“请推理还原事件经过”或“推理出所有疑点”这类问题。 我甚至见过有人用“请推理所有你认为可以推理的地方”这样的题目,不仅让答题者茫然,更容易出现认知偏差,要知道很多谜题都有多重伪解答,或逻辑延伸分支,答得超出标答范围也容易失分。 接下来从谜题解答角度来看:通常情况下,一道题的答案里所必须要考虑的部分主要有四点,分别是凶手、推理、证据、动机。个别题目因为剧情润色、手法特殊性等原因,会有特别的交代,如本题作答不要求动机、不要求证据、本案无合谋等。也有一些题目是要求解释一些现象,从而不存在是否有凶手的情况。下面就作答逻辑顺序进行分析。 凶手:也可以理解为始作俑者,是真相的终点,这个大家自然都会写。可以在解谜之初点出,然后围绕这个结论进行推理论证,也可以在一系列分析后,指出凶手是何人。 推理:所有的推理都脱离不了逻辑,你需要用逻辑去阐述过程,切勿写得过于简短或忽略。“凶手就是某人”“是某人杀的”,诸如此类的一句话答案并不少见。是他们没有考虑过理由吗,我想不完全如此,在他们心里还是有一个思考过程的,但这个过程没有在作答里表现出来,评委便无从给分。打个比方,数学里的多形式计算包括证明题,老师总会要求把过程写出来,尽可能详细,目的是为了知道你是通过何种渠道推理出答案的,而不是在胡猜谜底。 没有过程的推理,都是耍流氓。 这里就要提到引用的问题,你可以在作答里引用原文里的一段话(不要引用大段文章,只复制矛盾之处表清自己的意思即可),加以分析写出突破点所在,比如哪里矛盾了,哪里可疑了,从点转化为面进而形成一个犯案过程的轮廓,这样别人就会知道你是从何处入手推理的。疑点分析必不可少,亦就是说,思路要清晰。 在这里要重点提到,随着许多人答过的谜题数量逐步增多,大量引用原文的情况也变得严重,往往复制几百字原文才写几十字自己的分析,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必须养成自己叙述推理的习惯,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作答,那就续写故事吧。 证据:在作答完整个事件的过程切勿匆匆完结,忘记提出证据,这是评分中发现较多的一个毛病,一些本应获得满分的答案因为没有证据也被扣掉一些分数。没有证据的推理是站不住脚的,作者也会在谜题中暗藏一些证据的伏笔,所以切莫忘记证据的重要性。而什么样的事、物能作为证据呢?一些推友在作答的时候会将本案嫌疑人有破绽的话作为证据,事实上即便是有录音,除非得到法律的认可,也是不能成为证据的,所以大部分的言语破绽只能作为疑点而不是证据。证据可以是客观存在的能够直接联系真相与案件过程的任何事物,比如在事件进行过程中必然会在某处留下的痕迹,或者是缺失的环节等等。在一些情况下证据并不直接写出来,而是让大家在推理之后得出证据。比如一沓信纸在第一页上写东西,那么下一张的信纸上通常就会留下字的痕迹。虽然没有特别点明剩下的信纸状况如何,但这是在事件进行过程中必然的产物,属于常识,所以可以推导得出并作为证据。证据是决定胜败的东西,在推理构建完全后,去寻找能证明你推理为实的依据,就是所谓的翻底牌。证据存在,就是你赢;反之,则败。 然而就实际情况来说,能够考虑到留下证据的作者越来越少了,可能谜题里就没有这一项也说不定。 动机:很多人在答题的时候习惯忽略动机,他们认为动机是可以随便捏造的。题目里或许没有明确写出动机的存在,但事实上里面的人还有无数千回百转复杂的关系,随便就能编出一堆出来,但并不是这样的。 动机意味着案件存在的合理性,无论是凶手作案的动机,还是凶手使用某种手法的动机都要具备。 一篇相对完整的题目里,动机必须是可以推出来或是本身就写出来的,否则就是作者的败笔。一个案子,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关键,“为什么”和“怎么做”。日本警察在某段时期着重以动机来寻找犯罪嫌疑人,虽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案件,但动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合理的动机分析可以成为排除推理干扰的有力手段。当然,在作者的答案公布以前是很难知道这是否为一篇完整的题目,也可能会出现部分人认为的谜题动机被隐藏的情况。但作答的阶段还请先不要怀疑作者的写法,不自然的地方也未必是作者的失误,仍要以题目无误为前提进行作答,在谜底揭晓前对题目进行质疑绝非推理者应有的品质。 以上就是一篇谜题的解答所应具有的几个基础部分,若将这几个部分写全,思路也正确,那么如果有所偏离,你也会立刻警觉,下面说另外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排除:一个案件事实上只要确定了诡计基本已经结束了,但有的时候在案件推理初期可能会出现多个方向多条路都走得通的情况,作者会不断设下红鲱鱼误导你的思路,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排除。排除能有效地缩小调查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到更具体的目标上。排除并不是必写的,但这对于案件的推理相当有帮助,它是推理过程中一种非常有效率的方法。这就涉及了多写的问题,你可以在解谜里指出作者布置的伪解答是什么,但必须进行排除,不能指认犯人做出了他未做的事情。每一次推理都可以想象为你在面对着嫌疑人,一字一句指出他的罪证,如果你说出的是他没有做的事情,那他只会嘲笑你的无能。无论你做出多少种可能性的推理,都要找出相应的线索一一否决,将多重的结论归为唯一的真相。不管你在其他人那里这样作答会得到怎样的效果,在我这里绝对是加分的,这个过程彰显了你严谨的分析能力,远强过那些虽罗列一大堆可能性却轻重不分的解答者。 抠字眼:答题的时候切勿抠题目字眼,谜面描述的重点是否在这个地方,结合上下文是可以看出来的,抠字眼会将自己带进误区。因为由新本格带入了叙诡的概念,有时候一处描述有区别,甚至是一个小小的错别字都会使作答者怀疑这是陷阱。但正如前面所述,作答者要以信任谜题为前提,从多处来辩证的看待这些细节,否则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在公布正确答案后痛悔不已。 这里也强调审核题目的人员对谜题细节的把握要慎重,答题者要花的时间并不少,也许一个人还看不出问题,但成百上千的人读题,思路会无限发散,任何一处描写的歧义都可能造成结果的巨大变化。 言简意赅:这个问题牵扯到评委的习惯和感受,评分的工作量虽不算大但也不算小,所以有的时候情绪上会略有波动。反复的看一个类型模式的答案容易产生烦躁心理,一些在自己看起来是很华丽的修饰话语或者过渡话语在评委看来可能是累赘,从而对你的答案反感也说不定,所以还是比较推荐写得言简意赅。当然,看个人喜好,就我自己而言会尽可能客观的做好本职工作的,其他审题人、出题人也是如此。 作者创作的时候学会换位思考,站到解谜者的立场:如果我是解谜者,那么我要怎么解决自己创作的谜题。那么答题的时候,我们同样也可以换位思考: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要安排这个人说这句话,为什么提供线索的是他/她,为什么他/她出现在这个场景,为什么作者本可以省笔墨却还要描写某个故事。这样理清全文的结构后,不用解答出诡计,也能大致先把凶手找到。比如看了许多集柯南的同学,有些人觉得多被嫌犯多被柯南关照了几下,或是对一个人不必要的刻画太多,或是一个人嫌疑太明显了肯定就不是凶手,从而还未解出诡计就先猜到凶手是谁,然后根据凶手再反回去看作者给他布置了哪些情节。 用这种方法需要铭记的就是它不是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解题的,所以这种方法的逻辑过程只适合写在草稿纸上,只适合去思考结论,而不适合用作最终答案,不能在答案里写因为他/她在情节上不对,所以凶手是他/她。有了结论,一定要去反推作者想让解谜者答题的逻辑和过程,毕竟柯南里猜到凶手并不完美,加上推理,手法,动机,证据才是王道。 在答题要求上,虽然我们不是在进行考试,不能对大家在格式上有苛刻的要求,但是工整的排版、准确的字词、清晰的层次,会让评委更加准确地理解答题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做出更加准确合理的评分。当然,这也是对评委的一种尊重。 格式方面有数处需要注意: 1、颜色标注:对于关键点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细化,便于评委抓住得分点,这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硬性要求。 2、作图:对于时间表,人物关系,复杂的密室现场可以绘制图表辅助说明,这种方式可以良好的梳理你的思路,同时让评委更好的融入到你的讲述中去。成功解答不仅是你自己知道了答案,而是让别人信服你勘破了真相。 3、还原真相:在很多推理小说及影视剧里,侦探都会在推理结束的时候还原案发经过。显而易见,写一份经过还原能够多方面验证你的答案。 从另一个角度来对于谜题解答给些建议,答题的整体思路是:“把握全局,抓住重点,关注细节”。 把握全局:任何一个完美的答案,都是可以顺畅地解释谜题中所有的疑点和矛盾的。如果一个答案不能合理地解释某一部分疑点,那它一定存在一些偏差或者疏漏。因此建议大家在写完答案后,将自己的推理再重新融入谜题中,从头至尾对照,是否能说得通。在答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前后对照,上下文联系,通篇思考,这样才能将所有的疑点串连起来,更加明晰地找出凶手。 抓住重点:很好地梳理出谜题的重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通读谜题之初,就可以梳理出这样几个重点:人物关系(包含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各人行踪,背景特点,明显疑点和矛盾等等。之后的重点就是致力于思考在特定的背景中凶手是如何克服这些矛盾来实现自我手法的。 关注细节:谜题毕竟和现实侦破存在差异,它几乎无法真实还原案件的现场状况,而且考虑到谜题的“谜”,即便作者在交代一些重点细节的时候,也会考虑在描述上采取一些处理办法,让答题者觉得自然而不产生怀疑。所以,一个案子的成功突破,往往取决于一个或者几个细节问题上。建议大家不要因为觉得作答繁琐所以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认真吃透一道题比用怠慢的心态做十道题学到的更多。并不是说你知道了这篇谜题的诡计,就代表你真正懂了,用心对待推理,推理也会给到你足够的回报。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确讨论谜题、举办谜题活动的宗旨和目的。 谜题是出题者奉献给大家的一道大餐,让各位推理爱好者们有载体去体验和享受推理的乐趣,实现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企及的侦探梦,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地研究谜题,来锤炼和提升所有社员的推理能力。 每一道谜题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作答和辩论时认真负责的态度、健康积极的心态才能体现出您对作者的尊重,表达出您对推理的真正热爱。 祝大家在推理之路上越走越远,百炼成神。
三间房杀人事件/御手洗奎因 某山间林场深处有三间紧连的小房,是六位林场工作人员工作休息的地方,这六位林场工作人员分别是:刘大、赵二、张三、李四、王五、徐六,这六人并不是特别好的朋友,只是单纯的同事关系而已。 某天李四值夜班,但白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到傍晚才停止,若此时下山将异常危险,因此剩下五人决定留宿在林间小屋,刘大和赵二住甲房,张三和李四住乙房,王五和徐六住丙房。一条石板路通向三间房中间的甲房,乙房和丙房分别在甲房的西边和东边,甲房没有门,乙房和丙房有门,且门朝南。那么如何进入甲房呢?甲房和乙房连接的墙上有扇门,甲房和丙房的连接墙上也有道门,也就是说从外面是无法进入甲房的,必须进入乙房或丙房然后从房间里的门进入甲房,因为甲房里面放着重要物品,所以不设置外门。三间房的高度均为5米,三间房的天花板上,都有一块木板,每个房间都有一根细木棍可以将其支起,这样就可以看到天空了! 夜色降临,众人纷纷回到各自房间休息,但传言一个善于爬树的杀人魔在林场出没,所以众人不敢睡,刘大和徐六便聚集在乙房看北极星,因为乙房有望远镜,而且方圆二十米范围内没有树木,视野很开阔。由于天气寒冷,几人穿着大棉衣。王五和赵二在各自房间用手机看电影。半夜两点,刘大从乙房出来坐着看月亮,美丽的弯月让他忘记了杀人魔的存在,两点半李四背着猎枪去巡逻,全副武装的他以防杀人恶魔出现,他向西面的林间深处走去,这一巡逻大概就到早晨了,林间还有其他暂时提供休息的小屋,所以巡逻人会在沿途的小屋中定时休息。 过了几分钟刘大经过乙房回到自己的房间,看到徐六还在乙房,而张三已经睡了,此时赵二已经在甲房休息了,刘大随即也躺下休息,快三点的时候,徐六见张三睡下,便关上窗户,扛着望远镜回到丙房继续观赏北极星,两间房的窗户构造相同,同样没有窗帘,只不过丙房的窗户有点小,观看效果不好,没多久徐六便收起望远镜,很仔细的放到床下,毕竟不是自己的望远镜,放在桌子上太明显,如果有小偷一眼就看到了,放到床下较为安全,紧接着他倒头便睡了。 早晨,李四回来了,发现张三死在了乙房,死亡时间为三点半,(不要问我怎么验尸的,这是直接告诉你已知条件)身上有多处刀口,深浅不一,致命刀口在腹部,天花板的木板被彻底掀开了,房间很冷,一把刀扔在地上,这就是杀死张三的凶器。李四急忙敲开甲房,黑暗中开门的刘大险些摔倒,李四看到甲房房顶上的木板被木棍支起一个小缝,刘大和赵二表示回房睡觉后就再也没有人进来过自己的房间,也不知道隔壁乙房发生了什么。李四又来到丙房,王五和徐六也被吵醒了,王五表示睡的很熟什么也不知道,只是在睡梦中感到头顶有点凉,徐六表示回房后就睡觉了,而且王五也可以给他作证,他们看了看床下,张三的望远镜盒子果然在下面放着,里面放着望远镜。李四望着窗外渐渐升起的太阳,目光凝重。 乙房只有一张一米六的上下铺的床和一张简单的没有抽屉的木桌子,丙房和乙房构造一样,是同样的摆设,三间房的墙壁有些潮,所以床并未靠墙摆放。甲房除了上下铺床和桌子外还有一个大铁箱,里面放着贵重的电缆,因此甲房也有红外监控,这个监控能拍摄到整个甲房。从监控中看出刘大和赵二回房后就再也没出去过,而且甲房也没有再进来人,后来警方技术人员也证明监控没有做过任何手脚。 随后众人走出门看到雪地上的足迹,只有凌晨时分刘大徘徊的足迹,和李四出去巡逻和返回时的足迹,除此之外三间房前房后乃至方圆几公里再无其他足迹,并且地上的雪也很均匀自然,没有用积雪掩盖脚印的痕迹。而昨天傍晚雪停之后就没有再下过雪,并且也没有风。 警方到达后仔细排查现场,除了上述发现外还调查了三间房的房顶,除了平整的积雪以外没有任何痕迹。凶器上也没有任何人的指纹,警方随即调查了李四的巡山路线,发现李四确确实实的去巡山了,根本无法提前返回。 众人陷入沉思,到底是谁杀了张三? 请根据题目中的已知线索推导出本案凶手以及作案手法。 ……………… ………………
………………
………………
……………… 解谜篇:首先我们理清时间上的顺序,张三是在半夜三点半死亡的,李四两点半去巡山了,并且根据脚印以及警方的调查得知他是无法提前返回的,所以说首先排除的就是李四杀人的可能,李四走后没多久,刘大经由乙房返回到甲房,这个时候看到了徐六还在乙房看北极星,他回到甲房后看到赵二已经休息了。到此时各房间人员的分布情况是张三和徐六在甲房,刘大和赵二在乙房,王五在丙房,而李四去巡山了。 快三点的时候徐六估计是怕影响张三休息,所以扛着张三的望远镜回到自己所在的丙房观看北极星,于是问题出现了,根据题目所表示,徐六要想从乙房回到丙房,其中的一条路是经过甲房,但刘大和赵二此时已经睡下,李四天亮时敲门是刘大起来开的门,表示甲房的门从里面锁上了,在乙房是打不开甲房的门的,必须甲房的人在里面打开,但刘大和赵二表示他们睡下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进入甲房,而且监控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知道了徐六不是经过甲房回到了乙房。 我们已交代过乙房和丙房都是有外部门的,徐六也可能是不想打扰甲房的刘大和赵二休息,选择走出乙房从外面回到丙房,但是三间房周围除了李四和刘大的脚印就再也没有其他脚印,而且积雪很均匀,没有用积雪掩盖脚印的痕迹,我们又可以得出徐六没有选择从房间外回到丙房。 还有一个就是房顶,三间房的房顶都有木板可以打开,徐六可以打开乙房天花板的木板,爬到房顶上,然后来到丙房房顶再打开木板回到丙房,但是很可惜,房顶上也没有脚印,而且题目中并未交待现场有梯子,徐六也不可能扛着望远镜爬到5米高的房顶上,所以徐六也不是从房顶返回丙房。 从徐六回丙房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凶手也是如此,凶手既没有经过甲房也没有在外面或房顶行走过,那么凶手杀了人是如何消失的?监控可以证明刘大和赵二没有离开过甲房,而李四也没有提前返回,所以说凶手必定是丙房的王五和徐六中的一人,那么问题就简单了:凶手是如何从丙房到乙房杀死张三再返回丙房的?刚才的几条路线都排除了,我们不得不换个思路。 首先我们来看乙房和丙房的窗户,首先两间房的窗户构造是相同的,这两个房间都能看到北极星,也就是说窗户是朝北的,但李四早晨在丙房时竟然看到了渐渐升起的太阳,那也就是说还有一扇朝东的窗户?但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出乙房和丙房只有一扇窗户的结论,也就是说丙房的窗户既能看到北极星也能看到东方升起的太阳,所以这是一扇既面朝北又面朝东的窗户,那么窗户必定设计在东墙和北墙的拐角处,同时也提到丙房的窗户较小,观测效果不好,一扇很小的窗户还设计在东墙北墙的拐角处,这简直太不合理了,所以说根本不存在东墙和北墙的拐角,整个墙是一体的扇形墙面,窗户就设计在这个扇形墙面的中间位置,所以也是一扇扇形窗户,这样就能看到北极星和东方升起的太阳了。 因为丙房和乙房的构造一样,所以乙房也是个扇形房间,我们再来看甲房,李四早晨回到三间房的时候已经天亮了,但他敲开甲房房门的时候,刘大来开门却在黑暗中险些摔倒,说明甲房没有足够的光线射入,而且三间房都没有窗帘,也就是说甲房根本没有窗户,所以刘大和赵二睡觉的时候把房顶的木板支起一个缝隙来通风。那么甲房为何不设计窗户呢?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问题,凶手是如何在乙房和丙房之间无痕通行的?答案出来了,两个扇形的乙房和丙房是相连的!它们在甲房的后面连接着,因此甲房没有窗户,而且乙房和丙房之间也有一道门,凶手就是从这个门进入乙房杀死张三再回到丙房,所以凶手根本不用经过甲房和绕道屋外! 警方纠结的当然不是凶手如何离开的,到达现场的警察很快就知道乙房和丙房是相连的,他们纠结的是凶手是王五还是徐六,我们来看徐六的行为,他把望远镜收好后放到床下立即倒头就睡了,说明徐六睡的是下铺,王五睡的是上铺,凶器被留在乙房也就是案发现场,那么凶手事先是藏着凶器的,三间房的摆设也很简单,没有很好的藏匿凶器的场所,最理想的地方就是床底下,显然乙房和甲房的床下不可能,把凶器藏在别人的床下,如果别人有换鞋等弯腰的动作很有可能会发现,所以只能藏在自己房间的床下,但徐六放望远镜的时候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那么要不就是徐六真的没发现,要不就是徐六有意隐藏凶器,但王五这时一直在房间,他肯定会换鞋上床,那为何会没有看到凶器呢?并且床不靠着墙,床下根本不是个隐蔽的地方。所以说凶器没有藏在床下,而是一直藏在凶手的身上,这期间一直没有集体活动且没有监控证明的人只有王五,所以凶手就是王五,他把凶器藏在了自己的床上也就是被子里。 徐六看了那么久北极星肯定很累了,所以睡得很熟,王五悄悄的下床,然后拿起刀进入乙房,杀害张三,之所以刺很多刀且深浅不一是在模仿东方快车谋杀案,他想把罪行嫁祸给这里的每一个人,设计成几个人串通好作案的假象。然后他将凶器留在现场,并打开天花板,这是他的第二步嫁祸,让其他人以为凶手是那个善于爬树的杀人魔,但三间房方圆二十米内没有树木,杀人魔不可能从天花板的通风口跳到房间里,就算能跳进来估计也得摔的半死吧。最后王五回到自己房间,他说感觉到头顶发凉当然是谎话,目的就是让警方认为自己房顶的通风口被打开过,从而忽略乙房和丙房相通这一点。 综上所述,凶手是王五。 计分规则: 凶手3分; 排除其他人嫌疑和其他通行路线3分; 答出乙房和丙房相连4分。